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两位在北京工作的女性朋友聊天,一位是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另一位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她们的收入都不低,却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生育的担忧。看看最新的国家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出生率6.77‰,2023年降至6.09‰,2024年上半年更是跌破5.08‰。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纠结与选择。
是什么导致养育成本如此之高?除了通货膨胀、消费升级等宏观因素外,教育焦虑、攀比心理也加剧了养育成本的内卷。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惜重金投入到各种早教、兴趣班,甚至盲目追求名校、学区房,这无疑加重了自身的经济负担。
思考点1:你认为养育成本中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
Tips:理性规划生育支出,避免盲目跟风,量力而行,才能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这背后反映的是用人单位对女性生育价值的低估,以及对生育成本的转嫁。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生育带来的用工成本,不愿意招聘或晋升已婚未育女性,甚至通过各种手段变相辞退孕妇。这种歧视不仅损害了女性的合法权益,也加剧了生育焦虑,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
思考点2:你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平衡用工成本和女性员工的生育权益?
Tips:女性在求职过程中,要了解企业对生育女性的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造成“丧偶式育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认为育儿是女性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普惠性的托育服务,加重了家庭的育儿负担。
思考点3:除了父母,还有哪些社会力量可以参与到育儿中来?
Tips:夫妻双方应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积极利用社区提供的托育服务,减轻育儿压力。
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各种补贴政策,试图鼓励生育,但效果并不理想。正如一位人口研究专家所说:“这些政策就像给快要渴死的人喂盐。”与其简单地发放补贴,不如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例如降低房价、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完善生育保障制度等。
一些年轻人开始自发探索新的育儿模式,例如合伙雇保姆、轮流看娃、单身妈妈联盟等。这些尝试值得鼓励,但也暴露出当前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行动指南:
1. 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切实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制定更有效的生育鼓励政策,从经济、职场、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入手。
2. 企业:尊重女性员工的生育权益,创造更友好的职场环境,避免职场歧视。
3. 个人:理性规划生育,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生育率的下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折射出年轻人的困境与选择。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焦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正如那位产品经理所说:“不是我们不想要孩子,而是我们给不了孩子想要的生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干活嫌人多 生育嫌人少 闹麻了
劝人生子,天打雷劈
我还是觉得连续5-10年都不生小孩最好了,因为人口现在还是太多了。
挺好的那么累干嘛[哭笑不得]
婚都结不起生个毛的小孩[笑着哭]
小孩子医疗,教育全免费。国家应每月补贴教育抚养费给父母
当初想生不让生,现在让生人们却不生,这就是因果。
国家应大力补贴现有有小孩的家庭。小孩越多,奖越多
从出生到上大学国家补助不用出这么多米,应该会增加人口
[得瑟]
社会进步到连孩子都不敢生了。好大的进步哟!千百年来,即便是战乱时期都未曾发生过的事情,在号称和平盛世的今天发生了[抠鼻][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