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深秋,贵阳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32岁的丹寨县县长徐刘蔚,和王健林展开了一场交锋。
投影仪上,丹寨县那年均仅4亿的财政收入数据显得格外刺眼,和王健林身后庞大的万达商业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万达第一年的5亿利润,必须留在丹寨做扶贫基金。”徐刘蔚语气坚定,打破了会议室里短暂的沉默。这话一出口,王健林当场就说道:“我直接给你5亿现金,你们分了算了!”

这段谈判视频后来在网络上疯传,让徐刘蔚这个80后县长一夜成名。大家都在议论这个“大胆”的县长,质疑他是不是太“贪心”。
十一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个备受争议的年轻县长现在怎么样了呢?
寒门贵子的突围之路徐刘蔚1981年出生在贵州山区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扎根乡村教育的老师。小时候,徐刘蔚每天要沿着蜿蜒的山路步行几公里去上学,一路尘土飞扬,遇上雨天,山路泥泞难行,常常摔得满身是泥。

在昏暗的灯光下,徐刘蔚无数次埋头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18岁的徐刘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在人大的校园里,徐刘蔚像疯狂吸收着知识。他每天最早到达图书馆,最晚离开,穿梭在各个学术讲座之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本科毕业后,他又顺利保研,继续在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2005年硕士毕业后,徐刘蔚本可以留在北京,拿着高薪过上舒适的都市生活。但他却选择回到贵州,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他从贵州省政府办公厅的一名普通科员做起,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7年时间就升到了副处长。
2012年,31岁的徐刘蔚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主动请缨前往国家级贫困县丹寨任职。
当时的丹寨,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达49%,几乎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初到丹寨,眼前的景象让这位名校高材生感到震惊:全县90%的村落不通硬化路,村民出行全靠双脚,走一趟县城往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
部分寨子甚至连电网都没有覆盖,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村民们只能早早入睡。更严峻的是,由于经济落后,青壮年大量外流,留下的老弱病残守着满山的资源,却无法将其变现。
徐刘蔚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接下来的三个月,他跑遍了全县12个乡镇,鞋底磨穿了三双。每到一个村子,他就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在一次走访中,一位苗族老奶奶拉着他的手,满是无奈地说:“县长啊,我们这山上的果子长得又大又甜,可就是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在深入调研后,徐刘蔚发现,丹寨虽穷,却坐拥古法造纸、苗族蜡染等7项国家级非遗,还有万亩茶园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不是没资源,是缺被看见的机会。”徐刘蔚在心里默默想着。
2013年,当“企业帮村”行动在全国铺开时,徐刘蔚敏锐地捕捉到了万达集团的考察动向。这是丹寨脱贫的一次绝佳机会。
于是他连夜带着团队制作了一份长达200页的PPT,从自然资源到文化底蕴,从产业规划到民生需求,将丹寨的潜力全盘托出。

万达考察团初到丹寨时,对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县并不看好。徐刘蔚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在苗寨火塘边听村民讲述世代贫困的心酸,在造纸坊展示传承千年的技艺。
考察结束当天,万达团队临时改变行程,追加了对丹寨的考察时间。然而谈判桌上的分歧很快显现。
万达最初计划投资养猪场,但测算发现单场建设成本超10亿,且养殖风险不可控。徐刘蔚力主文旅项目:“丹寨的山水和文化,就是最值钱的IP。”
当王健林质疑盈利前景时,他直接打开手机展示抖音上的苗族银饰直播:“您看,这些手工艺品在网上卖得很好,我们缺的是规模化运营。”

争议的焦点最终落在利润分配上。徐刘蔚提出“利润留县”方案时,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但他随后的一番话让王健林陷入沉思:“我们不要输血,要造血。这些钱会用来建学校、修公路,让丹寨人自己有赚钱的本事。”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万达投资6亿元建设丹寨民族风情小镇,所有利润注入扶贫基金,滚动用于当地发展。
从4亿到120亿的逆袭2017年7月3日,对于丹寨来说是个历史性的日子,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开园。那天,小镇上彩旗飘扬,苗族的芦笙、侗族的琵琶奏响欢快的乐章,身着盛装的村民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挤满了大街小巷。

开业仅仅40天,小镇接待游客数量就突破了100万大关,一时间,“丹寨万达小镇”成了旅游界的“网红”。
当年丹寨县的旅游综合收入更是突破120亿,相当于再造了30个丹寨。
走进小镇的非遗工坊里,苗族蜡染、古法造纸等技艺在传承人手中焕发生机。苗绣体验馆内,五彩丝线在绣娘们指尖穿梭,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吸引着游客驻足。蓝莓酒庄里,果香四溢,当地特产的蓝莓被酿成美酒,远销各地。
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纷纷返乡创业。杨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在广东的工厂打工,得知小镇开业后,回到丹寨开了一家民宿。

“以前家里穷,只能出去打工,现在家乡有了发展机会,我想留在这里,和家乡一起变好。”杨宇说道。
更关键的是,万达捐资3亿元建立的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当地输送2000名技术人才。学院里,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各大企业预订一空。
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的成了景区导游,有的进了酒店工作,还有的自主创业,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2019年,对于丹寨县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丹寨县正式脱贫摘帽,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而此时的徐刘蔚,因为工作出色,调任毕节市副市长。离开时,丹寨县财政收入已突破15亿元,是他初到时的近4倍。
离任前,徐刘蔚在政府大院种下一棵蓝花楹,他满怀深情地说:“等花开满树时,丹寨会更美。”
这棵蓝花楹,就像他对丹寨的美好期许,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从扶贫先锋到文旅推手如今的徐刘蔚,已是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文旅厅厅长。身份的转变并未改变他对基层的关注。

在他推动下,贵州推出“非遗+旅游”融合计划,将丹寨模式复制到全省32个县。
2023年,贵州文旅产业总收入突破1.2万亿元,其中非遗相关产业占比达18%。
面对媒体采访,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的直率:“扶贫不是做慈善,是要让穷地方找到自己的价值。丹寨的今天,证明我们走对了路。”
至于那段与王健林的交锋,他笑称:“王总后来见面总说我胆子大,但如果连争取机会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改变?”

今年清明,徐刘蔚回到丹寨。当年他种下的蓝花楹已亭亭如盖,小镇街道上游客如织。一位苗族银饰匠人认出他:“徐县长,我现在每月能挣8000块,孩子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从丹寨到省府,徐刘蔚用十一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勇气与智慧的故事。他留下的不仅是脱贫的数据,更是一种改变的可能。
当基层干部真正扎根土地,用专业和担当破局,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