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父亲是马其顿总督,母亲是凯撒的外甥女,父母应该属于政治联姻。屋大维也算是身世显赫。不过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凯撒领养了屋大维。根据苏埃托尼乌斯撰写的《罗马十二皇帝传》中的描述,乌尔维的长相异常英俊,身材匀称优美,性情温和,几乎没有情绪。
总之这也就是精英阶层的教育模式。从小看书,少年留学,看到了罗马统治层的内幕,心里也变得老成内敛。不过高傲的性格可能也让少年的他免于人气烦扰。可以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思考权力之间的问题。当然一个人的思考多了,就会不由的想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实践。心中也就燃起了对权力的欲望。
暴风雨公元前四十四年,凯撒遇刺。此时的屋大维还在阿波罗尼亚的罗马军团里接受训练,得到消息后立刻起程返回罗马。因为他与凯撒的关系,其亲属担心屋大维会被元老院的势力处理。但是屋大维没有选择逃避。此时他看到了更多的应该是机会。当前凯撒死了,接下去并不是权力的更替,而是政治的真空。因为刺杀凯撒,旧贵族势力在罗马已经是江河日下,这正是他从政的绝好机会。
但是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屋大维年仅十八岁。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罗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岁左右,除去出生后不久就夭折的婴儿平均寿命,也只有二十九岁,但是能够从政的贵族阶级平均寿命全能达到七十岁。所以当前屋大维还是显得年龄太小。
后面的故事也确实如屋大维所料,根据记载,在凯撒死后刺杀凯撒的元老和他的随从,挥舞匕首奔向大街小巷,呼喊暴君已死,罗马自由等口号。可是预期的全民欢呼场景并没有出现,罗马城立刻弥漫了恐怖的气氛,一片沉默。很多人跑回家中收紧门窗。毕竟很多自由人和公民是因为凯撒的政策才得到工作了。而且内战结束以后,人们希望的就是那种安定的生活。当前能稳定罗马的力量没有了。这样的消息带给人们的只有惊恐。如此一来,贵族当然不会得到公民大会以及执政官的支持。其实刺杀凯撒的团体大多是原来的中间派,以及内战中归降凯撒的元老。在凯撒激进的改革之后,再次秘密占到了凯撒的对立面。毕竟领头的马克思布鲁图斯是凯撒遗嘱里和安东尼一起作为他的第二继承人,以他为首的刺杀行动确实没有被凯撒料道。虽然这群人经过缜密的计划行动成功,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想明白,也不愿意相信旧贵族的共和已经不再适应庞大了罗马,因为这些贵族基本上就是罗马扩张之前共和国建立者的后代。他们当然不能代表现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同时凯撒手下的重要人物安东尼得以逃脱。他作为凯撒势力的二把手,仍旧可以调动凯撒的军队。逃出罗马的安东尼得知旧贵族并未得到罗马民众的绝对支持之后,开始联系聚集罗马城内的各股军事力量。手误兵权再次站到了元老们面前,明确表示,如果宣布凯撒为暴君,那么他生前了政令将全部失效。而当前很多元老议员的职位,均是凯撒所设。如果彻底否决凯撒,在座的各位职位也将丢失。
谈判的结果是作为行刺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昭告罗马凯撒意外死亡,同时为凯撒举行国葬。但是安东尼显然盘算好了如何利用民心所向,在为全民关注的葬礼当中,安东尼在宣读悼词,同时拿出了凯撒遇刺时被鲜血浸透的官袍,告诉了人们凯撒的死因。因为他从小沿袭了雄辩术,结合嘶哑的嗓音,竭力感动台下的听众。随后他宣读了凯撒的遗嘱,其中有一条是凯撒吩咐从自己的财产中提出四分之一给罗马最贫苦的公民,同时把自己在台伯河对面的一个公园贡献出来,供给罗马公民浏览。如此一来,公民被彻底点燃,当天就有民众聚集打砸贵族元老的宅邸大门,共和派议员,无奈陆续逃出罗马。等屋大维回到罗马,时局已经完全被安东尼掌控。不过凯撒的遗嘱已经被世人知晓。屋大维是凯撒继承人可以继承凯撒全部财产,并将其中的四分之一接济穷人。可是凯撒所有遗产军团以及国库此时掌握在安东尼手中,而屋大维只是一个十八岁的贵族孩子,安东尼当然什么都不会给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凯撒赋予他的继承人身份。但是他却把这一身份用到了极致。回到罗马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开始公开演讲,极易宣扬自己的这一身份,反复强调自己是凯撒儿子,并改名为盖乌斯·尤里乌斯·撒屋大维。
即使因为安东尼的原因,他没有得到凯撒的财产,但他还是用自己家族的财富向人民兑现了凯撒关于分享四分之一财产的承诺。笼络人心的同时,宣告了自己身份的合法性,同时也放出来安东尼霸占凯撒财产的舆论。再加上安东尼在恺撒集团里,因为个人道德腐化招致反对,所以屋大维加以笼络,就得到了部分恺撒军队的追随,得到财富的平民当然也占到了屋大维一边,他的势力从零组建起来了。为了赢得安全发展环境,屋大维在得到足够的支持以后,带着他们心腹离开罗马,向意大利南部而去。用两倍的年薪招募刚退役的老兵,很快集结了三千老兵。在募兵制的时代,士兵只认钱和土地,并没有太强了归属感。屋大维花费的是自己贵族的家业。在离开罗马之前,他几乎将家中的财产甚至父母留下了宅邸,全部拍卖。他深知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军队个人主义泛滥,重点赏赐之下,甚至策反了两个安东尼的军团。
当其潜力逐渐展露之后,意大利的财阀也开始了对他的资助,显然有政治野心的屋大维对个人财产兴趣不大,可以保持冷静思考,不为个人利益诱惑。但此时安东尼队伍还是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且屋大维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私自建立雇佣军,也是触犯了罗马的死罪。可是由于人民队伍对屋大维的拥护,以及凯撒继承人的身份,即使作为执政官的安东尼宣布,屋大维是国家公敌。议案也被元老院的保民官一票否决。而此时德奇姆斯·布鲁图斯在高卢形成军事存在,威胁到了安东尼对高卢的控制,所以安东尼还无法调动原来凯撒军队去剿灭屋大维。这也就使屋大维的力量逐渐壮大。
与此同时,罗马的元老院里以西塞罗为首的共和派势力依旧强大。安东尼作为执政官,且掌握兵权。在多数贵族元老眼里,安东尼仍旧是共和国最大的敌人。而屋大维看到这一形势之后,作为凯撒后裔,竟然率部加入西塞罗的共和派,同时还对元老院授予议员职位。即使屋大维此时离担任元老院议员的法定年龄还差十年。他本来不合法的军队也得到了承认,毕竟元老院也会做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支持屋大维可以得到凯撒老兵的知识,瓦解安东尼的力量,同时可以达到分化凯撒势力的目的。很快,元老院宣布安东尼为国家公敌,任命希尔提罕萨为新的执政官。此时安东尼还在高卢与德齐姆斯布鲁图斯争夺高卢的控制权。屋大维与两位执政官组成联军驰援布鲁图斯。安东尼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被击败后逃亡阿尔卑斯山区。
逃亡过程中,他的部队经历了各种不幸和困难,不过他带头喝脏水、吃野果,凝聚了士气,稳定了军心,力量仍然存在。不过战争中指挥元老院军的两名执政官战死,是因为元老院议员的屋大维迅速掌握了元老院的军队,并再次向市民许诺了十倍年饷的奖金。因为元老院的军队同样是之前凯撒的旧部。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战斗结束,原来指挥自己的执政官身亡,接受屋大维的指挥有没有什么障碍。
同时,共和派领导向市民许诺的款项也没有发到手。所以对于屋大维来说,穆提那战役不仅实现了防止安东尼一家独大的目的。这两位执政官的身亡,机缘巧合也促成了屋大维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所以后世就相当怀疑两位共和国执政官在战场上的死是否就跟看上去一样简单。随后他和凯撒一样,率领他的军队渡过卢比孔河,回到罗马。而这次他带着八个军团五万余人,防卫共和国的三个军团没有选择抵抗。由于两位执政官的战死,需要新的执政官,当屋大维的士兵进入元老院的会议室之后,十九岁的屋大维就成了罗马历史上最年轻的执政官。通过暴力手段震慑元老院的权威。
当他当上执政官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国库,实现他对军人的许诺,然后派出他的部分军团北上,与安东尼继续对峙,紧接着立刻宣布刺杀凯撒的共和派成员犯谋杀罪,成为国家罪犯。此时养老院才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他们可以利用的傀儡,而是被屋大维为利用,成就了其合法地位并获得了力量。可以看到屋大维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也没有自己的政治派别。他并不代表凯撒余党,也不维护元老院,一切行为,只为削弱其他所有势力同时壮大自己。可是贵族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屋大维已经掌握了罗马权力的中心。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杀死凯撒的主导者,也就是以布鲁图斯卡西乌斯为首的共和派一路向东,逃到共和国的最东边土耳其。在富饶的东方土地上开始发展壮大。毕竟他们是共和国最老资历的家族后代,在充足的粮食资金支持下,他们发展出十七个军团,至少十万步兵以及一万七千骑兵开始向罗马进发。而此时屋大维一半的部队还在北边抵御安东尼,只能集结五个军团迎敌。虽然当年凯撒可以以少胜多,那也是在敌人都是新兵的情况下。而这次过来的是多年来为共和国向东开拓边疆的职业军人。
与此同时,安东尼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与另一位凯撒的旧部雷必达合兵一处,整编出十个军团,一万骑兵也准备突破屋大维的防线。这时的情况对屋大维来说无疑是绝境。不过年轻的屋大维没有表现绝望。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他又让自己也成为凯撒派的代表,主动北上翻过山峦,像安东尼求和。因为来自东边的布鲁图斯,卡西乌斯是坚定的,甚至有些迂腐的共和派代表。屋大维和安东尼的势力都是这支力量要剿灭的目标。于是屋大维安东尼再次秘密联合与雷比达三人结成三头同盟。由于庞大的部队集结,不可能掩人耳目,他们在合兵一处之前,吴大维看秘密部队进入罗马,将包括西塞罗在内的共和派势力全部杀掉。确保罗马城也不会有布鲁图斯的内应,清空共和派的元老议员、地方官员以及贵族财阀,被屠杀两千多人。
这些巨富死后财产全部被屋大维和安东尼夺走。作为庞大军队的开销,然后两军集结十九个军团和三万三千名骑兵开始向东进发。由于前期残忍的保密工作,共和派直到两军接触才看清了双方的兵力对比,此时已经无法避战。最后大战战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屋大维经验不足,布鲁图斯击败了屋大维的部队,让他损失了一万八千人。屋大维本人由于不在军中中侥幸逃脱。
战线另一侧,安东尼先对卡西乌斯的粮道进行袭扰,分散了敌人的兵力。
然后安东尼抓住战机,攻破了卡西乌斯的阵线,虽然卡西乌斯只损失了九千多人,可是他惊慌之中观察战局失误,以为布鲁图斯也被击垮。他本来就知道己方兵力处于劣势,很难获胜。错误的情报使他丧失所有希望,于是自杀。但布鲁图斯赶到之后已经太晚了,严重影响了共和军的士气。
由于安东尼和屋大维的海上补给线被切断,第二次决战很快爆发。战斗之初,布鲁图斯将兵力集中于右侧,将屋大维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但是他的左翼遭到了安东尼的强力冲击,左右两侧无法同时推进,导致战线脱节。
此时安东尼的骑兵看重时机,冲入脱节的缺口处,导致共和军全军溃败。布鲁托斯自杀。
战斗结束后,屋大维处决了所有投降的共和派将领,共和制最后的希望彻底覆灭。大战胜利之后,三头同盟瓜分了罗马。意大利西,包括罗马在屋大维手中。富饶的东方以及埃及属于安东尼。雷必达获得北非。
随后安东尼将安置军队的麻烦丢给了屋大维。毕竟上次的决战战功,荣誉和归降的士兵都是安东尼的,其话语权更大。安置士兵需要征用土地,而这些土地需要从罗马公民手中强征。面对矛盾,屋大维坚决站在军人这边,强行推行安置政策,不惜武力镇压平民的反抗。甚至以当时的执政官发生军事冲突,不过屋大维最终获胜。他明白维护军人的利益,争取军人的支持,在战乱年代绝对是正确的选择。政策推行后,屋大维同样铲除了所有异己官员。在之后的三头同盟统治时期,国内还爆发过各种叛乱和旧势力复辟。最严重的一次是庞培旧部海军攻击商业航道,造成罗马的饥荒。
虽然三头同盟之间矛盾不少,不过他们还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抗击敌人。当同盟之外的敌人被肃清之后,屋大维开始转换执政理念,不再武力治国,而是维护平民的利益,减轻赋税,兴建基础设施和使命。因为他知道接下来的斗争需要民意支持,同时大肆宣传自己击败庞培余党的舰队和海盗,解除意大利的粮食危机,逐渐塑造自己人民拯救者的形象。公元前三十三年,三头同盟之一的雷必达归降屋大维。随着共和派彻底扑灭,三头同盟瓦解,罗马的东西对峙开始了。
人间黎明史料记载中的安东尼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在危急的战争中,他总是能坚毅果决的判断战机,愈是形势险恶,愈能克敌制胜。所以他能赢得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也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可是在安逸的环境中便无法自持,沉迷享乐,难有建树,大权在握时对国家的治理以及个人形象的建设非常差。在与布鲁图斯的决战之后,安东尼到东方筹集钱财并出征帕提亚。但战争期间他是迷恋上了埃及女王,严重败坏了其政治影响。在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几次丧失战机,造成部队折损。同时在发行的罗马货币上,印上了埃及艳后,并注明他是众神之王,严重挑战了罗马的宗教权威。
同时他还对希腊等国下放了很多自治权。其实也有说法是安东尼的这些行为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和治理成本。但这些行为经过多次加工宣传,就成了叛国行为,也成为屋大维向其发动战争的借口。毕竟对东方附属国的放权,意大利对东方、希腊以及埃及等地的征税能力下降。
意大利公民的富裕最主要靠的就是东方的税收。所以罗马的权贵开始倒向屋大维,东方的财阀也开始像屋大维叛逃。
大战之前,安东尼的部队虽然庞大,但气势低迷,几次有屋大维的小规模陆上战役均遭失败。公元前三十一年九月二日,安东尼三百艘战舰组成的舰队欲北上寻求希腊的支持。被屋大维率领了四百艘战舰在亚克兴角拦截。技术升级的罗马战舰,可以充分利用战舰锁定工具,将笨重的埃及战舰勾住,然后让罗马步兵可以冲上敌人的战舰,发挥步兵方阵的优势,斩杀敌人水平。
很快,安东尼舰队左翼崩溃,预备队首先逃离,其余战舰见状失去组织开始溃逃,最终基本全军覆没,屋大维带领八万步兵十二万骑兵登上埃及亚历山大港。安东尼和埃及艳后自杀。多年的内战,让罗马几乎成了没有法律的国家,但罗马人民也并不准备接受一个专事君主。所以屋大维在前二十八年解散了他的军队,表示还政于民,却组建了维持治安的禁卫军,并被元老院授予西班牙,高卢,叙利亚的统治权。前二十七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的称号,随后成为所谓的“第一公民”,拥有了绝对的权利。这一切的过程非常顺利,毕竟这是被屋大维清洗过多次的元老院,只会服从。
虽然奥古斯都夺取政权的过程非常诡谋血腥,也获得了近乎绝对的权利。但在这之后,他也给了罗马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经济持续增长。他建立了常备军和禁卫军,也保证了罗马的秩序和稳定。在这之后,罗马帝国对地中海的统治又延续了四百年,随后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被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吞没,而东罗马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年,在一四五三年被奥斯曼帝国灭掉。公平和效率是统治的主题,但这二者本身却总是对立的。罗马还是一个小国时,公民的意见,通过共和制度可以很快的收集起来,让大家表决。所以从王政时代牺牲一定的行政效率过渡到有限的共和还算容易。
但是当共和国日益庞大之后,要协调了地区以及人口成倍扩大,让所有人为自己发声,在技术上成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国家的信息通过共和制度已经不能汇总。共和国后期真正能够参加决议的。其实罗马人口的极少数,即使是所谓的公民,也只占到罗马人口的百分之十。决策者的利益并不能代表国家的利益,国家的矛盾就此产生。罗马陷入了血腥的内战。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所有角色都是全民完成的,全体人民的决策就是正确了吗?
我们回想一下两弹一星工程立项的时候,是五十年代,人民的温饱尚未解决,高铁项目的。规划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候拥有自行车的人也很稀罕。通信基站的布局更是在手机还是百倍工资的时候,更别说一系列建国之初,就在推进的那些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科学工程。这些东西真的交给全民表决会得到通过吗?在普通人眼里,永远有贫困人口,你永远有吃不饱的人。所以这些有的没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好了。虽然例子极端,但我们也要明白,群众当中有智慧,但不是所有的群众都有智慧。毕竟普通人获取知识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而决策需要的就是信息的支持。将信息充分整合之后,就能获得相对正确的结论。所以集权就是统治者将自己变成一个信息的最终节点,用充足的信息与知识去支持自己的决策。同时也能加快决策速度。
当然集权也有弊端,决策者个人的不稳定会造成国家的不稳定。所以权力集中的同时,保证社会每个阶层都能向决策者发出心声,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会让有价值的信息更高效的流动,同时保证决策机构的稳定高效运行,社会就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