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兵变成功的司马允为何未被列入八王?司马炎26子中唯一的贤王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5-03-22 16:00:35

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世人都对司马炎选中不慧子司马衷深感不解,甚至误以为其子嗣单薄。

以司马炎“羊车望幸”的贪色,又怎会少子呢?事实也确实如此,史料中仅有名有姓的武帝后妃就有28人,育子26,除去早夭没封王的还有18王。

晋武帝18王

1、长子司马轨

武元皇后杨艳之子,司马衷同母兄,2岁夭折。太康十年(289年)追封为毗陵王,谥号悼,以侄司马仪(司马玮之子)为嗣。

2、晋惠帝司马衷

杨艳次子。

3、秦王司马柬(262年—291年)

杨艳三子,司马炎诸子中最受宠的一个,初封汝南王,后改封秦王,食邑八万户,在诸王中食邑最多,但他生性怯懦,在杨骏一党被诛后,深感不安的他就屡次请求离京就国,后被司马亮所阻,在惊吓中渡过了不到一年就去世,享年29。

4、四子司马景

生母为审美人,早年过继给叔父司马兆为后。泰始五年(269年)受封城阳王,次年去世,满打满算不到8岁。

5、五子司马宪

生母为徐才人,司马景去世后,过继给司马兆,继爵城阳王,次年去世,谥号殇。

6、六子司马祗(271年-273年)

生母为匮才人。泰始九年(273年)过继给司马兆,封东海王(司马炎认为是城阳王封号惹的祸),当年去世,时年3岁,谥号冲。

7、司马裕(271年-277年)

生母为赵才人。咸宁三年(277年),受封始平王,当月薨,时年七岁,谥号哀。

8、司马玮(271年-291年)

生母为审美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初封始平王,后改封楚王,司马炎去世后,入朝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候,掌握一部分禁军。元康元年(291年),因怨愤司马亮,投靠贾南风,娇诏处死司马亮和卫瓘,结果反被丑后一石二鸟,以图谋不轨罪处死,年仅21。

9、司马允(272年—300年)

生母为李夫人。初封濮阳王,后改淮南王,司马炎诸子中唯一的贤王。

10、司马演

生母赵美人,太康十年受封代王,死后谥哀,卒年不详,应不超20。

11、司马该(272年—283年)

生母为庄保林。咸宁三年(277年)受封新都王,太康四年去世,年12。

12、司马遐(273年—300年)

生母为陈美人。咸宁三年受封清河王,出继给司马兆。司马玮兴兵时,司马遐助纣为虐,尽杀卫瓘子孙,遭世人指责。永康元年去世,时年28,谥康王。

13、汝阴王司马谟(276年—286年)

生母不详。太康七年去世,时年11,谥哀。

14、司马乂(277年-304年)

生母为审美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初封长沙王,司马玮被杀后,贬为常山王,永宁元年齐王司马冏联兵讨伐司马伦时,他起兵响应,因功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齐王,司马乂在洛阳将齐王捕杀;太安二年(303年),司马乂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

15、司马颖(279年-306年)

生母为程才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太康十年封成都王;元康九年,因结怨于贾谧,外放镇邺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后,联合司马冏起兵;太安元年(302年),又联合司马颙起兵伐司马冏专权;太安二年(303年),再联合司马颙合谋害死司马乂,自领丞相、皇太弟;永安元年(304年)遭大将军王浚与司马腾讨伐,带着惠帝逃离冀州;司马颙执政后,废其皇太弟之位,遣回成都;光熙元年(306年),司马颖兵败,被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赐死,时年28。

16、司马恢(283年—284年)

司马炎第十七子,母为武悼皇后杨芷。太康五年去世,时年两岁,追封渤海王,谥号殇。

17、司马晏(281年-311年)

司马炎第二十三子,晋愍帝司马邺之父,生母为李夫人。初封吴王,因同母兄司马允伐司马伦失败被牵连,贬为宾徒县王,永宁元年(301年),复封吴王;永嘉初年,任大将军、太尉,后因眼盲无法上朝;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攻入洛阳,遇害,时年31。司马邺即位后,追谥敬王。

18、司马炽(284年-313年)

司马炎第二十五子,生母为王媛姬,西晋第四位皇帝。八王之乱时,未加入乱事,且行事低调,爱钻研史籍,受时人好评。司马衷驾崩后,被司马越拥立为帝,汉赵军攻入洛阳时,被俘,后被刘聪毒杀,享年30。

以上诸王,能活到八王之乱(291年)的,除去司马衷也就七位,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清河王司马遐、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和晋怀帝司马炽。

再除去时年仅有7岁的司马炽、被贬的司马晏,其他的几乎人人都参与了兵变或叛乱,但其中只有一位没被列入八王之乱(司马遐被司马玮裹挟算作一王),他就是此文的主人公淮南王司马允。

司马氏唯一的贤王

史书说司马允本性沉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因而贾南风陷害司马遹后,很多朝中议事者都想立司马允为皇太弟。

然而还未等尘埃落定,贾南风就被司马伦和孙秀幽禁。

初,愍怀之废,议者将立允为太弟。会赵王伦废贾后,诏遂以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

——《晋书·司马允传》

司马伦很忌惮这位年轻英果的亲王,便加封司马允为太尉,外示尊崇,实夺兵权。

司马允自然不甘束手,他深知司马伦有篡逆之志,便言称自己有疾,不受太尉之号,同时密养死士,暗中准备诛贼勤王。

司马伦见侄子如此不上道,率先忍耐不住,派御史持诏收司马允中护军印信,并弹劾其大逆不道。

司马允接诏,细看之下,上面竟是孙秀笔迹(司马伦年老庸碌,实际掌权的是孙秀),正找不到借口不奉诏的司马允当即大喝:“赵王娇诏,欲破我家!”于是壮士感奋,左右七百多人随同起兵,从王府杀奔而出,沿路大叫:“赵王造反,我将攻之,佐淮南王者左袒”,如此,一路归附之人众多。

司马允本想率兵先入皇宫,把惠帝控制起来。但司马伦的死党尚书左丞王舆派人紧关掖门,门墙高固,一时竟攻不进去。

不得已,司马允率左右精兵围攻司马伦相府。司马允手下死士,皆淮南奇才剑客。这些人武艺高强,能打善战,一举杀掉司马伦护兵一千多人。

接着,司马允又于承华门前结阵,施箭放炮,齐往相府射去。一时间飞矢如雨,司马伦差点被射死,幸亏其曹秘司马畦挺身遮蔽,才幸免一死。时相府之人纷纷躲于树后,每树树身都插有百箭,府门也堪堪将破。

允所将兵,皆淮南奇才剑客也。与战,频败之,伦兵死者千余人。太子左率陈徽勒东宫兵鼓噪于内以应,允结陈于承华门前,弓弩齐发,射伦,飞矢雨下。主书司马畦秘以身蔽伦,箭中其背而死。伦官属皆隐树而立,每树辄中数百箭......

——《晋书·司马允传》

毫无疑问司马允离成功只差一步,如果没有援兵,或者意外,司马允将能及时攻入相府,杀死司马伦,以他司马炎长子(司马玮死后他最大)的身份,以及在禁军中的威望,再加上朝官的支持,辅政甚至登上皇帝宝座指日可待,那时还没有大乱的晋朝历史或将改写。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本是一件助力的事阴差阳错下将形势彻底逆转。

当时,太子左率陈徽也心向淮南王,他集结东宫千人鼓噪呐喊,为司马允助威。但因没有诏令,不能发兵实助,陈徽太实诚了。

这时,其兄陈准,正宫中值勤,也想帮司马允,便对傻愣愣的司马衷说:“应遣人举白虎幡出宫解斗。”惠帝听罢,连连点头。

陈准本意很好,白虎幡是进战之旗,驺虞幡才是解斗之旗。陈准本想派人持白虎幡授其弟陈徽,助战司马允,如此一来,司马伦手下兵将见宫中白虎幡归对方,肯定会不战而溃。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陈准派出执举白虎幡的司马都护伏胤,在出门前被当时正在门下省办事的司马伦之子司马虔叫住,一番哀求加利诱下——“如能助吾父,富贵当与卿共之!”,竟然说得伏胤这个墙头草临阵倒戈,他携带无字的空诏书出宫,诈称“有诏助淮南王”,非但没把白虎幡送到陈徽手中,反而进到了司马允的三尺之内。

司马允也是忠心,他见皇帝哥哥的诏使前来,又是陈准的心腹,心中不疑,认定来人必有命自己讨伐司马伦的圣旨。于是,开阵让伏胤进来,自己从兵车跳下,跪地接诏。

却万万没料到,伏胤乃禁军军校出身,不但身手敏捷,心性更是阴狠,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他抽刀一下就把司马允脑袋砍下。

可怜司马允左右虽有千人之众,却无一担当之人,他们眼睁睁的看着主公被杀,束手无策。

伏胤趁机口宣诏令,表明他是受帝命斩杀司马允。同时,又命四百军士跟进,控制了现场。

司马允死时年仅二十九,京城百姓听闻贤王被杀,莫不哀叹。

事后,司马伦、孙秀广为株连,司马允手下数千人被杀,三个儿子也死于伏胤之手,大名鼎鼎的大帅哥潘岳和“斗富”的石崇也被牵连而死。

半年后,司马伦就逼迫司马衷禅位,自己做了皇帝,这样一来,也释放了所有诸侯的野心,八王之乱进入高潮。

司马允兵变未列入“八王之乱”考析

其一当然是性质不同。

“八王之乱”从贾后利用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和卫瓘开始,到司马伦篡位引发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讨伐而终,本质上是诸王为争夺最高权力而相互残杀,并不断升级的政治军事冲突。

而司马允兵变更多是一次孤立的、针对特定权臣(司马伦与孙秀)的反抗行动。司马允的目的并非像“八王之乱”中其他诸王那样,以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为直接目标,他主要是试图铲除专权的司马伦及其党羽,恢复正常的政治秩序,属于戡乱反正。

其二就是规模和影响力。

司马允兵变未被列入“八王之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规模和影响力与“八王之乱”的主要战事相比相对有限 。

“八王之乱”在后期演变成大规模的全国性内战,涉及众多地区,各王纷纷调动大规模军队,彼此混战。如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联合对抗长沙王司马乂时,双方投入的兵力动辄数十万,战争范围波及中原、关中、河北等广大区域,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大乱后,政府威权被严重削弱,地方势力也趁机崛起,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

相比之下,司马允兵变主要局限于洛阳城内,战斗区域相对集中,军队规模也较小。虽然在洛阳城内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从整体的国家层面来看,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远不及“八王之乱”中的其他战事。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