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十年

构筑空间 2020-12-16 18:02:42

张迪,Jack Young在银川当代美术馆Opening-2015年

未觉十年,对于建筑而言,只是短短几个项目的周期。

关于建筑的所有思考,都是基于每天的工作节奏,从感知到想法,从问题到答案,这样周而复始。建筑的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是一段接一段的过程。所以,实践是检验建筑的唯一标准。

未觉十年,设计源于情绪的触发

情绪,是设计的起点,也是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连接

我给我们公司起名叫waa (we architech anonymous) 这里面 anonymous 是个核心的词,因为我一直认为,建筑师要靠作品说话,而不是名字。所以,名字不重要。而“未觉”这个中文名,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是从“we”这个发音引申出来的。

银川当代美术馆-摄影:Iwan Baan

可能是源于自身对所处世界习惯用感官本能的方式阐述,所以对建筑的最初理解是通过“故事“。这点之后Bartlett的学习中得到较为系统的指导和培养,从而建立了对“叙事性(Narrative)”建筑的系统理解。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建筑空间,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关于“人”与“场所”的关系的思考,我们的构想是希望能够重拾那些可能一度被淡化了对人本身的情绪和情感(Emotion)的挖掘。借助“讲故事”的方法挖掘并且探索每个建筑自身的特性以及她的故事,以此作为设计构思的主导。

希望建筑是可以有情绪表达的;只有刺激了人的情绪感官,才能使得建筑与人的行为活动的产生相互的作用,使得建筑成为一个以人为主的“场所(Place)”而不只是抽象的“空间(Space)”。

老鹰画室-摄影:田方方

场所,是情绪的起始点,从场所出发,像是一个“谜”。创造“有情绪触发的现场对话”是我做建筑的一个态度,但这种态度又剖离了传统认知的一种“记忆点的重塑”,也或许它不在既有的知识范畴和形体认知之内,空间自身的真诚会给出一种“情绪反馈”,这种反馈又是“即刻的、瞬间的、游走着的真实情感联接”,从而,创建一种“可停留下来”的动因。

动因,起始于态度,态度,决定了过程、方式与节奏。节奏,也是曲调,究竟要怎样给出一种“空间曲调”,节奏,如何通过“快、慢、舒、缓”呈现一个空间状态,这里面的“调调”是说到底是包括:色彩,尺度,触感,形体等,我希望它是一个有情绪的空间结构,是能让人产生情绪共鸣的一个空间结果。

装置-记忆化石-waa未觉建筑

沙漠与湿地之间的“当代艺术”

地域之上的未来时间记忆

事务所刚创办的第一年,我们做了一个投标项目中标了西安曲江创意谷二期项目,这里面有八个博物馆外加一个湿地公园。银美了解了我们在西安的项目,找到我们的时候不是要去做美术馆的,而是做临近的雕塑公园。美术馆的项目已经找了某位大师去做了。

业主是位40多岁的女性,思维也很开放。当时我们去看场地,她就问我们对这个美术馆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因为她比较担心:这块地处在沙漠和湿地中间,周围荒无人烟,又是在银川这样的西北城市做一次当代艺术馆,好像不太可能实现。

银川当代美术馆设计概念-2011年

银川当代美术馆Massing Model-2011年

我也做了自己对这块场地的解读:艺术,也许可以成为一个“闭环系统”,雕塑公园,可以吸引人流,美术馆,是一种展览空间,这里,还需要一个生产源,目前的条件来讲,是可以做一个艺术家村的,让外国和本地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可以来到这里进行创作。

外国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其实不如国内的好,他们很多是靠非常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艺术创作的一种状态,让他们来这里进行创作,生产、售卖、展示三者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她也觉得这个概念不错,就把这三个项目都签给我们做了。后来,雕塑公园和艺术家村由于各种原因就都没有做下去。只有美术馆的项目是我们一直在做。

银川当代美术馆-草图

建筑外立面的实现效果是很好的,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项目的周期很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画了这个建筑上的每一块板,外立面一共有1644块板,每块板都是不一样的,然后每一块,都是经过无数个点的模拟。

银川当代美术馆-外立面幕墙分块图

现在呈现出来的是平滑的曲线,但当时,我们在模型当中要找200多个点位,并在每一个点位上模拟人站在那里可以看到的效果。

银川当代美术馆-摄影:NAARO

特别欣慰的是,美术馆快要开馆的前几天我们请摄影师对项目进行拍摄,就看到前面湿地渔村的一个老汉来附近放羊,他戴了个回族白帽子,还带了个小孩,两人牵了一只羊走过来,老汉把羊拴在了我们建筑前面的树干上,然后,说要领着他孙子进去看一下,他一边走一边跟他孙子说:你看这是个啥东西,白白的还挺好看的。

银川当代美术馆-视频

银川当代美术馆-摄影:Iwan Baan

他的评价对我来讲是最受用的,因为他就生长在这里,他感觉这个建筑是美的,就表示他在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我特别害怕建筑做出来,让人觉得很奇怪,好像天外飞来的UFO一样,它应该是从这块土地生长出来的。所以,我听到他这样讲,还是挺开心的。

不管作品能不能实现

我都会在设计过程中享受、积累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银川当代美术馆的业主真的对我们很信任,因为我们在室内外做了太多“双曲的部分”,如果不是真的了解模型的整个空间结构和表达细则,光看图纸其实是没有办法完全感受得到的。

其实大多时候,甲方可能未必是一个专业视角来看,但是,他选择相信你。所以,业主的判断力其实很重要,你在要求他有判断力的同时,首要前提是把他的诉求放在第一位。

银川当代美术馆-摄影:Iwan Baan

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让大家知道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也就慢慢学会怎样去做一个建筑。这次设计的表现跟我之前受到的训练是非常不一样的,也完全不是Foster的风格,Foster交给我的是怎么样做一个建筑师,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至于你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这是个人取向问题,两者之间不矛盾。

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基本上是一个很好的毕业答题,可能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基本上把我们当时能想到的、能控制的都尝试过了。

银川当代美术馆-摄影:Iwan Baan

这个项目从2011年到2015年一共做了四年,在这期间也做了一些其他类型的项目,但有很多项目都没有办法一下子都实现。在做美术馆项目的同时在银川还有两个项目机会:一个是私人建筑,业主是做拍卖行的,他自己就有很多古董需要拍卖,当时我们也给他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案,就是把一个商业中心的地下裙楼做成一个美术馆。

这次的处理方法当然也是讲故事,但跟银川美术馆是不一样的,比如:墨的颜色,毛笔书写过程中在空间中的结构平衡,但这个项目后来停了。

复朴博物馆概念效果图

另外一个是宁夏博物馆,当时我们也投了标,得了第二名。对我们来讲,每个项目实现或不实现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充分思考其间的设计要求,并去逐一解决每一个遇到的问题,最后,依旧要有一个很好的呈现,无论如何,设计最重要的,还是要享受过程。

宁夏博物馆效果图

既定场所中,一段关乎“情绪”的旅途

打破认知,实现更纯粹“精神”表达

既定场所,总会给予文化层面的某种特有“认知体系”,这里面有文化的迹象、艺术信息的传达亦或是过去时间里留下的“既定触感”,通过“空间情绪叙事”把一个“地域的当代性”表达出来,是需要这个时间之上“特定地域里”该有的情绪符号传达,可以是平铺,也可以是“高潮的片段”。

2014年,我们在上海给保利做了一个室内展厅,实际上它的功能是个售楼部,但卖的又不是住宅产品,而是整栋楼,所以,其实并不需要接待什么人,整个空间是很干净的一个基础,而我们就是要在一个1000平米的空间当中,塑造一段关乎“情绪的旅途”。

长阳路668展示中心-概念草图

长阳路668展示中心-摄影:胡文杰

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做了一个“多层次的围幔”,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给空间做区分,通过自然光和人造光在里面的“叠加状态”,人在空间里面穿梭,身处不同颜色的空间和多层次的氛围当中,可以感受到非常细腻、丰富的空间情绪,这是人和空间之间一种非常纯粹的情绪关系。

这个设计也是为了适应人的消费心理和销售需求,从而进行情绪和路径的设计。一开始进来是一个较为明亮的空间,这个空间的主要功能是这整栋楼作为一个产品的介绍;接着进入一个视觉冲击非常强的地方,让人的情绪高涨;再后来是一个非常空白的地方,让人有一个自我的消化;最后进入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可以进行交流,根据不同空间的内容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情绪空间设计。

长阳路668展示中心-视频

这个项目还让我想到了一点:每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走走停停,在那些地方留下印记,每一处落脚的地方就相当于一个旅途的驿站。所以,在这个空间中人的游走路线上,设计了几个驿站类型的空间,通过一些家具的组合,让人可以在这停留一下,好像这个地方能给人产生一些空间记忆。

这是一个室内项目,但也做了一年多,因为里面的所有内容,包括每一件家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极其纯粹的表达,甚至可能比建筑项目更纯粹一些。

长阳路668展示中心-摄影:胡文杰

从2014年开始,我们做了多个室内的项目,最早是帮我先生做一个时尚品牌的空间。我们的项目大都是建筑项目,我也很希望能够接到一些小尺度的项目,但也没人找我们,所以,一开始就仅仅帮他做,到后来,几乎每年都会接到概念店的设计。

Erdos概念店-摄影:舒赫

这种类型的尝试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是一个补充,一些小小的想法可以在里面实现,我们把室内当成一个“设计的试验场所”,试验好了,再把这种经验反馈到大的空间当中去。因为,大项目和小项目,对我们来讲只是尺度不同而已,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主体想法和主张是一样的。

WeMarket-摄影:舒赫

建筑会用一种方式

指引人与空间发生关系

2017年的一个项目,是要把密云水库的一个水电站改成私人美术馆。水电站仅有100多平米,而且离水库挺远的。甲方当时找了一位艺术家跟我们一起合作,希望建筑和艺术一起从这个场所中生发,让这个项目生长起来,而不是盖好建筑之后再找艺术家来做。

Build on Ruins-水电站美术馆概念草图

水电站美术馆模型

项目最有意思的有两点:一个是它的进入方式,水电站是一栋70年代的砖房,没什么特别的,这样平铺直入会缺少层次感,也没有一个情绪的铺垫过程。

我们当时发现水坝跟水电站之间连着一条渠从山谷里面穿过去,这条渠有一部分在地下,大部分在地上,既然水电站已经荒废了,我们就把渠里的水抽干,让人从水坝进来,穿过这条渠,大概要步行15分钟,才能走到水电站的最底层,然后,再从底下出来的时候,人的情绪,自然就已经叠满了。

水电站美术馆(在建)- 渠下(左),渠上(右)

还有一点,是关于建筑本身,建筑只是一个100多平米的方块,外带一个院子,我们把室内的部分完全掏空了,盖子掏掉之后,保留了四面墙,这个区域被我们“作为院子”,在原来属于院子的空间上盖上盖子,就变成了一个“室内空间”。这样,室外和室内调换了,空间尺度就更大了,而且还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历史,新的建筑和旧的建筑之间,通过空间的处理产生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感觉。

Inside Out-水电站美术馆概念草图

水电站美术馆(在建)-北京密云

有时候,我们说“情绪”,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词语表面的惯性理解,情绪的存在,是为了“关系的建构”,“让关系发生”是进入场地的主旨,而并非为了情绪而情绪。

而人和空间产生关系的方式更重要,关系发生了,情绪,也就自然产生了,所以,我们才一直说要有“场所感”。英文有一个词叫做place,有一个词叫做space,place翻译过来叫做“场所”。而space是空间,是很抽象的,空间得跟人发生关系,才能成为与人相关的“场所”。我们回忆某一个地方,想的也不是那个空间,而是在那个场所上发生的某件事跟我们有着某种关系,我们才会不断回忆这么一个过程。时间,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时间要跟某事件连在一起,才变成了一个occasion,要不然,它就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么一个时间概念。

水电站美术馆(在建)-北京密云

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在这个空间当中的人”能有一个自我感知的联系。如果设计了某个空间,但是,并没有给人一个指引性的功能,或者让人怎么去感受,那么它就是空白的。

有些空间看起来好像很棒,但是人跟它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关系,但如果在这个点放了把椅子或者其他的,人坐在那里,事件就产生了,有了事件的场所,人就会有感知了。在咱们中国做设计,时常会把室内跟建筑分开,但在国外基本上都是一体的,虽然他们的室内也没有咱们这么豪华,但基本上,人一定是要跟建筑发生关系的。

水电站美术馆(在建)-北京密云

一种浪漫的集体主义的时间感

在空间中可以看见和感知彼此

老鹰画室,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挺重要的项目。2017年,我生完孩子刚出月子,这个甲方看到了银川美术馆的视频,就打电话给我们事务所,找我们去跟他做一次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画室,上百个学生在一起集中培训。现在的艺考制度太拧巴了,小孩子们并没有办法真正地感受美术,一定要通过这条路来考试。场地就在一个工厂里,学生坐在小马扎上,在那种很嘈杂的环境中一天要画10多个小时。老师们也都很年轻,但是也会很严厉地指导学生,他们的成绩确实也很好。当时,我看到这些场景,就有种特别强烈的感觉:这里特别像是一个艺考集体训练营。

老鹰画室日常-摄影:田方方

我问甲方: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他说:我想做个NB的学校。但是,我也感觉到他完全可以不用盖这个楼,老鹰画室确实很厉害,但他内心的想法还是想要给这些学生们一个更好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需求的话,其实是不需要去做这样一个项目的。

老鹰画室-工作模型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表达了很强的集体主义,对我而言,这是浪漫的。一群少年在这个时间点当中,依旧能互相之间拉着手,一直往前走,这是很不容易的。艺考制度,现在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改变它的,但是,十个月的青春,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不可以忽略掉的一段时光,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纪。

老鹰画室视频-摄影:田方方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哪怕他们每天要做10个小时训练,也要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感知到其他人。所以,我们做了多个公共空间,做了很多让人能在里面穿梭、自由行走的空间,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其中能看到其他人、感知到其他人的存在,从而,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一个集体。

老鹰画室中庭-摄影:田方方

我们很巧妙地把这些处理,融在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上。比如:社交的场所会设置在他们的空间动线里,中间的坡道、楼梯里的阳台都是他们一定要经过的,也许,他们每天要多花两分钟走坡道上楼,但是,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到光、也可以感受其他人的存在,从而,以空间为媒介,输送一种可见的温度。

老鹰画室-概念草图

老鹰画室-中庭公共空间-摄影:田方方

空间当中的使用者

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和取舍

我常跟老鹰说:你的想法比你们学校所有人要早上10年。因为,其他人都可能觉得多花钱做这么一个项目不太值,老鹰画室的招生也许完全不需要这些。但是,我觉得他不这么认为,我去了以后,看到那里孩子们的感觉也是挺好的一个状态。

建筑的整体思路都来源于:我们要做一个足够大的画室,能容纳几千个人同时在这里画画。因为,保持竞争性是他的第一诉求,这么多学生在一起画画,也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彼此,那种刺激感是非常强烈的。

老鹰画室-环境策略分析

老鹰画室-三层画室-摄影:田方方

在画室里,我们想采用全北向光,这样,就可以不用打灯,但杭州的阴天又很多,所以,白天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打灯的。而我们其实想要完全避免阴影,如果有阴影对画画影响是很大的。那块地也不是正南或是正北向的,方向上稍微偏了一点,如果我们要给他调成正南正北,就要浪费很多面积。

所以,我们就顺着这个角度做,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了详细的分解,每年有两三个月之中差不多每天有两个小时是一定会有阴影的,就只能选择挂帘子了。当时我跟他沟通的时候,他说:有阴影肯定是不行的,好像也不是太满意,但我们也确实不能够浪费面积来做这个事。

老鹰画室-三层画室-摄影:田方方

后来去竣工的时候,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问了那些年轻老师,我说:下午4:00或一个小时后的阴影,你们觉得会有影响吗?他们说:不会,我们就移一下就好了,画画的时候能看到自然光是最好不过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们作为使用者,在空间中也会有一种取舍,自己会做出一个判断,虽然并不是那么完美,但他们也能够接受的。

老鹰画室-接待/楼梯入口-摄影:田方方

“集体”这件事,在一个既定空间之中,一个集体可以在这里引发一种集体的情绪与互动,但空间就是要给予缝隙或者间隙,有了这种“气孔”的存在,人的心灵才有瞬间的自由呼吸,在一个集体的习惯性动作之外,我们要做出点惊喜、奇妙的空间触发点,建立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可连接的“情绪通道”。

老鹰画室-室外步行坡道-摄影:田方方

对于我来说: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每天在那里生活着的人。快要竣工的时候,我在那里待了八天,置身在这个空间之中,也能感受到当时所设置的那些情绪触点,从我的角度也感受到一些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地方,但我也只代表其中的一个使用者,每个人看法也许都会不一样。

如果他们从宿舍出来就开始画画,然后,再这样回去,整个过程当中没有感受到美,怎么能够画画?我们当时给他每个宿舍都设计了楼梯,在楼梯上就能看到天井底下的一个小花园。他们的宿管也曾说:我们学生从那里走太麻烦了,肯定是直接下电梯会方便一些。结果我去以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是从楼梯下来,已经有了一个光亮的楼梯,为什么要选择黑的呢?

老鹰画室-旋转楼梯-摄影:田方方

从楼梯下来之后,就会走上一个坡道,可以看到有鸟,或者感受树木于光影之间晃动的美好,画室,就在富春山底下,环境底色还是不错的,他们在走路的过程中,会看到一楼有什么学生,二楼可能就有人在室外平台上画画,三楼就直接进到了画室。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边走边看,一个人可以与空间、与整个集体之间的产生一种氛围共同营造,这种“集体之间的氛围”是我们特别想要实现的。

老鹰画室-远眺-摄影:田方方

要有足够的控制

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空间,就是要创造一种动人的情绪。“动人”,才可以给出“动人的空间”,那就是“人能自发行动”从而动人。人在空间里边,会有活动踪迹,并自发地产生活动踪迹,主动地行走并且让空间主动性发生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

我们甲方评价说:老鹰画室的园区里面是很漂亮的,好像外面就都是宿舍了。确实它丰富的内容都在里面,尤其空间与空间之间连接的部分是很有意思的,而外面就是宿舍。因为要保证宿舍的学生能够看到校园外面的山景,有时候我们也可能需要去证明它的必然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跟甲方汇报的时候是有选择的,我认为很情绪性的东西,并不一定会讲得非常多,因为情绪这东西是没有办法强加给别人的,只有去到那个空间的人才会真实感受到。

老鹰画室-外景-摄影:田方方

做老鹰画室的时候,刚开始他们就把B1层圆的中庭做成运动场或活动空间,我就建议:其实这个地方比较做成适合安静一点的场所。后来,还没盖完的时候,甲方去看了以后就说:B1层什么都不要做了,留下来摆艺术品。他们也是后来才发现这个空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包裹感很强,人站在那里的时候,其实就需要有这么一个艺术品,而并不能够在那里打球,所以,其实甲方自己能有感知的,你就要相信他。

但最好的是:在你的控制下,如果他的想法跟你是冲突的,有可能是双方对美的感知不一样,还有可能是自己没有想明白。我一直都觉得一定要想得足够明白,要有足够的控制才会有足够的自由,如果每个点都不控制而发生的东西,就会有很多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老鹰画室-室外公共雕塑-摄影:田方方

可能也是因为项目的类型不同,像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个儿童项目:两个业主都特别年轻,是两个90后的男孩,找到我们要做一个儿童空间,我一开始就表示:这不是我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后来,我想到了我们80后成长的经历,我们的小时候都是在街上玩,可以到处跑,有时候会跑到别人家的房顶上,也会跳到谁家院子里面或者躲在一个大水泥管子里面,是非常自由的一个状态。

所以,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儿童街区”的概念,因为小孩的游戏其实是不受控的,应该让他有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我们和甲方年龄段不一样,但是对童年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然后,也就真的给做了出来。

The Playscape-概念效果图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做了三个“我们认为代表小孩子最真挚的游戏的内容”,在儿童街区的原型基础之上,设计了管状结构、梯形屋面系统以及山丘般的地形环境三种不同游戏场景。直到现在,我每次去那个项目工地都会特别开心,因为很好玩,大家路过它,也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玩的建筑。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模型

The Playscape-儿童成长中心(在建)-北京

曲线类型的空间构建中

更容易找到情绪的表达方式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曲线空间,倒不是因为觉得“曲”更容易“凹造型”,而是我觉得人的身体结构本就没有直角,能够跟人发生关系,能让人更舒服的应该是“曲”,直角反而会显得很拧巴。

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三个系列的装置,叫做“窝儿”。就是拿一大片毛毡,把人的身体围合起来,只有两个卡子进行固定,以此构成了一个弧形的大空间,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阅读空间,简单地呈现,产生于身体之间的互动,从而回应“空间结构”应有的价值属性。

窝儿3.0-七木空间-北京宋庄

我们一直在探讨“曲”的内容,在做银川当代美术馆的时候,在外形上我们确实很在意想让它表现出来。在这之后,我们整个状态会更自在、也更松弛一些,需要的地方就用曲,不需要的地方就不用。可能对于我来说,曲线类型的空间,会更容易找到情绪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拘泥于曲,一定要自己能够控制它,老鹰画室就没有什么曲线的地方。

我也一直都挺排斥“被风格定论”,一个是因为我们作品的累积还不够多,很难讲到风格;第二是我们也不想被定位成某一种风格,总是希望能够从一些新的角度来看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内心当中都会对某些特定的东西感兴趣。

窝儿2.0移动图书馆-北京751

我和杰克两个人的性格是特别不一样的,我是一个特别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但是他感兴趣的点很多,能够列举出一件事件诸多的兴趣点,而我会在这一大堆当中选一个出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其实有特别好的互补作用,因为有时候需要非常丰富的视角来发散,但最后又需要很清楚地能够定位到特定的一点。我一直感兴趣的都是“情绪”这个点,以及把人作为场所的中心来进行设计思考的核心价值。

初心,是思考项目的一个起始点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那个起始点在哪

这10年,从银川当代美术馆到老鹰画室可以看出一种变化,这里面也有不太一样的东西,第一个若是极其纯粹、带有点青涩向上的力量感,好像是给予沙漠之中创造一种“当代艺术的生机”,它放在那,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与渴望,但老鹰画室更多的是“关系的生发与建立”。

这整个过程中,形体和语言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这里面的“核”就是:我为什么一定做成这样一个结果,项目以怎么样的形态展示出来仍要依据空间内容的传达。

装置:记忆化石

初心,是思考项目的一个起始点,也决定着建筑能够实现的这一切。我们每个项目的初心都不一样,每次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那个起始点在哪里。像银川美术馆这个项目是因为那里什么都没有,而甲方又要做个当代美术馆,你不要说甲方,任何人参与那个项目,都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实在的事。然而,我们作为建筑师,就要想到如果一定要在这里做这样一个建筑,又要跟这个地方发生一定的联系,那么,这个联系在哪?所以,我们从场地本身的源来出发,把河床变化的肌理演化到了建筑体态的生成,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找到的立足点。

很大一个层面是因为他要做一次“当代艺术的表达”,我一直都认为:当代艺术是跟人、跟当代人的生活距离最近的一种艺术,所以我们把建筑布局做成串联的形式,人们从一个点进入,另一个点离开,与艺术展示的交互是在不知不觉的行走过程中完成的。这就是做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初心。

老鹰的初心:是因为我们去了那个集训中心,看到了那样一群少年,就觉得一定要让他们不枉费这十个月的青春,而且,我相信这是建筑可以给到他们的。

儿童空间这个项目:还是想回到“儿童”最本质的状态,自由而不受约束童年时光,而不是拿来一个个玩具来堆积它。我也并不相信小孩只对红、绿、蓝有反应,他们也有着感知美的能力;给孩子的设计,也不一定必须要卡通形象表达才能反映一种乐趣,孩子们会有自己一点点去探索的过程,也会有一点点自己小小的狡黠,可能,我生了孩子了之后,有了更为深刻的身心体验。

HAXXY儿童成长中心-概念效果图

我们在密云水库做美术馆:让人从水渠走上十几分钟,来感受很小的一个水电站,往里面走的那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找的那个点,想要让人有一个情绪铺垫的前奏,也有一种场所现场的仪式感。

水电站美术馆:在废墟上重建-视频

水渠出口-水电站美术馆入口(在建中)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思考和初心。

本文图片未觉建筑提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