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地下,重温经典电影,感受其中真正内涵

文孝说电影 2023-07-01 10:05:50

对于库斯图里卡这个名字,中国的人并不陌生,他是少数几个在南斯拉夫长大的著名导演之一,而且这十年来,他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各种影视节上,据说他还被中央戏剧学院授予了荣誉教授的称号,曾经在上海举办过一场音乐会!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这位大导演在文青、媒体人、圈内人、甚至是知识分子心中的分量。言归正传,我们现在谈谈库斯图里卡的影片,当然是1995年的《地下》。《阿凡达》之所以能火遍全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政坛色彩,更因为它的独特和嘲讽。而后者,却是保守主义者所不能企及的,因为它是一部欧洲风格的散文,里面充满了对南斯拉夫人民的嘲讽和对国家的嘲弄,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让它变得更加复杂,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更是让它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地下》中的角色设定和设定都不符合写实,因而带有强烈的社会符号和符号意味。让我们来看一下主人公“小黑”的经历,在这一次的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这一次的战斗中,小黑是一个盗贼,在战前,他是一个以盗窃为生的盗贼,或者说,他是一个有钱人,他没日没夜地唱歌跳舞,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在战斗爆发的时候,他站起来,抓起那把枪,威胁说要保护他的“城市”和“国家”,成为一位革命者。至于“城市”、“国家”之类的词,对于有些人来说,实在是有些虚无缥缈,所以,导演才会用一个妖艳的女人,用小黑怀孕的妻子的话来暗示她:“你要见的,就是这个小人!”是的,小黑要保护的就是娜塔莎这个妖艳的女人。巧合的是,娜塔莎的下场与贝尔格莱德的首府相同,她也成为整部电影的牺牲品。说到小黑,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马高了,这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两人曾经上过山头,下过乡,在二战爆发的时候,马高冒着生命危险把小黑从纳粹手中救了出来,并且把他藏在了“地下”,然后,马高接手了小黑的工作,走在了第一线,肩负着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宣传工作,肩负着一个英雄的责任,还会见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帮助他取得了胜利。

 

当然,他还继承了娜塔莎的继承权,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共产主义的象征。开玩笑,继续往下看。他曾经说过,当他的妻子怀孕时,他的妻子在一场大战中逃走了,他给马高留下了一个叫约凡的孩子,然后他就死了。说他是个二世祖也不为过。他已经在地底生活了十多年,甚至还在地底举行了一场婚礼,所以他看起来很单纯,很单纯,当他重新回到地面的时候,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日月了。哦,对了,它有个哥哥,名叫伊万,还是个宠物管理员,口吃,语言不通,遇到天灾就会大哭大闹,最后还会自杀。伊万在那一场大战中,带着所有人逃入了地底,一逃就是数十年,当他从地底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他的下场不言而喻。然后他又看了一眼跟在小黑身后的乐队。

可以说他们是艺术家,可以说他们是兼职的,但不管他们去了哪里,他们都会去哪里。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乐团的事。好了,现在我把所有的角色都列出来了,你们大概能看出这个导演的风格了吧?这就好像下棋之前,每一步走到哪里,都有它的意义,都有它的象征。所以,布置好了一切之后,接下来就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血战,甚至是一段惨烈的史诗?不应该啊,反倒是被导演弄得跟过家家似的,而且还一闹就是好几个小时!(备注:导演剪辑为320分钟)一般来说,一部史诗级的影片(也就是时间跨度较大,时代跨度较大的影片)都比较凝重,涵盖了时代变迁,悲欢离合,物是人非等题材。

当然,《地下》里也有,但问题是,里面的角色们用了这么多的题材做了什么?一种说法:乱七八糟!请记住,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主题曲,它只是一部影片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他将战争、混乱、营救、乱政、生死等作为剧情的基础,但他的表现手法却是荒谬、滑稽,让人看了就像是一群疯子在玩小孩子的把戏。它使我联想到费里尼的影片。诚然,库斯图里卡的影片和费里尼的影片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想象力和荒诞程度上),但《地下》却没有多少喜剧性,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命,涉及到了政坛,涉及到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仇恨,一念及此,我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不是一部滑稽的影片,而是一部灾难面前的自杀影片。用现在的一句俗语来说,就是“玩得开心,玩得开心”。如果我们假定“自杀性的狂欢”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所有的剧情设定、人物设定甚至气氛的营造,都要以此为中心。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点燃这场自杀性的狂喜。说到催化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支乐团。

在影片的剧情中,乐团一直在不停地播放着,而这首曲子,也是影片的背景音乐。但在音乐上,就显得有些死板了,简单了,一成不变(没有传统的音乐风格,节奏明快,节奏缓慢,悲伤与喜悦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戏剧色彩),但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这个疯狂的“狂欢乐”,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个人的疯狂。回头看看这些表演家,暂且称其为“艺术家”吧。这些艺人都很奇怪,因为他们在一场秘密的宴会上,看见一只猴子钻入了一辆战车,音乐家们惊慌失措地说:“这只猴子钻入了战车,要出事了!”

这个剧本细细品味,颇有趣味:一是这帮画家不是瞎子,一目了然;其次,他们在发现不对劲之后,也就是嘀咕几句,然后就跟着这些人一起去玩,结果就是惨不忍睹。他们的选择,可以说是为了保护自己,也可以说是为了保护自己,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导演想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状态。而后来那些看了这部影片的人就很清楚后来是怎么一回事了:“地下社会”被一只大猩猩给打爆了,然后大家就都重新打回地面(真实)去了。

 

如果说影片开头两个钟头里关于地底世界和战场的描写是一场荒谬的嘲弄,而现在,影片重新搬到地面世界,则是一种“浪漫”的嘲弄。这种爱情就是他们父子和伊万的结合,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他们父子还在为自己的国家战斗。这座城市已经消失了很久很久,但伊万依然没有放弃对它的搜索。随着一个个角色的死亡,影片并没有刻意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反而更加强调了这个“浪漫”,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神奇,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尽情地庆祝着,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宗教仪式。

这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库斯图里卡究竟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才能做出《地下》这样一部混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影片。很明显,波兰不行,古巴不行,俄罗斯也不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时代的因素,南斯拉夫已经有了五十多年的历史,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自然是一片肥沃的土壤。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