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苏军钢铁洪流和美国原子弹,哪个是促成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

殷雅琪啊 2025-02-19 15:34:41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向广岛市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铀弹,整个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广岛遭受到核攻击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绝同意波茨坦公告,盟军认为应进一步攻击摧毁日本抵抗的决心。1945年8月9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于10点58分投到日本长崎市。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死亡7.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长久以来,西方的观点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直接促成了日本投降。而苏联(俄罗斯)及一些日本的学者则认为,真正促使日本在五天内迅速投降的关键因素,并非原子弹的震撼威力,而是8月8日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及苏联对日本宣战。

回顾历史,1945年的日本正处于战争的绝境之中。尽管日本军方凭借其“玉碎精神”与盟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全面落后的现实下,日本的败局已定。1945年7月,美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技术突破被视为击溃日本的“杀手锏”。随后,8月6日,美军B-29轰炸机携带“小男孩”原子弹飞往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瞬间产生数百万度的高温,将广岛化为废墟,约7万人当场死亡,随后又有12万人在痛苦中逐渐死去。三天后,美军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又造成7.4万人死亡。

然而,这两场震惊世界的核袭击却并未立即让日本投降。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早已对轰炸习以为常。从1945年夏天开始,日本多座城市接连遭到美军饱和式轰炸,损毁率超过90%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当广岛和长崎接连遭到核袭击时,日本高层只是将其视为美军持续轰炸的一部分,并未感到特殊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日本还抱有最后的希望——《波茨坦公告》是美英中提出的,这其中并没有苏联,日本认为苏联是中立的,日本与苏联之前就签订了中立条约,所以日本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面。

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约定双方互不交战。这一条约成为日本战略的支柱之一。即使本土战局恶化,日本依然计划退守中国东北,以关东军为核心重建基地,并借助苏联的调停延缓战事。日本高层认为,只要苏联保持中立,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更有利的投降条件,甚至有可能在战后保留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区。

8月6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政府紧急电告在苏联的大使佐藤,让他马上去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让苏联尽快出面调停,为日本争取一线生机。

可是这次日本人算错了,斯大林和罗斯福、丘吉尔早就在雅尔塔会议上密谋好了,解决了德国之后,苏联就会对日宣战。此时苏联已在中苏、中蒙边境线陈兵近百万。

1945年8月8日,日本的幻想被彻底击碎。苏联在这一天对日本宣战,并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与中美英一道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了日本高层。天皇紧急召集“最高会议”,在会上,气氛凝重而紧张。苏联的宣战意味着日本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和退路。原本寄希望于苏联能作为调解者,为日本争取到较为体面的停战协议,现在看来已成泡影。

日本高层深知,苏联红军的强大战斗力和庞大的兵力,一旦全面介入对日作战,将对日本军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苏联一旦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将彻底失去重振军备的土壤和资源。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天皇和军部首脑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他们意识到,继续顽抗下去,只会让更多的日本士兵和平民无谓地牺牲,且最终难免一败。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日本高层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8月15日,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回顾这段历史,苏联对日宣战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打破了日本高层的幻想,迫使他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而原子弹的投掷虽然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并非促使日本投降的唯一或决定性因素。

苏联对日宣战的具体时间是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约见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宣读了宣战书,宣布从8月9日起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苏联红军在8月9日零时10分,分别从后贝加尔、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越过中苏、中蒙边界,向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突袭‌。

而当天上午11时,美国也在日本长崎投放了第二颗原子弹。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这意味着日本已经同意无条件投降。然而,苏军仍继续向预定军事目标推进,历时3周,占领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

早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就进入颓势,1945年5月8号德国投降后,众矢之的的日本已经是待宰羔羊了。美苏争分夺秒地原子弹、钢铁洪流,实际上都是为了掠夺胜利果实,筹划战后利益划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