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越南的说法,公元前2879年,鸿庞氏一个叫禄续的人,开创越南了第一个王朝。
鸿庞氏的传说成熟于古越南的李朝(1009-1225年),鸿庞氏(越南语:Hồng Bàng,又作“鸿厖”,意为庞大),是越南传说时期中最古的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君主的称号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国”、“文郎国”等国号。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等越南古籍的说法,鸿庞氏这个王朝也是出自华夏传说里的炎帝神农氏。
起源:
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在南巡五岭时,娶婺仙女,生泾阳王(越南语:Kinh Dương Vương;名叫禄续,越南语:Lộc Tục)。
帝明有意将帝位传给泾阳王,但本身已有长子帝宜,泾阳王“固让其兄”,放弃继承权,帝明便决定由帝宜继位,统治北方,并将泾阳王封到南方,实行统治,国号赤鬼国,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为元年,泾阳王是鸿庞氏的第一代雄王。
百粤之祖:
泾阳王的儿子貉龙君,“事神术,变现万端”,拥有法力,并能出入“水府”(水中宫殿),将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教民耕稼农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妇之伦。”
貉龙君“或时归水府”,人民须要帮忙时向他呼唤,就会“龙君即来,其显灵感应,人莫能测”。
但由于貉龙君是“龙种,水族之长”,要经常出入“水府”,便与妪姬商量:“吾将五十男归水府,分治各处。五十男从汝居地上,分国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闻,无得相废。”
关于雄王世袭统治的传说:
妪姬带领五十位儿子居于峰州,推举“雄长者为主”,称号为“雄王”(越南语:Hùng Vương),并使用“文郎”(越南语:Văn Lang)为国号。
此后,鸿庞氏延续了十八世,再加上泾阳王和貉龙君,君王凡20位。
据日本学者岩村成允《安南通史》的说法,雄王的世系如下:
1、陆阳王(泾阳王,越:Kinh Dương Vương)
2、雄贤王(貉龙君,越:Hùng Hiển Vương)
3、雄国王(越:Hùng Quốc Vương)雄麟
4、雄晔王(越:Hùng Diệp Vương)
5、雄牺王(越:Hùng Hy Vương)
6、雄晖王(越:Hùng Huy Vương)
7、雄昭王(越:Hùng Chiêu Vương)
8、雄暐王(越:Hùng Vi Vương)
9、雄定王(越:Hùng Định Vương)
10、雄曦王(越:Hùng Nghi Vương)
11、雄桢王(越:Hùng Trinh Vương)
12、雄武王(越:Hùng Vũ Vương)
13、雄越王(越:Hùng Việt Vương)
14、雄英王(越:Hùng Anh Vương)
15、雄朝王(越:Hùng Triệu Vương)
16、雄造王(越:Hùng Tạo Vương)
17、雄毅王(越:Hùng Nghi Vương)
18、雄璇王(越:Hùng Tuyên Vương)
近代越南学者陈仲金对鸿庞氏世袭的传说有所质疑,认为“纵观自泾阳王至雄王18世,君王凡20易,而从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计起至癸卯年(公元前258年),共2622年。若取长补短平均计算,每位君王在位约150年!虽系上古时代之人,也难有这么多人如此长寿。观此则足可知道,鸿庞时代之事,不一定是确实可信的。”
扶董天王击败殷人:
根据《岭南摭怪》里的越南传说,中国殷代时,雄王因“缺朝觐之礼”,而招来殷王率来袭(又称“殷寇”;而《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则说是“雄王六世”时期的“国内有警”)。
正当大军压境时,仙游县(或作武宁县)扶董乡的一位三岁童子自动请缨,带领雄王军队来到殷军阵前,“挥剑前进,官军(雄王军)后从。殷王死阵前”,而童子亦随即“脱衣骑马升天”。其后,雄王尊该名童子为“扶董天王”,立祠拜祭。
近代越南学者陈仲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中国殷朝入侵的传说“实属谬误”,理由是:“中国殷朝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即今之河南、直隶、山西和陕西地区。而长江一带全是蛮夷之地。从长江至我北越相隔路途甚为遥远。即使时我国有鸿庞氏为王,无疑也不会有什么纪纲可言,无非像芒族的一位郎官而已,因此他与殷朝无任何来往,怎能引起彼此间的战争。而且,中国史书也没有任何之处记载此事。因此,有什么理由说殷寇就是中国殷朝之人呢?”因此陈仲金将之视作“有一股贼寇称为殷寇”而已。
越裳氏向西周进贡:
中国古籍里的越裳氏献白雉于周的说法,亦被越南传说所吸收,并与鸿庞氏拉上关系。据《岭南摭怪》所说,“周成王时,雄王命其臣称越裳氏,献白雉于周。”亦即是说,鸿庞氏的君主派出使节,以“越裳氏”之名,入贡于周。而周公认为自己德行不足,于是退回了这次贡物,并赐以重赏,将来使送回。
目前学者多认为,越裳其实是傣掸民族的祖先,与越南关系不大。
灭亡的传说:
据传说,雄王共传了十八世,到公元前257年,蜀泮因为先祖向鸿庞氏要求通婚被拒,便籍此兴兵入侵。鸿庞氏的最后一代雄王自恃兵强将勇,说“我有神力,蜀不畏乎!”于是疏于防范,饮酒作乐。结果雄王因酒后“沉醉未醒,乃吐血堕井薨,其众倒戈降蜀”,至此,鸿庞氏被蜀泮取而代之。
【注:蜀泮是瓯雒国的王、鳖灵的后裔。在秦国于公元前316年灭古蜀之后,辗转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自称为安阳王,建都于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东英县】
疆域传说:
越南的各部史籍,对于上古越南民族或鸿庞氏的势力范围,有着略有不同的说法。但据越南史学家陈仲金的研究,这些说法“仅是揣测之词,并无任何确切的凭证” 。如:
《越史略》卷上对上古交趾范围的说法:“昔黄帝既建万国,以交趾远在百粤之表,莫能统属,遂界于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怀骧、九德,皆禹贡之所不及。”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的说法:“其国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孙国(即占城),分国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越裳、曰宁海、曰阳泉、曰陆海、曰武定、曰怀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兴、曰九德、以臣属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的说法:“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狲精国(即占城)。分国中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宁海、曰阳泉(或作阳海)、曰陆海、曰怀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归弟治之。”
戴可来又指,越南著名学者如陶维英、陈仲金等,均认为鸿庞氏传说并不可信,只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越南当局,利用该传说来大做反华文章,从而使之“完全堕落成为替地区霸权主义服务的伪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