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妙瓦底、克伦族、克伦边防军的历史

殷雅琪啊 2025-02-19 15:39:12

借电诈、妙瓦底、克伦边防军这些词的热度,我们了解一下克伦族和克伦邦的历史。

妙瓦底镇是网络诈骗大本营,有40多个诈骗园区,其中最恶名远播的是KK园区。妙瓦底镇,位于缅甸东南部边境,与泰国边境城镇美索仅隔莫艾河,因此成为偷渡人员的集散地,大量被骗到泰国的游客和求职者通过这条河被贩卖到妙瓦底镇的诈骗园区。

妙瓦底镇归属缅甸的自治邦——克伦邦。当地的克伦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自1948年以来)正与缅甸军政府进行游击战。克伦邦是缅甸第三大民族克伦族聚居地,也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反政府武装克伦民族联盟(KNU)根据地。

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也是缅甸第二大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16万(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8%。克伦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和克耶邦还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在孟邦、丹那沙林省、仰光省、勃固省、克耶邦等省邦也有分布。

克伦族最明显的特征是,女性以长颈为美,女性无论老幼颈部皆固定十几根到数十根金环或铜环,以拉长颈部。

克伦族有自己的语言,克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伦语支。克伦语与缅语、钦语等语言有亲属关系。克伦语语序为主谓宾结构,有声调,是一种孤立语。克伦族与缅甸族同源,都是从中国西北的羌族南迁的,属于蒙古人种,进入缅甸的时间比缅族还要早一些,大约于公元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初期,居住在缅甸中部东吁市东部,后来迁徙至掸邦高原和萨尔温江流域一带定居。蒲甘王朝末期,克伦族曾在东吁立国,后被掸族征服。克伦族在历史上多次受到过缅族、掸族、孟族的征讨,克伦族也曾不断进行过反抗,彼此曾结下仇恨。1825年,当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时,英国殖民主义便利用这种矛盾,诱使克伦族带领英军进攻缅军,曾占领下缅甸,使克伦族与缅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1942年,日本法西斯也曾利用这种矛盾制造缅族和克伦族之间的流血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克伦族武装分成了克伦国家联盟、克伦中央组织、佛教克伦以及克伦青年。1947年,为了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昂山将军和各个地方武装签订《班弄协议》,而英国殖民者向克伦族武装满口承诺帮助克伦族独立建国,令其缺席“缅甸国父”昂山将军与各民族代表的会议。1947年2月5日,4个克伦武装组织合在一起成立克伦民族联盟,也就是KNU。但之后英国背弃承诺不再支持克伦族建国。1948年1月,缅甸宣布独立后,克伦人由于要求的权利没有得到满足,克伦族武装与缅甸新政府的矛盾因此激化,双方频繁爆发武装冲突。1948年7月,克伦自卫军在直通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半个缅甸。之后,又被政府军收复,退守缅甸东南一带。1951年,建立了克伦自治邦。克伦族人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居住在山区的克伦人信奉原始拜物教;居住在平原的克伦族人信奉佛教;居住在城市的和上层克伦族人则信奉基督教。同一民族信仰不统一是混乱的根源,这归功于西方传教士。克伦族最初没有文字,1830年美国传教士采用部分缅文字母创制了斯戈克伦文,1840年另一传教士创制了波克伦文。这与缅北的克钦族文字历史很相似,克钦文字也是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创制的。与文字伴生的就是宗教信仰。

首批掌握文字的是克伦族的头人(上层掌权人士),在教会和传教士的“软化政策”下(如建立福利院、收养儿童等),克伦族上层就信仰了基督教(缅北克钦族也是如此)。

因此,今天的克伦族,迁居城市和进入上层的多信仰基督教,居住在平原尤其是与缅族杂居的多信仰佛教,居住在山区的多信仰原始教。

1994年,克伦族内部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员发生矛盾,联盟一分为二。基督教派继续沿用KNU和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的名称,佛教派自立门户,组建民主克伦佛教军(DKBA)。2010年,DKBA被缅甸政府收编,摇身一变成为“克伦边防军”(BGF),但并未改变其地方割据势力的本质。

“KK园区”正是在克伦边防军的势力范围,后者为其提供庇护。克伦边防军负责人为苏奇督。

边防军在巡逻苏奇督的克伦边防军为缅甸政府扮演着牵制各民地武的角色。2024年4月,克伦民族联盟(KNU)与人民保卫军(PDFs)联军,曾短暂攻下妙瓦底市;之前宣布中立的苏奇督却于次日突然出军,将两军攻退,并将妙瓦底市交还给缅军。由此可见,妙瓦底地区的政治生态、军事生态与经济生态都十分微妙复杂。

缅甸历史9

缅甸历史 · 目录

上一篇利玛窦:大明朝贡关系的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大明向世界朝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