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牛牛
深圳用40年时间,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一夜成林般的高楼,潮水般扩张的城市界线,呈指数增长的人口与GDP,让所有人惊叹一种“深圳速度”。但当把它列于“北上广深”,它于其他城市相比,似乎又缺少了一种“厚度”。下一个阶段,深圳将如何发展,没有人可以断言,但时间会带来更多可能性。
刘晓都,是一位在深圳打拼20多年的建筑师,他说:“我们在这里打拼了20多年的这一代人,是跟这个城市共同长大的一个状态。
”我们与他聊了聊他在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经验,以及对“城市的速度与厚度”的理解。
-
讨论城市的话题
这太复杂了
首先,现在没有形成一个所谓的城市学,现有的这些,都是各个专业对城市的一些观察,并不成体系。当然,作为建筑和规划专业,他们对城市的形态和结构的关注和分析更强。但实际上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空间实体的,一部分是关于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学,交通物流等软性的方面。
其实,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因素,我们这些建筑师、规划师只能提供一个空间的壳而已。我们无法从最强的话语权来规定城市应该是什么。我们只是告诉你城市的形态是什么,这种形态会对政治、经济、文化有什么影响。什么是好的城市形态?什么是不好的城市形态?我们最多只能够去做这些判断,但是不能说照这样去做就可以变成一个多好的城市。
DenCity | 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URBANUS都市实践
因为,再好的城市,它里头照样也有生老病死,有痛苦和疯狂,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些跟这个城市的形态,其实没有关系。但不管是人的吃喝拉撒还是高端文化活动的发生,都要有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所以,才需要规划一个城市。或者说,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包容的,是可以藏污纳垢,有消化能力的存在。
DenCity | 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URBANUS都市实践
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那么多的城市问题之后,我们反过来强调街道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那就是因为缺少了对人的关怀,把城市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机器。人生活在这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城市空间形态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生活,甚至会促成一种生活状态和模式。
-
深圳是一个完美的城市么?
当然不是了
深圳,是一个东拼西凑发展起来的城市。因为,在当年画了这个圈之后,全国各个省、中央的各个部委,都来这儿圈一块地开始弄,有的人弄成了,有的人没弄成。所以,深圳在某种意义上不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它是集全国甚至海外的力量凑起来的一个城市。
而且,深圳设为经济特区的前20年,发展是很慢的。这后20年几乎就是在以一个加迅速发展。其实,你看到许多事情的发展曲线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缓慢地积累,积攒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它才开始极速地往上升。
深圳©刘焯 Liu Zhuo
深圳,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兴城市。以前啥都没有,就是几个小村子、几个小镇组合起来,然后各方各地在这分区建设,同时发展的这样一个城市。
深圳头10年还是罗湖最兴盛,到2000年开始,中心向西转移到了福田,福田中心区开始出现。到了2010年才出现了后海的区域,后海才形成了真正的中心。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是福田中心区到南山中心区的中间,这一大片区域,成了真正活跃的深圳的中心,现在深圳最贵的房子就在南山后海的位置。
深圳其实是左一块右一块地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路网也是乱的,后来经过了好几次调整,才形成了现在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
早期的深圳_图片来源网络
但实际上,原来的规划并没有按照“大都会”的规模去做。比如,听说在1980年代做的第一次总体规划,预估到2010年大概是70万人口,到2030年达到200万人口。但这还被国内顶级专家给批评了,说你们见过欧美哪个城市在几十年间人口从30万能够翻到200万的?还说这种规划是属于“冒进”。而实际情况深圳可能在90年代就已经上百万了,再过10年就好几百万了,到了现在都已经2000多万了。所以,当时被批“冒进”的规划,也完全是滞后的。
福田CBD_1998-2004-2015对照图_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城市发展的态势起来了,才发现原来的规划不能满足了,马上就做规划修编,不断地修编,城市开始大规模扩张。其实,这也符合城市规划的一个规律:需求在前,发现了需求才去补。但一个新的城市也需要规划,不可能完全地自由发展。
-
这时候再来回答
“快”这个问题
显然,“快”无论如何是给深圳的一个礼物。正是因为“快”,才有了深圳。
这礼物不是想拿就拿得到的,就是不快,它也没厚度。这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其他3个都没深圳发展得快,但同时也没有积累起厚度。所以,有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并不是“快”和“厚”这个简单的说法。因为,若是放在一个长的时间段里来讲,这不是问题,40年怎么可能有一个厚度?
但是,“快”就是一个优势。深圳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一个地位,还是因为快速发展的一个状态。深圳的人节奏快,能做事,产出高,所以资金到了深圳也流通得快,就会产生更多的价值。换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三四线城市的效率跟深圳就没法比。
华强北中航苑城市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慢,对人来说可能会更舒服一点。因为我们人的身体经受不了太快速,我们能够承受的快速就是飞机,火箭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相比来说,深圳的这种快节奏,已经快到了人的一个极限。
但问题在于,快和慢,是基于人的角度来说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人是不能够去抵抗的。实际上,你处在这个地方也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每一个深圳人都猴急的,在深圳我见过许多优哉游哉的人,他也可以在一个嘈杂喧嚣的城市里,选择缓慢安静一点的生活状态。
然而,他确实享受不到这个厚度。比如,你去上海,确实能享受到西洋文化带来的那种厚度;到了北京,能感受到王朝历史的那种厚度;去南京,可以感受到古都的另外一种氛围。每个城市的气质是不一样的,但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像深圳这样快速地发展。
-
深圳还是个年轻人
“躁”是自然的
可能,这种老牌的城市,就会不因为你的这种城市建设速度,而对你刮目相看。其实,深圳就是相当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北京相当于一个60岁的人,而您非得说:“年轻人,你太躁了”。
我是北京人,我太知道北京了。其实每一个地方的人,多多少少都浸染了城市的气质,如果他对城市高度认同的话,他就是那个城市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那个城市。曾经有一个朋友一见面就调侃我说:你们深圳那旮旯儿。他觉得北京是中心,你们那是旮旯儿,他有自豪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就是老贵族,慢腾腾地,但是看着你好像在往上蹿,似乎成了新贵,他心里似乎还是有点不忿儿。
蔡屋围片区鸟瞰_摄影:白小刺
北京确实是有文化的地方,因为建国以后的70年,几乎所有文化的人物以及资源全部向北京集中。北京的好,不是因为城市本身建设有多好,我是觉得是因为那里的人有意思,你可以遇到很多有文化的人,有意思的人,这种生活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北京就跟一大村子似的,各种脏乱差,大冬天了,到晚上8点街上都没人了,那叫什么城市?我敢这么说,因为我是北京人,我小时候生长在北京,现在没比以前好到哪去,而且我觉得更糟糕。其实北京以前特别宽敞的,也没什么车,都是低矮的房子,其实它也有一种气质,有那种包过浆的感觉。现在就是各种混杂的东西,然后档次也不高,你还说北京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吗?
当然,它是个伟大的城市,他就是古都,故宫那一条线就能把一切都镇住。我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也会为北京自豪,我有很多的回忆,以前在清华北大那边混,然后老去颐和园、去圆明园,各种有意思的地方。然后,现在又有了那么多新兴的文艺,798等等,其实还是会有很多的事情发生,中心毕竟还是中心。相比而言,皇家园林,深圳是一个都没有。
-
新事物的生长
在这里有了可能性
其实,像我来做个美术馆馆长,这件事在北京也不见得能发生。因为,业内在排队等这种位置的人很多,所以,我觉得他可能不会给予一个非专业的人士。
但并不是说深圳找不到一个艺术圈的人来做这件事,而是因为他希望有一些改变,我们不想再做成传统方式上的那种公立美术馆了,希望有新的人、新的结构和新的内容。深圳就在尝试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也是人家政府层面上开始鼓励的。
这类新生事物它不会在北京出现的,它只有在这“偏缘地区”才会出现。所以,有的时候边缘的所谓劣势,有时候也是优势。它这个优势,就会造成了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局面,踩踏的行为就出现得比较少,这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空间,有很多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燕子湖片区城市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这件事可以说得再好玩一点,大家都说:北京、上海是有文化厚度的城市。有文化,就意味着有很多的机构,北京可能有几十个美术馆、博物馆甚至十家以上高质量的剧院。但是,你去问问北京人:你去过吗?你一年去过几次美术馆?你一年去听过几次音乐?其实,大部分是给外地人开的,当你为这个城市的厚度而自豪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享用这些东西。这样的话,你在北京和深圳有什么区别?
前海金融区城市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其实,因为城市富裕,才能给你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比如,假如办一个展览要花50万块钱,然后平均只有5千人来看的话,这场展览就是在为观众贴钱。相当于你只要进到美术馆,我就送给你一百块钱,但是大家不在乎,不在乎文化,也不在乎艺术。这个时间对他来讲,宁肯坐街边上撸串去。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去评论哪个城市是有厚度,哪个城市没有厚度。
-
城市认同感的建立
也需要一段时间
这就有点像当年巴黎人瞧不起纽约人一样,但是现在还有人好意思去瞧不起纽约么?为什么所有人到了纽约没待多长时间,就很自豪地说:我是纽约人呢?大家现在对这个城市认同得不得了。因为它自己最后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城市,虽然都是新贵,都是new money,堆成这样的一个新的国际大都会,但是它现在成为了世界最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了。
从那个较长的时间段上去看,才发现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这40年之内,把深圳和北京、上海去做这种比较,还太早了点。深圳,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他肯定很多东西没有那么老道,也没那么沉稳。
其实,每个人对城市有认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北京人面对着深圳的时候,他从北京人的角度去说深圳没有厚度,正是因为他对北京这个城市有认同感。
而且,我觉得相当多的深圳人,还没有真正把自己作为深圳人去看待,他一般都说:我是广东人,我是北京,我是河北人,我是东北人,很少有人说我是深圳人。什么时候深圳人开始说:“我是深圳人”,就像纽约人不说他从哪来的,到了纽约呆几天,就说:我是纽约人,I love New York。如果,每个人都非常急切地想把自己跟这个城市绑在一起,有这种强烈的城市认同感,这个城市就成功了。
华强北立体街城市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深圳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建立这个城市认同,但我觉得现在慢慢地在朝这个趋势发展了,其实就是短短的这几年,深圳的整个经济状态到了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愿意把自己的身份和深圳的身份绑在一起,开始出现了深圳人的自信和自豪,这就是城市认同。
-
深圳的问题在于
建筑只有一代
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深圳排在第四,其实某种程度上,它跟广州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实际上就是相当于冠军、亚军,还有两个并列第三。但是,深圳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城市现象,也不可复制,它是一个历史歪打正着而成就的。
但是,从我作为建筑师的角度来看,深圳的这种“快”,确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深圳这座城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来,它的建筑就是一个风格,几乎是一代。如果一座城市只有一代建筑的话,就缺少了一些魅力。
上海、北京、广州也好,它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建筑有好多代,而且没有一遍抹掉。所以,北京是以皇城和四合院为一个基本底色,上海是以外滩洋楼和里弄为一个基本的城市底色,广州是以骑楼为底色。现在也有好多新的建筑跟那些老建筑形成一个对应关系,城市有着丰富的层次和肌理,而且在不断更新,不是一个暮气沉沉的行将就木的城市。
DenCity | 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 2016©URBANUS都市实践
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城市,但是,深圳除了新还是新,然后还把20年前的东西全给拆了,这是深圳自己的一个问题。比如,深圳就把80年代末建的著名体育馆给拆了,结果深圳80年代的建筑也快消失了,就相当于深圳只剩近30年的建筑了。
其实,深圳还处在一个年轻人一般一往无前的状态,他根本不在乎身后的任何东西。就是一个没有负担的年轻人,背着一个行囊向前走,什么东西他都敢扔,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敢扔,他这样的一个状态还没改变。
DenCity | 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 2016©URBANUS都市实践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重视城市记忆、城市文化的人,他们开始着手去寻找和记录属于深圳的一些东西。这个工作必须现在就开始做,要不做的话连这40年都没了,最后深圳拥有的永远都是10年的文化,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深圳是否能够成为一座持久成长的城市的一个关键点。
-
来深圳20多年
与这座城市一起长大
我来深圳20多年,在这座城市里,有一种最特别的感受。我后来发现:我们在这里打拼了20多年的这一代人,是跟这个城市共同长大的一个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城市是我们建起来的,这座城市的成长跟我们是直接相关的,这种感觉就非常不一样。
深圳©刘焯 Liu Zhuo
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就难以有这种感受,因为,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祖宗留下来的,相当于祖宗给你留了一堆基业,你就是继承,然后再去盘算、经营。这和重新开拓一块新的土地、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超都会-深圳未来高密度栖居方式_摄影:陈冠宏
所以,深圳这座城市,就适合我这样的人,喜欢开拓新的东西。尤其对于做建筑的人来说,深圳几乎就是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模型,而且它就是在一代人的奋斗中建成的,到现在为止,这样的城市大概只有深圳,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这儿。
超都会-深圳未来高密度栖居方式_摄影:陈冠宏
库哈斯在90年代开始对深圳这座城市发生兴趣,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欧洲生长了那么长时间,满眼都是老东西,虽然也不错,但他没什么施展的余地。
作为建筑师,我也会时常想:你在你所处的时代里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由都市实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