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理性看待中国电动汽车成就

新汽车 2024-02-01 10:32:19

来源|The Economist

编译|杨玉科

编辑|葛帮宁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中国是否会在西方国家掀起另一波去工业化浪潮?

1997年至2011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并开始向海外输送廉价商品,约100万美国制造业工人因来自中国的竞争而失去工作。

自此之后,“中国冲击”被指责为各种问题的罪魁祸首——从美国工薪阶层死亡人数上升,到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当选。这种对贸易自由主义的拒绝,也可以诠释美国政客们如今纷纷拥抱产业政策的缘由。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飞速崛起,由此引发西方国家对另一波毁灭性冲击的担忧。但事实上,中国汽车的成就应该被庆祝,而不应该被恐惧。

5年前,中国汽车出口量仅为当时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四分之一。今年1月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500万辆,超过日本总出口量。

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2023年第四季度售出50万辆电动汽车,将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中国电动汽车外观时髦、技术过硬,最重要的是——还便宜,以至于唯一限制它们出口的瓶颈,是运输货船太少。

而且,随着全球低碳转型,中国电动汽车需求无疑将进一步上升。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翻一番,达到三分之一——这将结束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领军车企的统治地位。

这一次,西方国家政客们会更加“理所当然”地把任何失业责任归咎于中国的行为。当前不友好的地缘政治气候也将助长这种情绪——(中国的)生产补贴“不公平”地将西方工人置于失业境地。

坦率讲,补贴确有其事。自2014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向本国汽车制造商慷慨解囊。此期间,中国企业享受的低息贷款、股权注入、购车补贴,以及政府采购合同的价值,很难精确计算。但据估计,到2010年代末,针对汽车行业的公共支出总额,约占电动汽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鉴于此,发达国家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保护他们的汽车制造商免受政府支持的竞争者的冲击。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据称拜登总统(Joe Biden)正在考虑提高对中国汽车的关税,尽管美国汽车制造商业已受到27.5%关税和《削减通胀法案》的保护,目前美国市场几乎没有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

“最好的回应是欢迎它”

把中国汽车拒之门外是一个错误——因为西方国家从中国现成的廉价、环保汽车中获得的潜在收益巨大,相比之下,破坏它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却相形见绌。

其一,全球汽车市场必将被颠覆,无论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如何。

2022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16%~18%是电动汽车。到2035年,欧盟将禁止销售内燃机新车。

虽然汽车制造商在转向生产电动汽车的过程中努力保留工人,但电动汽车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程度较低。正如第一次“中国冲击”造成的失业人数,不到当时制造业总失业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多数失业是因为拥抱技术进步而造成。因此,也存在另一种风险,即把转向电动汽车造成的混乱,与中国生产电动汽车造成的混乱混为一谈。

其二,贸易自由流动的益处。

汽车是最大消费品之一,约占美国消费的7%。在当下实际工资受到通货膨胀挤压的阶段,更便宜的汽车意味着,可省出更多的钱花在其他事情上。

而且,中国汽车不仅便宜,质量也更好,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智能功能方面,互联网连接使这些智能功能成为可能。

此外,汽车制造业的存在也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丹麦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那里没有汽车制造商值得一提。就在汽车从中国装配线上大量下线的时候,中国经济仍在蹒跚而行。

其三,对环境有益。

随着公众对代价高昂的减排政策的强烈反对,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们正意识到,要求消费者环保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而且,电动汽车目前比耗油量大的汽车贵(即使它们的运行成本更低)。

因此,以更低的价格拥抱中国制造的汽车,有助于加快向净零排放过渡。比亚迪在中国销售的最便宜电动汽车售价约为1.2万美元,而在美国,最便宜的特斯拉售价为3.9万美元。

那到底存在风险吗?廉价进口商品对工业的威胁通常被夸大。从1980年代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竞争促使本土企业加快步伐,而新进入者最终将生产转移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

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开设了一家工厂,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北美寻找厂址。与此同时,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等企业正在竞相追赶中国公司。去年,丰田汽车表示,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将大幅降低电池的重量和成本。

另一个担忧是国家安全。电池对电气化经济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汽车,电池完全依赖中国有风险。而且,装有芯片、传感器和摄像头的电动汽车有可能用于监测。中国甚至禁止本土产特斯拉进入一些政府机关领域。

但既然总统和间谍可以乘坐西方或其盟友制造的车辆出行,那么,担心消费者驾驶中国汽车的理由就没那么充分。他们可以自行裁决个人隐私问题,而且本地制造的汽车将更容易监督。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抑制他们的保护主义本能,一味担心西方汽车制造商完全崩溃这种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巨大市场份额将激发更广泛的竞争,这并不可怕。如果中国想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全球消费者,并加速能源转型,最好的回应就是欢迎它。

“中国速度”

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100公里,蔚来电动轿车ET5仅需4秒钟。这个加速度与保时捷卡雷拉相差无几,后者是一款德国汽油动力跑车,深受肾上腺素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电动汽车正在为速度设定新标杆——无论是在行驶速度方面,还是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速度。

中国街道上已经挤满电动汽车。如果中国制造商能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那么,美国和欧洲制造商将很快跟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说,一个习惯边际改进和平稳周期的行业,正以“中国速度”被颠覆。

202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部分得益于电动汽车销量飙升。当年最后一个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售出52.6万辆汽车,而特斯拉销量为48.4万辆。

随着抛弃内燃机的步伐加快,老牌汽车制造商开始担心,中国的后起之秀可能会把它们挤掉。

这种焦虑是有根据的。在电气化时代,西方公司制造内燃机的专业知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巨额补贴。中国主导着电动汽车最关键部件——电池的生产,加之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使本土企业能从规模经济中获益。

硬币的另一面,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面临一些障碍。

首先,尽管政府慷慨补贴,但中国许多新势力尚未盈利。随着更多西方国家出口增加,中国政府可能不会像对中国消费者那样慷慨地补贴西方消费者。

其次,反补贴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可能以某种方式损害进口国安全的担忧,也可能反过来成为出口的障碍。

尽管如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将走遍世界道路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日本和韩国汽车之前所做的那样。

比亚迪正在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家曾经专门生产电池的科技公司于2003年开始生产汽车——起初没有什么波澜,尽管它成功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电动公交车制造商,但在2017年,它仅售出42万辆汽车,其中大部分是内燃机汽车,而且销量还在下降。

但在去年,它卖出了300多万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且实现了盈利。比亚迪汽车出口到70多个国家,2023年12月22日它宣布,将在匈牙利建立一个电动汽车工厂,从欧洲本土服务于欧洲市场。

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让外国汽车制造商感到害怕,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动汽车市场,而本土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不是因为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没有存在感——远非如此,直到最近,大众汽车集团和宝马集团等仍在中国蓬勃发展。

自1990年代以来,他们通过与当地公司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和销售了大量汽车。随着这些合资企业的发展,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

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和许多西方品牌最大利润来源国。例如,大众汽车集团2023年在中国销售320万辆汽车,约占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2017年,中国政府允许特斯拉在没有当地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在中国生产汽车。特斯拉于2019年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工厂。

这成为促进电动汽车普及的一部分,电动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增长最快的元素。2023年11月,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约有42%是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这个数字远远领先于欧盟(25%左右)和美国(10%)。

此外,尽管增速正在放缓,但中国电动汽车销量仍在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8%。

大多数预测者认为,到2030年,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约有80%~90%是电动汽车。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2年售出约2200万辆乘用车,而美国和欧洲的销量均不到1300万辆。

这些数据让外国汽车制造商警觉,他们担心中国品牌在其本地电动汽车销售中占据领先地位。就中国整体市场而言,外国和国内品牌仍然大致持平。

但从电动汽车领域看,根据瑞士银行数据,双方比例接近80%比20%。亦因此,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从2020年近20%降至2023年的14%,其在电动汽车销售中的份额,只有微不足道的3%。

外国品牌反攻

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优势,部分源于政府补贴。

咨询公司艾睿铂表示,2016-2022年,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总计达570亿美元。纽约研究公司荣鼎咨询估计,2015-2020年期间,仅比亚迪一家就通过廉价贷款和股权获得43亿美元。

或许同样重要的是,向宁德时代提供25亿美元的类似扶持政策,该公司在2017年成为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大多数电动汽车都使用锂离子电池,中国目前总计生产了世界上70%的锂离子电池。

购车补贴同样助力电动汽车行业,今年每辆车可以获得超过4000美元的购车补贴。补贴政策也起到一定作用——只有使用国产电池的汽车,才有资格获得购车补贴,这一规定将日本和韩国竞争者拒之门外。

所有这些激励,都有助于建立一个庞大的本地供应链,再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大众汽车集团估计,通过本地采购,其制造成本至少降低了30%。

大众汽车合肥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吕尔曼(Ludger Lührmann)透露,中国制造的“信息娱乐”系统,相较于从国外购买的老版本,其计算能力提高了70%,但价格却还便宜34%。

低成本意味着低价格,而低价格又受控于激烈的竞争。中国大约有150家汽车制造商,包括外国品牌、大型国有企业和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都在相互争夺市场份额。特斯拉去年发起了一场价格战,以维持销量。

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不仅便宜,在某些领域也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分析人士认为,电动汽车品牌脱颖而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它们的软件和造型。在这方面,中国有优势,因为中国消费者比西方买家年轻得多,他们看重拥有一流声音和图像的复杂信息娱乐系统。

咨询公司Langston研究表明,尽管他们并不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更安全、更可靠或更舒适,但他们认为,比亚迪和蔚来在这些软件功能上的排名高于西方汽车制造商。

正如高德纳咨询公司佩德罗·帕切科(Pedro Pacheco)所言,中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他们不那么抵制风险,而且比外国公司行动更快,他们会迅速更新技术,推出新车型,以保持客户的兴趣。

此外,他们还将新车视为智能手机等消费科技产品,可以迅速抛弃无用产品。现在,如果新车型卖得不好,理想汽车会在几个月内停止生产。

蔚来、理想和小鹏等电动汽车新势力都由科技富豪们创立,他们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样,把公司视为碰巧生产汽车的科技公司。事实上,许多中国科技公司正在涉足汽车行业,尽管苹果公司对这样的冒险考虑了很长时间,但一直踌躇不前。

中国大型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于去年12月推出了它的第一款汽车:一款豪华而昂贵的轿车。小米计划在未来生产更便宜的车型,其目标是,在15~20年内成为世界五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电信公司华为和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也与汽车公司合作制造汽车。

相比之下,外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转型为特斯拉式的软件公司,他们习惯了内燃机时代缓慢的周期。但那些每6~7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的公司,无法跟上中国竞争对手的步伐——中国竞争对手的速度几乎是他们的两倍。

外国公司习惯于将全球车型“本土化”,对特定市场进行微调,这也导致他们的汽车远远落后于中国消费者的期望。结果就是,外国品牌正在失去吸引力。过去,他们凭借这种吸引力,将内燃机汽车价格定位为中国公司的两倍或三倍。

当然,他们也在努力适应。长期以来,大多数外国品牌都在中国以及硅谷等重要地区设有研发基地。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设立的基地,是其主要全球创新中心之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中国买家的技术需求。

外国公司也在与中国公司结成新的联盟。去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同意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5%的股份,双方计划在2026年之前,共同开发两款新的电动SUV,这可能会帮助大众汽车集团夺回一些失去的市场份额。

此外,大众汽车集团还与中国软件公司地平线,和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达成协议。

自2022年一家生产吉普的合资企业倒闭以来,Stellantis集团几乎没有在中国开展业务。但去年10月,它与零跑汽车签署一项协议,拟在中国以外生产和销售低成本电动汽车。

咨询公司Dunne Insights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认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受的打击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可能在未来5年内全部离开。宝马、奔驰和雷克萨斯等豪华品牌可能会坚持更长时间。

专用的新电动汽车平台将在未来几年内推出,以取代与内燃机汽车共享的平台,带来更好的技术和更低的成本。

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注定是徒劳的。瑞银帕特里克·哈梅尔(Patrick Hummel)建议,外国企业不应该为了夺回市场份额而向中国砸钱,而是应该在还能赚钱的时候赶紧套现。

这种严峻的前景尤其令人不安。因为尽管中国对电动汽车的接纳速度很快,但世界其他地区显然也在朝着同样方向发展。欧盟已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内燃机新车,美国正通过提供慷慨的补贴来鼓励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

到2035年,电动汽车可能会占据全球销量的70%,相当于每年生产6000万~7000万辆电动汽车。中国公司已经开始挖掘新的市场。

下一个战场

欧洲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战场。

中国公司的车型大多是小型掀背车和SUV,符合欧洲驾车者喜好。目前,10%的关税相对较低,而且中国在欧洲有根基。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拥有几个欧洲品牌,包括沃尔沃、莲花和极星。

吉利控股集团希望利用在欧洲的专业知识,助其销售领克和极氪品牌电动汽车。上汽集团旗下名爵品牌,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纯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和小鹏在许多欧洲国家销售。还有其他中国公司正在路上。

截至目前,涌入欧洲的中国车企还不多。咨询公司科纳仕估计,2023年,中国出口汽车中,约有40%(约220万辆)是电动汽车。尽管如此,数据公司Schmidt显示,2023年前10个月,在欧洲销售的纯电动汽车中,有9%由中国制造。

面向大众市场的欧洲公司,如雷诺集团、Stellantis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正努力生产更小、更便宜的电动汽车,以与同等内燃机车型和中国进口产品竞争。

在欧洲,大众ID.3和特斯拉Model 3均比比亚迪海豹贵15%左右。后者是一款中型轿车,比前两者更大,某些方面还更好。

在中国,海豹的价格不到欧洲的一半,但仍能盈利。即使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比亚迪在欧洲仍有降价空间,并保持盈利。基于这样的计算,瑞银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将从2022年的3%上升到2030年的20%。

但中国汽车制造商进军欧洲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他们中的大多数品牌都不为欧洲消费者所知,从像宝马和奔驰这样拥有忠实拥趸的品牌手中赢得客户,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

此外,建立零售网络,无论是通过直销,还是通过经销商,都需要时间和金钱。建立售后服务也如此。

对许多正在亏损的中国电动汽车新势力来说,上述任务不仅昂贵,而且极其繁重。快速推出新车型也有不利之处,瑞银哈梅尔认为,这些成本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摊销,比业内普遍时间要短得多。

咨询公司伯恩斯坦表示,理想汽车很可能会在2023年实现盈利,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亏损。蔚来汽车已经接受政府救助,据说每卖出一辆蔚来就损失3.5万美元,去年11月其宣布裁员10%。

行业整合趋势不可避免。但从长远看,这将创造出一批更强大的公司,更有能力在国际上竞争。哈梅尔认为,中国最终会留下10~12家汽车制造商,年产超过100万辆汽车,其中一些将走向全球。

中国出口商可能会发现,欧洲政府在他们的出海道路上设置了障碍。去年12月,法国推出一项新的补贴计划,支持欧洲制造的汽车。意大利也在考虑这样做。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的补贴展开调查,这可能导致关税增加。

但这些保护主义措施不太可能阻止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发展。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认为,提高关税并非“生死攸关”。反过来,欧洲汽车制造商也没有为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叫好,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巨大市场,他们担心会有报复措施。

此外,欧洲公司在华工厂出口的汽车也将受到更高关税的打击。

即使是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Carlos Tavares),这个一度警告说要与中国进行一场“可怕的战斗”,并曾大声呼吁保护的行业大佬,也对反补贴调查持批评态度——他可能担心与零跑汽车结盟会受影响。

更高的关税可能促使更多中国公司在欧洲生产汽车。有消息称,除匈牙利工厂外,比亚迪还计划在欧洲至少再建一家工厂。当年,日本和韩国汽车公司也是在本土化生产后,才开始在海外蓬勃发展。

伯恩斯坦认为,这种本地建厂的策略,不仅更容易迎合当地口味,而且“让地方政府和当地的捍卫者加入进来”。

即使是美国试图将中国汽车公司完全拒之门外的努力,也有不成功的可能性。美国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27.5%的关税,并限制对美国制造的汽车的购买补贴。

但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打入墨西哥——这个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它们的市场份额一路飙升,从2016年的0.5%增长到今天的20%。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原产地规则,要求禁止在中国制造的汽车,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再免税出口到美国。但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公司在墨西哥建厂。

比亚迪、吉利集团和上汽集团等几家汽车制造商都在四处寻找选址。只要未来的工厂使用足够多的本地制造的零部件,其产品就能逃避美国的限制性关税。

同样,建造工厂和建立供应链需要时间。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花费几十年时间才在美国和欧洲站稳脚跟,赢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中国公司似乎取得了更快的进展。

无论如何,中国汽车都已经在路上。

那种通常安装在新车上,用来检测司机是否在打瞌睡的监测器,看来应该提上西方汽车制造商董事会议中的紧急事项日程。

(本文编译自The Economist,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625

新汽车

简介: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