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4军副军长刘世模,因为西路军失败举枪自尽,却阴错阳差活下来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19 16:05:24

刘世模年仅二十三岁的时候,已是红四军副军长。

但在肃反风暴中,审讯者一口咬定他是反革命。

他一时愕然,心里明明只有革命,怎会沦为敌人?

舆论不利,红四方面军被斥为“土匪”,干部被嘲为“军阀”。

连许世友都愤怒至极,气的吐血。

而刘世模作为副军长,更无法忍受这样的污名。

“我下辈子也要革命到底!”他怒不可遏,一枪对准自己的要害,扣动扳机。

幸好急救及时,阴差阳错之下活了下来,可却也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红四军的副军长

刘述刚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家里有13口人,挤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靠着租种地主的薄田勉强糊口。

说是糊口,其实也就是半饥半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读书了,连吃饱饭都成了一种奢望。

9岁那年,他就开始给人家放牛,14岁那年,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他只好去学裁缝。

裁缝这活儿,听起来体面,可实际上,学徒的日子比放牛还苦。

三年学徒期满,他出师了,可即便如此,依然养不活一家人。

那时候,裁缝的活儿少得可怜,只有那些富裕人家在婚丧嫁娶时,才会请裁缝上门做几件衣裳。

刚刚出师的他,能接到的活儿寥寥无几,日子过得比学徒时还要艰难。

辛辛苦苦干一年,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地主,却整天锦衣玉食,作威作福。

这种世道,让人气得牙痒痒。

刘述刚心里憋着一股火,他觉得这世道太不公平了。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农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刘世模,立志要成为一名改造这个不合理旧世界的模范士兵。

放下木尺和针线,扛起大刀和钢枪,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有些不适应,毕竟从裁缝到战士,这中间的跨度太大了。

可刘世模生性倔强,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心思缜密,善于观察,作战勇敢,这些特质让他在军队里如鱼得水。

当兵不到一个月,他就因为表现出色,得到了上级奖励的5块大洋。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后来红三十二师突袭商城县城,刘世模冒着枪林弹雨,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和战友们一起,砸碎了县衙牢房的铁锁,把那些被关押的穷人放了出来。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穷人,眼里闪着泪光,随即纷纷加入了红军。

那一刻,刘世模的心里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

1931年4月25日,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刘世模已经升任十一师三十三团二营六连连长。

他随部队进攻六安县独山镇,那一仗打得异常激烈。

红军歼敌1个多团,缴获了1000多支枪,并迫使国民党军当天全部退出皖西革命根据地。战后统计战果时,刘世模的六连伤亡最小,毙敌最多。

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也让刘世模的名字在军中传开了。

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转战麻城。

当时红军久攻不下,数万大军被困在麻城一带,战局僵持。

刘世模带着两个连,穿越崎岖的山岭,行军40多公里,夜幕降临时潜伏至敌人前线,俘虏了两名哨兵。

刘世模安排一个年长的俘虏带路,悄悄闯入敌营,抓住了熟睡中的敌营长和副营长,然后轻手轻脚进入士兵的宿舍,带走了墙上挂着的枪支。

敌人毫无防备,梦中惊醒,只能听到“红军来了,缴枪不杀!”一句命令。

没一枪一炮,敌军一个营被生擒,整个过程异常简洁高效。

凌晨4点,号角一响,总攻开始。

余家湾山头立刻枪炮声大作,喊杀声震耳欲聋。

红军战士冲向敌人阵地,边跑边扫射,子弹与手榴弹穿过密林,打向敌人。

敌人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有些甚至来不及穿衣裤便四散逃窜。

“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喊声回荡在战场上,两个敌军营的士兵纷纷投降。

另一营敌军还试图组织反攻,摆开阵型,准备包围三十三团一营。

敌人越来越接近一营的阵地,眼看形势危急。

就在这时,刘世模带领部队从一营的右侧迅速插入,挡在敌军前方。

红军指战员们亮出刺刀,展开了近战。

敌人眼见形势不妙,恐慌逃窜,狼狈不堪。

随着敌主力的崩溃,指挥所被压缩在狭小的山沟中。

刘世模和战士们毫不迟疑,冲锋向前,最终活捉了敌四师十旅旅长杨杰。

红十一师政委李先念得知战果后,夸赞道:“还是三十三团打得好,打得猛。”

凭借这种敢打、能打、善打的作风,刘世模一步步从红四军的连长开始,最终成为红四军副军长。

忍无可忍,愤然举枪

刘世模当上红四军副军长的时候才仅仅二十三岁。

年轻的他,肩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走在了革命的最前线。

可是后来在肃反运动的漩涡中,当审讯人员把他定性为“反革命”时,他愣住了。

心中满是疑惑:我一直心向党,投身革命,怎么会成为反革命?

更令人愤怒的是,红四方面军竟被讽刺为“土匪”,一些干部被贴上“军阀”的标签。

连许世友都因为这些荒唐的指控气得几乎吐血,而作为副军长的刘世模同样无法理解,无法忍受。

他咬紧牙关,怒火中烧:“你们睁眼看,老子下辈子也要革命到底!”

他愤然举枪,对准了自己的要害扣动扳机。

幸运的是,抢救的及时,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一条命。

随着抗战爆发,国共合作开始。

延安动员身体不适的干部回家,刘世模也回到了家乡。

然而,家乡早已沦为国民党控制之地,敌伪势力四处搜捕他。

1938年底,刘世模带着多处枪伤,隐匿在大别山金寨县的一个小村落里。

他望着日复一日的平静,却无法拥有平民百姓的安宁。

经过多年战斗,战场的敏锐感觉已刻入骨髓。

卢沟桥事变后的国共合作,战友们大多已改编为八路军,而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原则,展开了抗日游击战争。

10月12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达成协议,将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刘世模作为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名将,早已做好准备,渴望重返战场,亲手斩杀敌寇。

一天,正当他静心修养时,村口传来了一阵骚动。

几个陌生人挡住了一个孩子,似乎在打听什么人。

刘世模起身,眉头微皱,目光穿过晨雾,注视着那些人。

他的心突然跳了一下,远远看去,来人似乎是李先念。

“世模!”李先念快步朝他走来。

刘世模一愣,随即露出笑容,喊道:“哎呀,先念,果然是你!”

两人对视,无需多言,心照不宣。

李先念急忙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快,跟我走,到新四军!”

“到哪儿去?”

李先念没有绕弯子:“打鬼子!回部队,回新四军!”

没有过多的准备,没有一丝拖延,刘世模二话不说,跟随李先念一起连夜赶到新四军四支队。原来,新四军刚刚成立,急需有经验的干部。

得知刘世模在家乡养病,李先念毫不犹豫,亲自出马,将这位老战友请到了新四军。

在战时,任何话语都显得多余。

几封电报来回往返,刘世模重新回到战场。

这位曾在鄂豫皖和川北叱诧风云的老将,重新披上了军装。

到达新四军后不久,刘世模便展示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影响力。

凭借自己在家乡的威望,他迅速组织起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

短短几个月,他便号召了1000多人参军。

这些人,原本只是田间地头的农民,刚刚放下锄头,却在刘世模的带领下,迅速转型为合格的抗日战士。

对于当时人数不到一万的新四军来说,这一批生力军至关重要。

这些刚刚加入的农家子弟,在刘世模的指挥下,经历了严格的战前训练。

从最初的毫无战斗经验,到几个月后成为具备战斗力的战士,他们的转变令人惊叹。

刘世模带领这些人走向了抗日的前线,点燃了新四军的战斗火焰。

未能等到授衔

1943年底,刘世模在长期战斗中饱受伤痛折磨,战伤和肺结核的双重侵袭使他几乎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

频繁的高烧、咳血让他筋疲力尽,但面对这些身体上的困境,他依然坚持着。

党组织数次劝说,张云逸亲自下令,他才最终决定休养。

虽然身体已不堪重负,但刘世模的心中依旧燃烧着一股不灭的斗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内战的烽火再度点燃。

此时,刘世模的身体状况并未恢复,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响应党的号召。

在党和人民的召唤下,他毅然带着病弱的身体随新四军北上,前往东北,投入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

在解放战争中,刘世模带领的部队发展壮大。

尽管高烧达到40度,身体几近崩溃,他仍坚守在战场,甚至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与敌人激烈交锋,从东北一直打到武汉。

在东北,刘世模先后担任了辽吉五分区副司令、辽吉一分区司令员、辽吉军区保安第二旅旅长、辽吉纵队独立第二师师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他负责组织军事行动,还协助建立地方政权,巩固了后方的根据地。

期间,他率部参与了新民战役、公主屯战役、打虎山战役等多次战斗,并在著名的四平战役中屡立战功。

1948年3月,在“四打四平”的激烈战斗中,刘世模正在前线指挥部队时,突然咳血不止,大量血液从嘴中涌出。

此时他的身体已难以承受这份沉重的负担,最终被战友强行抬下火线。

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可刘世模的身体却已不再支撑得住。

全国解放后,条件逐步改善,刘世模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形成的简朴生活方式。

他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家人更是如此。

家里有几个孩子,生活拮据,连零花钱都无法提供,孩子们的衣物常常是他自己动手修改过的旧衣裤。

虽然生活艰难,刘世模从未向外界求助过。

没钱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他又靠着小时候学的裁缝手艺给孩子们动手改旧衣裤。

妻子曾提出向组织申请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时,刘世模总是拒绝:“国家那么多干部,组织怎么都能照顾得过来呢?”

后来,他的肺病逐渐加重,连最基本的药物也因经济拮据而无法购买,营养更是难以跟上。

这时候他也才四十多岁,本应正值盛年,可连年的伤病已经让他的身体达到了极限。

最终,这位为革命奉献一生的战将在武汉病逝,连授衔的那一天都没有等到。

这实在太过遗憾。

参考资料:赤胆忠心的虎将刘述刚 施冰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