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都降了,姜维为什么还要冒险实施复国计划?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5-03-18 15:58:41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听取谯周建议,抬棺出降,后,姜维剑走偏锋,假意归降,最后一计害三贤,壮烈而死。

初看三国时,以为姜维的做法就是文学加成,作为汉家正统,传承武侯衣钵的姜维人设必须立住,结局必须死的刚烈,当不得真。但后来一查,竟然发现这是史家公认。

《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都记载,姜维曾在写给刘禅的密信中言:“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另外据传,这封密信还在东晋灭蜀时被桓温手下的一个部将发现于成都蜀汉王宫旧址。

西晋初年的史书《晋阳秋》也言之凿凿:“(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那么问题来了,主子都降了,作为原曹魏旧将的姜维为何还要冒险实施复国计划?

是为君?

司马昭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在蜀汉投降之后,对于刘禅还有蜀汉旧臣,都基本算得上是以礼相待,保证了他们后半生的荣华富贵。虽然此举有收买人心之嫌,做给东吴那边的人看,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司马昭对于投降的蜀汉君臣真的不薄。

为报恩?

虽然诸葛亮厚待姜维,但其死后,继任者蒋琬与费祎,对于姜维都没重用,对于北伐更是事事掣肘,即便是掌权之后,鸽派享乐派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压,最惨的时候甚至不敢面君,只能在沓中屯田避祸。总之,姜维在蜀汉很长一段时间过得并不如意,甚至为此还引申出了他勾结魏国刺客郭循手刃费祎的传言。

为求名?

姜维原本就是曹魏降将,而且还是刘禅先降的,姜维要是跟着降了,岂不是刚好顺坡下驴,谁会深责于他?当他听说后主出降时,怒砍巨石,怒气就表现得刚刚好,既体现了无奈,表现了忠心,又不会过于得罪司马氏。何必还要多此一举?他到底是图什么呢?

有人可能会说:历史上,总有那么些人,为了理想,为了志向,选择不那么躺平,不那么随波逐流。理想、忠诚就是姜维的座右铭。

不否认,有那么一丝可能。但也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可以自私,但不要自私到以为别人就是不自私的。

姜维并不是一个道德完人。如果真是,他又怎么会轻易投降蜀汉?被武侯的一身正气所感?还是被同僚排挤的无奈?如果是,只能说姜维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为了兴复汉室?曹丕篡汉时可未见他如何?在时人眼中,蜀汉也非什么汉室正统。裴松之就评价:“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姜维的行为,应该更为合适。

其一、出于自身安危。

姜维在蜀汉是典型的鹰派,刘禅投降后还可善终(在刘裕之前,废帝大多数都是可以善终的),他却难。

在司马昭看来,为了消除蜀汉动荡,刘禅和姜维最好都死,但为了收买人心,庸弱的阿斗还可以保留,前提是他不被有心之人当旗帜,这个有心之人至少包括姜维(他是最有条件的)。刘禅投降后依然有价值(政治作秀),姜维却无;刘禅是主动投降,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反心,姜维却是被迫投降,又是强硬的北伐派,所以被清除的可能性要远超刘禅。而且姜维死的政治影响也要远落于刘禅死。

其二、机会不小。

很多人认为,姜维利用钟会复兴蜀汉的计划,成功率太低,属于是兵行险招。其实不然。

司马昭、邓艾、钟会之间的矛盾,身在局中的姜维,不说洞若观火,也应该是一目了然,成都具备动乱的基础。另外,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钟会先找上姜维,姜维是顺势而为。

第二,蜀汉有基本盘。刘禅投降时,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一带阻挡魏军主力进攻,兵力尚有五万之众,且蜀汉国土基本保持完整。

蜀汉之亡完全属于是心肌梗塞,并没有崩盘,成都没有经历大的战乱,南中七郡也尚在。

很多人认为南中新附之地,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抵抗心。事实并非如此。

蜀汉对南中的统治,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耕耘”已经颇为稳定,尤其是诸葛亮、蒋琬、费祎主政时期。

蜀汉前期在南中的政策,是受到史学界一致肯定的。据《三国志》载,诸葛亮采取的以和抚为主的政策,在南中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在南中招兵北伐时,南人也是“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

后来蒋琬、费祎主政,基本遵循诸葛旧章,对南中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强。

后期,黄皓勾结陈祇弄权,蜀汉逐渐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在南中的统治并未受影响。原因就在于陈祇,他不仅多次力挺姜维北伐,对南中更是特意关照,比如他在南中坚持任用的张嶷,离任时“民夷恋慕,扶毅泣涕”,去世后“南土越离民夷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另外,阎宇、张表等庲降都督也都是他力荐的德才兼备之士。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后来的魏还是晋,对南中的统治,都是借助蜀汉旧臣才实现的。

另外,南中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人口近70万,占了整个蜀汉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战略物资更是富得流油,比如滇马、盐、铁、金银铜等,据载,当时南中盐的产量占了蜀汉总产量的90%以上,铜铁的产量则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南中七郡能够成为北伐的基地,并非无因。

另外,虽然刘禅庸碌,但是笼络人心的能力是拉满的。手下几个将军都是死都不降的。比如夏侯霸、廖化、霍弋、罗宪、张翼、蒋斌等,甚至黄权之子黄崇也是战死于绵竹,为国尽忠。

再说还有东吴搅局。如果蜀汉举起反旗,东吴怎么会坐视最稳定的三角关系被破。

这些姜维自然心如明镜,可惜,司马昭太厚黑,早就防了一手,用监军卫瓘和卧底胡烈阴死了钟会,也连累了姜维。

所以,与其说姜维是一计害三贤,还不如说是“赔死赚吆喝”。

个人以为,姜维之所以冒险实施复国计划,是顺势而为,既非报恩也非忠心,如果当时蜀汉的局势不是邓艾在成都僭越自专,钟会有自立野心,姜维很可能会徐徐图之。

而他之所以没有选择自立,一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毕竟刘禅不是战死,而是投降,君王有令,不能不从,如果因此害死了刘禅,蜀汉旧人将生怨怼,反而不美;二是实力上有差距,虽然有反的条件,但国弱兵疲,蜀汉的后勤财政皆不在其手,如果没有刘禅这杆大旗,怕是也独木难支。

所以面对黄雀在后的诱惑,姜维答应了钟会的邀请,选择了顺势一搏。在当时情况下,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