明明肝脏不好却让腹泻拉肚子遭罪!五苓散用好:利小便实大便挺好

志邦的备忘录 2025-04-06 13:36:33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884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前几天,一个粉丝说起自己慢性肝炎且长期腹泻拉肚子,一天去厕所好几次,多的时候都十来次,频繁出入厕所,每次量还不多,甚是苦恼,问该怎么办?然后就让他通过中医“利小便实大便”的思路以五苓散加味方,服用几天给调好的。

今天不妨把这其中的道理,给梳理清楚。

肝病导致的腹泻,西医称肝源型腹泻,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疾病名称,但基于此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表现,可归类于“泄泻”的范畴。

其病因不外乎因为肝病,肝功下降,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较少,胆炎匮乏,影响脂肪乳化和吸收,从而导致腹泻。或者因为肝病影响到脾,肠道吸收障碍,一方面血流慢会导致肠道黏膜血管内生血栓,导致缺血性糜烂;再者肠道壁充血阻碍肠内水液、营养和电解质吸收,肠道内容物太多,升高渗透压而形成腹泻。在一方面肠道内菌群失调,营养吸收障碍,优势菌群缺失衡等也会导致腹泻。第四个方面,因为肝病肝解毒能力下降,毒素进入大脑,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肠道蠕动加快,食物排泄速度加快也会引起腹泻。

从中医的角度看,腹泻在肠,病在肝脾。脾性喜燥恶湿,脾虚则湿邪内生,湿易困脾,水湿不得泄化,导致泄泻不止。因此脾虚内生湿浊,是泄泻发病的重要因素。

怎么治?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谈到泄泻之病的治疗时,在《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

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部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上面所说的利小水,就是利小便。指出利小便来治疗腹泻的方法——以利治泻。

而泄泻的初期,或因为湿困脾,或因为脾虚胜湿,适宜于采用苦温燥湿、辛开苦降的方法,让中焦脾胃得意分理,同时配伍淡渗利湿的药物,通过利水湿以小便下利的方法,让下焦得以通常,湿邪得除,则泄泻自止,这就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腹泻的方法。

用什么方剂呢?

治腹泻,可以基于“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运用五苓散治疗,从而发挥五苓散对肝源性腹泻的治疗功效。

如果有大便每天在三次以上,大便清稀或水样便或黄臭稀烂。且存在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疲倦,食欲不振,神疲懒言,水谷不化,肚子咕噜噜叫,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白腻或黄腻,脉濡缓、滑数或濡数。

同时合并有慢性肝病的,就可以用下面的五苓散治疗,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上面的五苓散治疗肝源性泄泻患者 33 名,同时和另外 34名肝源性泄泻患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服用中药的 33 名患者,治愈 4 名,显效 21 名,有效 6 名,无效 2 名。

而服用西药的 34名患者,治愈 1 名,显效 4 名,有效 19 名,无效 10 名。

这就显示出中医治腹泻的优势了。

上面的五苓散方剂中,泽泻为君药,重用可淡渗利湿,兼有导药下行的功效。猪苓、茯苓共为臣药,可增强方剂的淡渗利水效果。白术健脾化湿,恢复脾运化水湿和输布,为佐药。桂枝温阳化气,协助膀胱气化而习惯睡。

全方诸药共奏利湿、化气、行水功效,通过利小便而实大便治疗肝源性泄泻临床验证有效。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22年第12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林煜榆等文章《基于“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五苓散治疗肝源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