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小熊电器的股价显得格外扎眼,开盘就跌挺,这个数字,估计让持有小熊电器股票的股民们心都凉了半截。
要知道,在2020年7月,它的股价可是高达149元,如今却蒸发了超90%。
紧接着,小熊电器公布的财报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净利润同比暴跌85%,第二季度利润仅仅只有1014万。
而在三年前的同一时期,这个数字还是6.5亿元,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小熊电器的投诉量也是一路蹿升,突破了2.3万条。每天新增的投诉量超过200条,“以假乱真”“质量门”等词条牢牢占据热搜。
那个被大家捧在手心里的“创意小家电第一股”,靠着网红效应红遍大江南北的巨头,如今是要凉凉了吗?
网红神话的诞生2006年在广东顺德的一个小厂房里,李一峰带着28万启动资金,创立了小熊电器。

李一峰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器专业,在家电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那时的家电市场,美的、苏泊尔等大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竞争非常激烈。
正面竞争很难有胜算,于是李一峰决定另辟蹊径,从小家电的细分领域寻找机会。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李一峰发现酸奶机这个品类几乎是一片空白,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自制酸奶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于是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出了一款造型圆润可爱的酸奶机,外观独特,操作也十分简单。为了打开市场,小熊电器和乳酸菌品牌合作,购买酸奶机就赠送乳酸菌发酵剂,首批生产的2000台酸奶机很快就卖光了。

这次的成功让李一峰信心大增。不久后,格兰仕向小熊电器下了10万台酸奶机的订单,作为购买微波炉的赠品。
这一下,小熊酸奶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品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2007年,电商开始兴起,李一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迅速带领小熊电器布局线上市场。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策非常正确。
2007年,小熊电器70%的销售额都来自线上,到了2009年,营收更是突破了8000万,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此后,小熊电器乘胜追击,陆续推出了煮蛋器、电热饭盒、豆芽机等一系列创意小家电。这些产品造型可爱、价格亲民,还很实用,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小熊电器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9年8月,小熊电器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了“创意小家电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了90亿元。
李一峰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小熊电器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到了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宅经济”迅速崛起。人们待在家里的时间变多了,对小家电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小熊电器顺势推出了养生壶、空气炸锅等多款爆款产品,销量一路飙升。2020年,小熊电器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9.64%,创始人李一峰夫妇的身家也达到了100亿元,登上了胡润榜,一时风光无限。
过度依赖流量的隐患小熊电器的成功,营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营销上,小熊电器不走传统的宣传广告或者电商引流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寻找网红大V和KOL合作,主打“种草”内容,将目标用户锁定为社交平台上的年轻用户。
为了维持高曝光度,小熊电器在营销上的投入毫不吝啬。2023年,小熊电器的销售费用高达8.84亿,到了2024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更是高达18.6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小熊电器的研发投入只有1.43亿,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也只有4.4%。
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发展模式,就像是在沙滩上建高楼,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根基不稳。
过度依赖营销,使得小熊电器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截至目前,小熊电器拥有超过60个产品品类、500个SKU,产品覆盖多个使用场景,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核心产品却没几个,给人一种家电“杂货铺”的感觉。

而且这500多个SKU中,多数都是功能拆分的“伪创新”产品,看似花样百出,实则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模仿。
小熊电器采用的代工厂模式也加剧了质量隐患,有合作厂商透露,小熊电器在生产时仅提供外观设计图,对于核心部件的采购与质检基本甩手不管。
这种对产品质量把控的缺失,最终让消费者买单。2024年7月,消费者王女士家中的小熊电饭煲突然自燃,这可把王女士吓得不轻。

事后,王女士联系小熊电器客服维权,可客服却拒绝提供纸质协议,只愿意私下转账赔偿,这售后处理方式,实在是难以服众,也暴露出小熊电器售后体系的脆弱。
随着问题不断暴露,小熊电器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某鱼数据显示,小熊电器的二手转卖量同比激增300%,曾经被追捧的网红小家电,如今却成了大家眼中的“鸡肋”,“用一次就闲置”成了普遍现象。
小家电市场的集体阵痛小熊电器的坠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其实是整个小家电市场困境的一个缩影。

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家电投诉中,产品质量问题首次超过了售后纠纷,像参数虚标、以次充好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说明整个家电行业,包括小家电领域,产品质量正在遭受严峻的考验。
奥维云网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厨房小家电的零售额同比下降了8%,线上渠道的增速更是放缓到了-2.8%。

曾经被视为增长引擎的线上渠道,如今也开始失速,这足以表明小家电市场面临的挑战有多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家电巨头们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加速洗牌。就拿苏泊尔来说,2024年它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了5%,仅仅是电饭煲内胆就迭代了十几次。
美的则是通过IoT技术构建智能家居生态,将各种家电产品连接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

美的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智能家居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小熊电器却没能跟上行业变革的步伐。2024年,小熊电器的市净率跌破了1倍,几乎就要破净了。
股东们也纷纷套现,金额超过了4.5亿。这一系列现象表明,资本市场对小熊电器这种“伪创新”的估值逻辑已经彻底崩塌。
小熊电器曾经依靠营销打造的辉煌,在行业的寒冬中,显得如此脆弱。

过度依赖营销的“网红经济”看似热闹,实则脆弱得很。营销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把产品的知名度打出去,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
可要是产品本身不行,没有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技术,消费者用过一次就不会再买第二次,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抛弃。
就像小熊电器,花了大量的钱在营销上,却忽视了研发和产品质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问题频发。

消费者不是傻子,被“坑”一次后,就会用脚投票,不再为其买单。
行业分化越来越严重,数据显示,2024年,40家A股家电企业里,25家头部企业拿走了全行业92%的利润,而那些尾部企业,日子就不好过了,很多都在亏损。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断挤压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
像美的、苏泊尔这些传统家电巨头,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还在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而小熊电器这样过度依赖营销、产品力不足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显得力不从心,逐渐被边缘化。
监管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行业乱象的滋生,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啄木鸟家庭维修”小病大修、无病乱修等家电维修黑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小家电领域,同样存在参数虚标、以次充好等问题,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当“智商税”的潮水退去,那些靠虚假营销、低质产品蒙混过关的企业,终究会被淘汰,而真正有实力、有品质的行业王者,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