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亮,十个人里面应该有九个半不认识,因为这名字太大众化了。实际上人家在史书上大大有名,不仅名登凌烟阁,还位列16,在战神李勣、魔王程咬金、门神秦琼之上。虽然他文不成武不就,战绩拉胯,但架不住人家运气好,能得上天垂爱,逢凶化吉,反败为胜。
张亮的第一次好运气是玄武门之变前,他奉李世民之命去洛阳,拉人头拜码头,以增强秦王府争储的筹码,却不料刚回长安就被李建成抓了,还汇报给李渊,成为攻击李世民勾结外藩的口实。

理论上,无论李世民是遮掩还是狡辩,直接责任人张亮是没救了,然而还没等他招供画押,玄武门之变就爆发了,张亮也从一个死囚犯瞬间成了定鼎大功臣,这也是他排位如此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就更逆天了。贞观十八年,李世民讨高句丽,次年,张亮从东莱渡海至辽,屯兵于建安城下。当时,唐军营垒未立,却突遭敌兵袭击,张亮此前虽有征战,但基本都是幕后策划,动口不动手,高丽兵的突袭让他直接宕机了,“踞胡床之上,直视而无所言。”

眼看唐军就要崩盘,张亮的相貌却于此刻起了大作用。史书言:“(亮)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这样的表情死到临头也不会有大变化(实际是吓傻了)。果然,唐军士兵见主将临危不乱、老神在在,心想一定没什么危险,于是“得以自安”。其副将张金树更是下令击鼓,大破敌军。
即便后来李世民弄清了原委,也没有怪责,而是以自己用人不当迁他做了刑部尚书。

说起王孝杰,那是如雷贯耳,武周朝第一大将,其一生最大功绩就是收复了安西四镇。但在此之前,他却因兵败被吐蕃所俘。
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后,吐蕃气焰更加嚣张,杀我边将,虏我百姓,于是李治命洮河道总管李敬玄率18万唐军,并刘审礼、王孝杰、黑齿常之等一干名将,于678年出征高原,结果毫无战事经验的李敬玄在青海湖大败,狼狈而逃,前锋主将刘审礼、副将王孝杰为其所累,被吐蕃所俘。

吐蕃对被俘唐军向来没什么优待,刘审礼就因未得治疗,被俘没几天伤重而死。
所以,同样做了俘虏的王孝杰,最好的结局就是做个奴隶,客死异乡。
但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据史书所载,时任吐蕃赞普的赤都松赞,见到王孝杰后竟然感觉与亡父极为相似,不但对他礼敬有加,还将其毫发无损的礼送了回来,“孝杰以副总管战大非川,为虏执,赞普见之,曰‘貌类吾父’,厚加敬礼,由是免死,寻得归。”(《旧唐书·王孝杰传》)

一个唐人竟和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藏人如此相似,还恰好是赞普之父,这好运气也实在是逆天了。
三、误鸣进鼓的桓温桓温灭成汉之战就是十足的运气之战,不但靠运气灭了一个国家,还因此走上了权臣之路。
此战并未得到晋廷许可,史书说桓温是见成汉衰微,皇帝无道,有机可乘,因而伐蜀,实际上他是立功心切。当时的桓温仅为荆州刺史,寸功未立,要想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要立一大功。于是,急不可耐的他仅率领1万荆州兵就向成都杀去。

成汉皇帝李势虽然荒淫,但也知事关身家性命,于是集结了所有兵马在成都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
而这毕竟是生死之战,成汉将士几乎用命,加上人多,桓温带兵左冲右突,也毫无进展。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蜀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桓温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收兵。
然而就在此时,鼓吏却误会了桓温的意思,以为是击鼓进军,于是非但没有鸣金反而击鼓,晋军听到鼓声,以为前锋大胜,个个嗷嗷叫,打了鸡血似的,桓温一时看呆。

座下大将袁乔却不是吃素的,他见士气可用,不等主帅发话,便将错就错,领军突击,最终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李势乘夜而逃,远遁九十里,势穷而降。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於是攻之,势众大溃。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虽然桓温是娇诏灭蜀,但毕竟立下灭国大功,晋廷也不好说什么,再加上灭汉后荆州军已尾大不掉,只好以升职来抚慰这位荆州刺史,桓温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正式走上权臣之路。
四、不战而胜的萧渊藻用“时来天地皆同力”来形容南梁皇室,应该是最贴切的。梁武帝萧衍不费吹灰之力便窃取了南齐江山,活了86,在位48,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祸,一点剩汤都没给后人留,运气极好。

还有梁闵帝萧渊明,打了败仗被俘,萧衍甘愿拿侯景来换,侯景被逼反,萧渊明虽然没能换回来,却脱了灭国之祸,梁亡后,高洋更是立他为梁帝,派兵护送回建康继位。即便最后陈霸先袭杀王增辩,废了他的皇帝位,也对他礼敬有加,之后,北齐要求将他归还,陈霸先还是礼送出境。这等运气也没谁了。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位南梁宗室。
萧渊藻是萧衍亲侄,长兄萧懿之子,天监四年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去替换现刺史邓元起。
这趟差使不好干,当时强大的北魏乘梁新立发大军南侵,汉中一带梁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就连川中天险剑阁都被攻陷。
彼时萧渊藻年方二十,初生牛犊不畏虎,欣然入益州赴任,老刺史邓元起本就无心抵抗,见有人主动背锅,兴奋的立马收拾行装回京。

只是这位老官僚甚是无耻,走之前玩了一出卷包会,益州的军粮器械、亲信旧部统统打包带走。他也不想奇迹出现,万一萧渊藻走了狗屎运,他老脸往哪搁?
萧渊藻虽是毛头小子,但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向邓元起索要战马遭拒后,一怒之下杀死老刺史,引得其旧部群情激奋(他们也想走),蜀中登时陷入混乱。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天大的喜讯传来,魏军突然撤退了。原来围攻涪城的魏将王足,先前被任命为益州刺史,不料魏廷突然变卦,别派人选接任。可怜王足憋着劲要打下益州就地做官,此令一下劲头顿泄,擅自撤兵就回了汉中。加上不久北魏把进攻重点放在江淮,攻蜀就此夭折。

萧渊藻不动一兵一卒,坐收保蜀大功,运气真是好到逆天。
五、躺进武庙的张齐丘要问武庙最大的水货,非张齐丘莫属。分发个粮草都搞不清、一辈子没打过一仗的庸人(连将都算不上),竟然凭借宰相儿子,入选了唐武庙,这让一生难觅封侯的李广们情何以堪?
六、捡军功捡到手软的宇文述说起宇文述,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说到其子“宇文化及”,那就无人不识了。

宇文述为开隋重臣,亦是头号福将,他的大多数胜仗,基本都不是自己打的,而是摘桃子一般捡来的,就连差点身败名裂时,都有人递枕头送温暖,堪称天眷之人。
宇文述的第一次军功,还要追溯到尉迟迥叛乱,当时他只是一个行军总管,领兵3000,但他遇上了一个好元帅一个好军师。先是传奇将军韦孝宽稳住局势,后是开隋第一功臣高颎土狗却敌。等到宇文述上阵时已经是捡现成,他先是追击李俊正,将其击散,后又在归途中小胜逃命的尉迟惇。两次小胜就让他封了国公,可谓小步登天。
第二次军功是灭陈之战。战略布局的是高颎,奇袭采石的是韩擒虎,在钟山硬抗陈军的是贺若弼,即便杨广也挂了个总指挥的名头。而宇文述只是趁着南陈所有主力都被吸引过去的档口,兵不血刃就占据了石头城,最后论功行赏,几乎什么都没做的宇文述功劳却仅次于擒了陈叔宝的韩擒虎和血战得胜的贺若弼。

难怪事后二人差点掀了桌子。这军功捡的,那叫一个轻松写意。
第三次军功是平杨玄感叛乱。当时正是杨广二征高句丽,宇文述因为第一次高句丽之战打了败仗刚被起复,这次随军属于戴罪立功,如果再败估计就真要扑街了,别说政治生涯怕脑袋都保不住。
但怕什么来什么,战事进行的相当不顺,虽然隋军攻城略地,但军心士气早已如火药桶般一点就着,如果这次再无功,就算宇文述不打败仗,以杨广的性子也会迁怒于他——如果没有你,第一次就拿下了。

宇文述也是如坐针毡,怎样才能保命呢?恰在此时,后方失火,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叛变了,杨广大惊失色,马上命宇文述前去平叛。
虽然等来了枕头,但就宇文述那两下子,谁平谁还不一定。但是等到他慢吞吞的抵达洛阳,杨玄感已经被樊子盖和屈突通击败了,他又捡了现成。

宇文述可以说是一个运气好到逆天的将领了,每次不是有人安排好就是拿现成,真是躺着都能赢,无怪乎本事一般却始终荣宠不衰。
七、陨石相助的刘秀刘秀之所以被称为“位面之子”并非无因,运气好到连史书所记都不信了。
昆阳之战时,刘秀兵才九千,加上临时搬来的援军也不过2万余,而王莽军有40万,就算是韩信复生怕也是打不赢,结果却天降陨石,不偏不倚刚好砸中新朝军营,刘秀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赢了。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后汉书》
刘秀征讨王郎时,兵败逃至呼沱河,在前有大河阻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第一次哨探回报,河水湍急无法渡河,王霸前去查看,结果大河竟然结冰,刘秀就此逃出生天。
都说刘秀是史上最有个人魅力的帝王,但他的魅力也太邪乎了,当年耿纯第一次见到刘秀,就献上全部资财,后来还担心族人投王郎,专门回乡烧掉所有族屋。要知道当时刘秀兵不满万,还是被发配之人,根本显示不出任何帝王之姿。
还有私德无暇的马援,当年隗嚣派他去洛阳探听虚实。结果只是一番交谈,身为心腹的马援竟被刘秀折服,回来后不但拼命游说主公归降,还在隗嚣不降的情况下,孤身投靠。

是耿纯、马援眼光独到,还是刘秀运气爆棚?
八、天上掉馅饼的杨喜这个名字应该很陌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他和历史上哪位名人有联系,事实也如此,他只是一个小人物。
据史料记载,杨喜是前205年在关中投奔当时的汉中王刘邦的,初期跟随韩信,后来跟随灌婴,官至骑都尉,属于当时军中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将领。
然而天上掉馅饼,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杨喜抢到了霸王的一条大腿,竟被封为赤泉候,食1900户,不但善终,死后还被景帝追封为二字侯——严侯。

作为史上唯一靖难成功的帝王,朱棣的运气也好到逆天。
论开局之难,朱棣其实一点也不次于他的老爹,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他却是开局一口锅,还是煮沸了的。虽然是藩王,却无兵无权,还在朱允炆的显微镜下,随时准备下锅,但他却愣是凭借装疯苟了下来,李景隆五十万围北平期间,他更是骑袭大宁,用朱权世子换来朵颜三卫,而北平竟然也在朱高炽孤儿寡母的冰城计下大胜。

如果说这得益于猪对手,那下面一事就得归结于运气了。
建文二年,朱棣率军10万自苏家桥循河东进,遭到平安部万余人伏击,大败而退,郭英部又在其归路上预埋地雷,燕军损失惨重。
不久,朱棣渡河再战,平安部击败燕后军房宽部,这时,李景隆又突率明军主力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史载,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翟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生疑,攻势减缓,此时朱高煦也赶来,战事才没有急转直下。

然而不久,翟能再次引军杀来,大呼灭燕,燕军再次陷入不利。
就在此时,一阵旋风刮来,瞬间将明军帅旗刮断,官军见帅旗折了,以为主帅阵亡,遂大乱。朱棣趁机反扑,局势瞬间反转。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明史》
帅旗,又称“大纛”,是将帅指挥作战的重要依仗,这样一杆大旗怎会被风轻易刮断?而且好巧不巧只刮断了李景隆帅旗,只能说朱棣的运气好到逆天,连老天都来相助。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南北朝有位运气好到出奇的将军,居然打破了这一定律。此人名叫任约,一生经历了五个阵营,打过恶仗无数,居然一直平安无事,可谓运气好到逆天。
547年,侯景反叛,在两魏间摇摆不定。任约可能是受裹挟,亦或是在西魏不得志,于是投了侯景。这是其第一次易主。
后来侯景南下,之后叛梁,任约逐渐成为其麾下数一数二的战将。551年,任约率部与梁军大战于巴陵,被击溃,仅以身免,后,他口衔芦管藏于洞庭湖,被梁军抓获。

侯景祸乱南梁,罪大恶极,他兵败后被分尸,按理说作为刽子手的任约也很难得免,但他先是被遗忘于牢中,后又被萧绎情急下起复,领兵征战,这是他第二次易主。
西魏灭梁元帝后,任约再次得脱,他投奔了驻守建康拒不发兵勤王的大将王僧辩,后者如得至宝,重而用之。这是任约第三次易主。
但王僧辩也靠不住,曾经的同盟陈霸先因不忿其独擅大权,起兵袭杀之,这次任约倒没有随风倒,而是与王僧辩旧将徐嗣徽等人起兵反击,并勾连北齐大军南下,最终都陈霸先击败。

江东易主后,任约索性投了北齐,这是他人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易主。从此之后,任约便神龙见首不尾,从史籍中消失了。
但他这份逢凶化吉的传奇,却留了下来。
大家还知道其他运气逆天的将领吗?
要说运气,历史上每一次大胜仗漂亮仗和新朝帝王的崛起,无不是天赐的运气伴随着实力,用古话说就是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