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人对该不该吃肉的问题非常纠结。18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强行闯入日本皇宫,想要胁迫天皇收回之前颁布的肉食解禁令
之前,天皇带头号召吃肉的做法,在旧势力中简直就是伦理丧尽、天塌地陷的行为,强闯皇居的日本武僧结局当然很惨烈,部分直接被击毙,其余的也负重伤并被判刑,但是这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民在吃肉问题上的纠结心理,在先前的日本大米被认为是最盛减的食物,吃大米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武士家臣的俸禄同样一直是大米,由于畜牧业在日本古代几乎没有,加之宗教力量的加持,日本人被禁止吃肉,也就是部分渔民能吃到一些水货而已,在日本并不是百姓不准吃肉,就连天皇将军武士大名同样不能吃肉,所以小日本为什么是小日本?现在看来就是营养不良,导致了全民发育不良,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对人的发育非常重要。
近代日本一直在纠结吃什么的问题时,素食谷物的地位已经被部分撼动,人民的身体素质已经有了一定提高。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思想解放,在科学健康饮食的指导下,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70.7,已经超过了亚洲男性的平均身高身高,而古代到近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确实不足1米5,明治维新实行开明文化之后,日本人才逐渐由小变大,类似吃肉这样的问题,只是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的众多问题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的缘由过程和结果,看日本是如何文明开化走向近代之路的。
恶劣的海洋文明环境,以及身处中华大陆文明圈的影响范围,使得日本在野蛮尚武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样的等级制度本身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可是权力世袭的制度同样导致了高层权力的丧失,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也让国家无法统一。
因为对于贵族来说,我的官职不是你天皇给的,是我祖上18代给的,你天皇也不能罢免我,为什么还要听这个天皇?
所以本来为了维稳的世袭制度,用在利益驱使的人身上就会激发出剧烈的矛盾,导致天皇无实权,国家也没有中心。加之日本的环境不能充分地养活地区内的人口,于是豪强四起,你方唱罢我称雄。日本这么大点,国土上一直处于不断的循环纷争之中,但是贵族之间的矛盾只会引发权力的更迭,社会制度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如果广大庶民有了新的集体诉求之后,社会形态就会出现颠覆性的改变,新的集体诉求来自于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
之前说过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庶民的生活困苦,个人的生存非常依赖集体,所以才会遵循等等级制度,根据自己的身份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效力。等级制度让日本民众各就其位各安其分。虽然这个位置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在生存压力面前,人们也会因为贪图安稳而推崇这种不平等。所以严酷的等级划分可以实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生存环境的严酷,安分守己对自己的生存有利。
如果生存没有太大的压力,或者自己的生存不是安分守己就能换来的时候,等级制度就会瓦解,因为生物的终极目的是生存和繁衍。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一看变革之前的日本。
根据一些模糊的统计,公元7世纪日本学习唐朝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人口大约500万。到了战国末期的17世纪初,人口超过了2900万,1000年时间翻了6倍,由于只有武士能参加战争,且俸禄确定暂时不会过度征粮,所以大名藩国之间的战争对百姓影响不大。连年的战争不会造成人口损失。
中国古代因为战时会大量征兵征粮,所以战乱会导致人口锐减,而日本战国时期也正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日本的的时候,吃不上大米的庶民也有足够的食物,人口才急速增加。
战国结束后,德川幕府统治了260多年,人口又增加到了4340万,再加上人民对河流水道的长期治理,洪灾不再那么频繁,平民的生活已经那么水深火热,所以就会有新的诉求出现。
但是关于日本的土地所有制,所有土地都是幕府将军封给大名的,所有农民包括地主都要向大明缴纳过半产量的赋税,而且禁止土地交易,经济生产僵化,人民享用,拥有自己的土地属于非分之想。
其实在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得势之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制度不变,即使自己未来统一日本,那么建立了还是幕府政权,对各地藩国的控制能力有限,日本仍然不算统一,而且固化的及制度已经不大适合16世纪的日本,因为当吃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之后,工商业逐渐崛起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固化了等级,让从事这些产业的人民没有与其力量相配的社会地位,所以信长天下部武的政策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武士政权,取代以天皇将军为代表的公家,掌握绝对的权力,建立自己的集权。甚至在宗教势力根深蒂固的日本声称世上别无神明,自己是世上唯一值得崇拜之物。所以这个第六天大魔王才不断铲除寺家迫害僧人,信长就是想赋予自己无上的权力,然后将日本改造成集权国家,旧社会等级制度,也会因为信长的绝对权力而颠覆。
现在看来这样的天下布武可以将长期分裂的日本统一。但是这一目的在信长的有生之年来实现无疑过于激进,社会需要时间适应,矫枉过正会出现反抗的力量。
即使后来织田信长在日本已经无人能挡,可是就在巅峰时期死于最得力大将,明智光秀的反叛。
多数学者猜测,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就在于他家世显赫,依然是公家天皇势力的拥护者,而被信长从奴仆提拔起来的丰臣秀吉必然也是信长激进举措的拥护者。秀吉很快战胜明智光秀取得权利,然后统一日本,但是同样的问题,日本各个藩国大名并不愿意臣服于一个强权,秀吉当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将矛盾暂时转移,召集几乎所有武士征朝鲜,立下建立亚洲帝国flag。国人看来可能有些痴心妄想,但对于秀吉来说,可能真的也是无奈之举。
后来丰臣秀吉病死,后主年幼,德川家康代表保守氏族,再一次把国家的发展方向扭了回来。与中国朝鲜签订和平条约,继续沿袭之前社会等级传统治理国家。各地的大名依然有很大的自治权,藩国之间的人民仍然不能自由往来,为了防止工商业壮大对社会结构的颠覆,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本国人民绝对禁止出国,如果有渔船不慎被风浪刮到朝鲜中国俄国,这个渔民也就再也不敢回国了。如果被遣送回国,一下船就会被斩首,谁让你不小心出国了,出国就得死,对于外国人只允许中国朝鲜和荷兰人来日本。
为什么有荷兰?是因为在英国之前世界海上霸主属于荷兰,荷兰也曾帮助德川幕府镇压农民反抗,而且这三个国家的人也禁止踏上日本的国土,仅允许在长期海边的一个类似人造码头的建筑上与日本人通商,与中国当时的广州口岸类似,外国人也只允许搭载商务管里和广州十三行交易。
广州十三行很有说头,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讲。
但日本的锁国政策与中国有一定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中国从上到下包括最高统治阶级,在锁国之后对外部世界一概不闻不问。天朝上国的思想让他们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而日本本幕府以及天皇因为世世代代对外国力量的忌惮,还是会定期派出船只以官方名义外出经商并记录世界见闻。
同时德川幕府也要求来长崎的商船要汇报外部世界信息,毕竟日本历史上多次被中华大陆文明击败。元朝初期更是有灭国风险,而中国周围均是蛮夷之地,中国皇帝也就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同时由于幕府的统治并不彻底,日本西南各国私下里也有和国外的通商交流,这也就是为什么西南各国在日后能成为倒幕的中坚力量。
武士是大名养的职业军人,是日本贵族对人民的统治工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级,但是由于日本世袭制的原因,武士的等级同样是世袭的,高级武士有旗本武士,御家人武士等,俸禄丰厚。但最低等级的足轻武士是绝大部分。战国时期下级武士如果立下卓越的军功才有升军衔的可能。而德川幕府稳定他们的天下之后,没有战争机会导致武士没有任何上升通道,足轻家的人永远是足轻。战争需要的减少也导致武士的俸禄下降。
在日本所谓的俸禄就是大米,而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德川时期的大米价值已经大不如前。下层武士生活困苦很多,干脆放弃武士身份参与到生产生活中,中国即使和平时期军衔也会有上升通道。发的也是钱,且随服役时间增长。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
努力了没有改变身份,比如科举没考上,一定程度上也只能怪自己,商人也可以通过买官来提升地位,阶级可以变化的性质在温饱上可满足的时期,可以明显化解社会矛盾。
而日本在社会生产力增强之后,并没有给予下层人民需要的上升通道,这时候日本就有了两个很特殊的阶层,一个是社会地位很高,可以随意斩杀庶民,但生活贫寒的下层武士,一个是通过经营工商业,生活富足随时会被武士无理由斩杀的商人。一个没钱有地位,一个没地位有钱,所以这两个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多联姻现象,也就是武士去给商人当女婿或者成为养子,这样富商家具有了社会的保护。
武士得以脱贫,但是这样的武士无疑会被家庭和社会瞧不起。家庭地位低下,所以中下级武士对自己所属的大名和将军会产生记恨和不满,毕竟自己的处境是上面规定的,出生决定的,还不让我有任何改变的机会。
后来的明治政府就是这些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商人建立起来的。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社会整个中下层阶级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不再那么困顿之后。武士商人、农民以及手工业者都对现有幕府的体制产生不满,被架空的天皇以及部分藩国对幕府也一直持有敌对态度,所以为什么日本的维新变法与中国的革命相比相对顺利很多,就是因为幕府的统治根基本身就非常脆弱。
各个阶层的矛盾已经充分积累,社会火药桶的爆炸只需要一根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在1853年出现,这一年的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4艘军舰强行驶入现在的东京湾,用舰炮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当东亚各国还在固步自封维持自己的封建秩序之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工业革命,开始为工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积极探索远东中国的1840,日本的1853分别为英国和美国用武力打开了国际市场,驶入东京湾的4艘战舰,2艘是新型的蒸汽动力战舰,冒着滚滚黑暗,所以这次事件被日本人称为黑船扣关事件。
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日本虽然锁国,但是高层并不是对世界发生的变化一无所知,曾经听闻的现代工业文明具象化的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威慑成功建立,真的是从来从来没见过这样庞大的武器。这期间还有部分民间武士驾小艇凑进美国军舰准备放火,可是仅仅舰炮掀起了巨浪,就将小船掀翻。
次年舰队司令佩里再次率领7艘战舰来到日本时,幕府没有选择抵抗,直接答应通商开国。而且从明治维新到现在,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佩里在日本一直都被视为给日本带来近代化的英雄,是他们的开国恩人。
日本人甚至在佩里登岸的地方树立起佩里的雕像,并有日本维新后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题词。现在的日本,更是有相关的节日来纪念佩里上岸日。我是无法想象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树立起英国东印度公司CEO的雕像来纪念,可是先进文明对弱小文明开展的贸易可不会是平等贸易。
日美同样签订了以《日美亲善条约》为首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类似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如此以来美国商品进入日本几乎没有关税,西方各国见状也纷纷效仿。外来的商品和粮食,必然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体系。
其百姓购买这些商品导致日本黄金外流。金本位的日本出现严重通货紧缩,国内贸易受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经济危机。日本当时的处境可以说与中国无异。
其实清国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皇帝为了防止恐怖的白银外流,禁烟只禁英国烟,中国本土的鸦片交易没有任何限制。既然日本出现了危机,加之日本社会本来就积累了足够的怨气,那么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的德川幕府当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毕竟幕府将军本来就叫征夷大将军,现在所谓的夷人来了,你给夷人当孙子了,幕府将军就没有了存在的合法性。
这时候一直作为国家吉祥物的天皇,再次看到了造反的良机。结合西南几个较为强大的藩国,宣布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攘夷的意思就是重建天皇权威,驱逐西方人,以此开始对抗德川幕府。
而日本东北方藩国相对保守,依然支持幕府的统治,于是日本再次出现南北对峙。从最开始互派忍者刺杀要员,直到最后造成内战爆发。这个时间是1868年戊辰年,所以这场倒幕战争也叫戊辰战争。
不过还是要说一下这场斗争最开始没有所谓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这是1333年后醍醐天皇集合武士力量推翻镰仓幕府的翻版。类比中国就相当于义和团扶清灭洋,或者说是太平天国这种农民运动成功后,只会出现权力更迭,建立了还是封建统治。
戊辰战争最初的参与者依然是各个大名领主,以及他们带领了武士,不过西南四强犯在长期与世界的交流中,学习了更为先进的军事制度,能够无视阶级,采用现代化的征兵制度建立了平民军队。
武士不再是战场的唯一参与者,这样的军队总是能得到雄厚的兵源,使用现代化的战术以及新式武器。
虽然幕府军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聘请法国教官训练武士使用新式步枪以及现代炮,但由于参战主体人为传统武士,所以无法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且德川幕府已经不得人心,加之幕府军将领各种不理智的武士道行为,丧失诸多战机。
在经历了鸟羽、苻坚之战,江户开城,汇津战役,箱馆战争之后,新政府将古老大名武士打的节节败退。最后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投降,接受大政奉还,幕府的支持者也被清除。
历时仅10个月,日本的幕府封建时代就翻篇了,但是在日本尊王攘夷的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商人和下层武士也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力量是当前日本这样不统一的封建国家无法抗衡的。在倒幕之前,新政府军几次与西方军队的冲突均遭惨败于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开始了权力的武装倒幕项目。
可是胜利以后,对于整个日本来说,各地封建领主只是将宗奉的对象从德川幕府换成了天皇,而天皇在历史上长期被架空之后,也无法强力统领全日本各地,依然是封建割据状态。所以明治政府上台之后,首先下令废藩置县,消除各个藩国。曾经的大名武士,明治政府一次性发放了十几年的俸禄,让他们放弃权利,交出土地和人民,过自己的日子去,这才算是完成了中国2000多年前废分封,行郡县的举措。
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统一成一个国家,然后规定了皇族、大名、武士,庶民平等,不再有阶级特权,废除关卡,让人民在全国可以自由流动,土地也可以自由交易,本来想要光复的天皇也被新政府设下限制。君主立宪,天皇又一次翻身失败,这些政策过后当然有不甘心的,毕竟以前从军事武士的特权。忠诚于自己的主人和领地,食俸禄更是无上的荣誉,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现在一切士族特权要被剥夺,虽然得到了一笔补偿金,但很多氏族也因为不会经营这笔钱,很快变成赤贫。生存危机导致强烈不满,尤其是之前帮助新政府倒幕的西南方国,他们本来还是想建立新的幕府武士政权的,或者追随天皇成为朝廷要员也行,结果新政府卸磨杀驴,让他们和战败的藩国一样,要被削藩。在萨摩藩藩主西乡隆盛提议攻伐朝鲜,解决武士问题的决议被否决之后,与新政府决裂,在自己曾经的萨摩藩,当时的鹿儿岛县发动叛乱,因为新政府颁布废刀令,收回所有武士的武器,导致西南很多武士加入了西乡隆盛,很快集结5万武士是开始对抗政府军。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可是结果可想而知,新政府的征兵效率以及制式化运作的军队是旧时代武士无法抗衡的,即使萨摩军局部得势,但是政府军能够集合全国力量增援兵力达到7万,很快萨摩军支撑不住被逼入绝境。最后西乡隆盛命令随从砍下自己的头颅,历时7个月的西南战争结束,日本旧势力的反抗彻底被消灭。
自成立以来,明治政府在处理国内矛盾之余,多次派高官组成上百人的考察向西方学习。1871年一次考察了西方12国,费用是当年日本GDP的2%,明治政府被西方文明的发达所震惊,回来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现代化运动,殖产兴业政府出钱创办新式企业,引入西方先进技术,接管幕府各方的工矿企业,然后加以改造和扩充,在全国大规模兴建铁路、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基础设施。
当国家将各个工厂经营的有起色之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大商人,经营价格是象征性的,相当于白送,让类似三菱,本田、三井川崎这些民间小作坊,迅速变成大工厂,也就是国家出现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原来要经历几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
为鼓励农民进入工厂,消除对机器的恐惧,明治政府下令,所有高官妻女都要进入工厂操作机器,为全民起表率作用,在文化上也提出开明文化脱亚入欧,奖励人民用西洋建筑剃发、洋装、洋食等。日本民众也是放下固有的米饭至上的观念,开始吃肉,打破很多传统。
本来日本并没有西方国家需要的原料和市场,美国舰队进入日本的原因只是为了给他们的军舰在西太平洋上建立供给站,可是美国军舰这一看似不太重要的举动却引发了蝴蝶效应。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一开始明显增强,当时的日本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但是如此迅速的改革,不可能是彻底的。繁荣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政府的建立同样对封建武士势力有一定的妥协,毕竟最初的政府没有兵力,于是在军队的建立上,陆军海军的权力都是之前的封建领主直接转化而来。
领导军队的不是文官,而是武将,这些武将又运用自己的军权进入明治政府的内阁,随后逐渐控制了政府。和平时期,这对于武将来说并不能体现自身价值,于是日本就在这些封建武士势力军队的控制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下期再说。
这篇文章有抄袭 诸葛呈像 中关于日本的描述,文章相识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