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起因
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长期争斗不断,主要原因是沙俄一直试图控制巴尔干半岛,以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而巴尔干半岛一直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战争。
此外,宗教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俄国东正教与法国天主教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圣地保护权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1853年,俄罗斯派出一支军队侵入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并且向现罗马尼亚所在地域开进,双方随即爆发战争。
英国和法国为了避免俄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向马尔马拉海派出海军舰队。
英法等国介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维护欧洲的均势,防止沙俄过度扩张;二是保护自身在近东地区的贸易利益,近东地区不仅是英国产品的销售市场,还是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三是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天主教徒,维护本国在该地区的宗教影响力。
(二)战争过程
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因此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锡诺普港口位于土耳其的黑海沿岸,位于伊斯坦布尔到格鲁吉亚巴统航线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11月30日早晨,俄罗斯舰队进入锡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罗斯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罗斯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罗斯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
1854年3月,英国和法国对俄国正式宣战。1854年6月,英法联合舰队驶入黑海,并将60000名英法军队士兵送上了瓦尔纳,迫使俄军退回多瑙河右岸。同年10月,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爆发。1855年,攻防战结束,俄国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兵。
沙俄在外交方面也遭遇了失败。原本期望得到昔日盟友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结果普鲁士因 1850 年普奥战争时沙俄支持奥地利而保持中立,奥地利则认为巴尔干半岛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大,也选择中立。不仅如此,后期奥地利还转身土耳其,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条约,奥斯曼授权奥地利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随后奥地利派兵 8 万迫使沙俄从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撤军。
沙俄没有准确判断国际形势,低估了英法等国介入的决心和力量。战争的具体细节无需赘述,俄罗斯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多个强国在多个战区同时进行战争,并且军事技术装备方面当时俄罗斯明显落后于西欧诸国,因此俄罗斯失败是必然的。
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克里米亚战争中,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有线电报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对英法作战失利,外交也失败又招致被群殴,俄国最终于1856年3月不得不求和,并签署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该合约使俄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英国和法国则由此控制了土耳其,取得了在近东的优势地位。《巴黎和约》的签订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
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9.6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10.2万人。俄国为这场战争大约耗资约8亿卢布,同盟国耗资约6亿卢布。以一己之力抵三强国,俄罗斯还是相当能干的!
沙俄损失了五十多万大军,被迫保证黑海中立化,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退出了黑海争霸。这场战争使沙俄的欧洲宪兵辉煌地位一去不复返。
(四)战后俄罗斯的战略目标转身向东方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将扩张目光转向东方。
中东地区:19 世纪初,伊朗恺加王朝走向衰败,沙俄先后两次入侵,夺取了格鲁吉亚部分领土、达吉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将伊朗从外高加索赶到了阿拉斯河以南。此时英国也盯上伊朗南部,控制了伊朗南部的铁路、海关、金融、矿藏等产业。1856 年后的沙俄无力与英国在伊朗一较高下,便将重点放在伊朗北部,与英国逐步瓜分了伊朗。
中亚地区:1856 年后的沙俄在欧洲虽是三流水平,但在中亚依旧是降维打击。当时中亚军队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而沙俄已拥有先进枪炮。1856 年以后,沙俄开始进军中亚。到 1888 年,沙俄征服了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以及土库曼等地,成为中亚霸主。但当沙俄打算进一步南下入侵阿富汗时,因英国的介入而选择撤军。
远东地区:1858 年,沙俄在远东的长官穆拉维约夫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北部 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 年,又迫使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拿走乌苏里江以东 40 多万平方公里地区。1864 年,沙俄一边搞农奴制改革,一边入侵中亚,还逼着清廷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走外西北 44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871 年,沙俄占领我国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