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从巴、蜀之地攻破关中的战例,没有。
从汉中攻破关中的,仅有一例,那就是刘邦的“还定三秦”。
刘邦为什么能从汉中出击?
项羽送的——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一.就是不让你回根据地
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没有让荣归故里的很少,刘邦算是其中之一。
他是江苏沛郡人,却被封在了遥远的“迁谪之地”巴、蜀。
这就是让他远离根据地的意思——
起兵之地沛县和丰邑、楚怀王分封的砀郡(在今安徽、河南交界地)、富庶并深得民望的关中,都不在他的封地内。
所以,刘邦在往南郑“就国”时,士卒便多有逃亡: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韩信说汉王曰:“……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史记·高祖本纪》)
可见这种分封对刘邦军力的瓦解作用。
后来韩信反用这种情绪,把它变成了东向的兵锋,那就另当别论了。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二.项羽无秦惠文王之智
不让衣锦荣归并不是最厉害的。
最厉害的是如果项羽仅把巴、蜀二地分封给刘邦,刘邦就会被大巴山和秦岭这两道大山死死地锁在巴蜀——

秦之巴郡、蜀郡、汉中郡示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如图所示,秦之巴、蜀二郡都在四川盆地内。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想从四川盆地进入关中,就必须先北向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是其西段)进入汉中盆地,然后再继续北向翻越秦岭才行。
那样的话,刘邦就要多一重拿下汉中的困难。同时,项羽安排的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个关中“守门人”肯定就会得到预警。项羽也会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入关进行封堵。
届时,刘邦大概率会被剿灭。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但项伯收了张良的礼,就让项羽把汉中也给了刘邦——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留侯世家》)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项羽是真不懂秦惠文王设立汉中郡的用意啊——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之前,汉中郡的地盘儿是分属巴、蜀、楚三国的。
公元前312年,秦借丹阳之战把楚驱逐出汉中地区之后,秦惠文王就迅速“分巴、蜀,置汉中郡”(《华阳国志》),即重新拆分了巴、蜀二郡的行政区划,并设立了汉中郡。
其用意是什么呢?
1.进一步削减巴、蜀两国旧贵族的“影响圈”,防范巴蜀地区形成新的割据势力。
2.在旧巴、蜀二国和关中政权之间建立一个由中央直接掌控的军事重镇,向北拱卫关中,向南防范并镇压巴、蜀地区可能的叛乱。
最次最次也能在巴蜀有事时起到缓冲和预警的作用。
从下边这张“古蜀道示意图”就可以看出汉中郡对管控巴蜀地区的枢纽作用。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3.以汉中为基地,实现对楚国的战略包抄。
可惜啊!
项羽和项伯为了一份人情,就丢了这百年的大智慧,把汉中生生地变成了刘邦的“始封之地、兴王之所”,并丢掉了最凶险的那一道屏障——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秦汉之际翻越大巴山远比翻越秦岭困难得多。
因为翻越秦岭的路线虽然更长,但其部分路线(如褒斜道)相对平缓,而且有成熟的栈道系统。翻越大巴山的路线虽然较短,但地形却更为复杂、险峻,栈道系统也没有那么完备。
所以,从交通的便利性和路线的成熟度来看,秦汉时期从汉中盆地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的路线更容易走一些。
项羽给刘邦留了一条更容易走的路。
三.一场迟到了20年的大地震
陈仓道是从汉中到关中四条道路中最远的路线,但韩信为什么选择了它呢?
有时候老天爷也会帮助你——
1.子午道
北出口距长安仅数十里,这是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但其全长约500公里,80%穿行于山谷间,道路崎岖、险峻,沿线居民少,连一个县级行政治所都没有。物资供应和安全保障都有诸多困难,不利于大规模行军。
有人说刘邦入汉中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应该不是的,除非刘邦愿意冒人都跑完或饿死完的危险,还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子午道路线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2.傥骆道
全长约240公里,路途最短。
但也是最险峻的一条,而且其兴起于蜀汉时期,所以不是刘邦的可选项。

傥骆道路线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3.褒斜道
全程约249公里。
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汉中)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控扼)其口”的记载,是当时南北兵争军行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行之道。
它沿褒、斜二水而行,贯穿褒、斜二谷,虽纵穿秦岭却不必翻越大山,所以是秦岭诸道中路线较平夷、捷近的一条。
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国宰相后,创修了褒斜栈道(此前为谷道),此路便能够通行辎重,张仪、司马错伐蜀就是经行此道。
但其缺点是修造和维护成本高。
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到南郑“就国”时,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盜兵袭之(防备其他诸侯的偷袭),亦示项羽无东意”(《高祖本纪》)。
所以,刘邦如果通过此道“还定三秦”,真不知道栈道得修到什么时候。
所以,项羽才会在听到刘邦欲反扑关中的消息时,不以为急,优先伐齐。
所以,韩信才会让樊哙通过“明修栈道”来吸引章邯(新安之后已是残部)的主力。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4.陈仓道
又名嘉陵道、周道、故道,西周时便已存在。
全程约617公里,却是最平坦,最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和物资运输的一条道路。
但韩信能走通此道,还要感谢一场晚到了20年的大地震——武都大地震。

武都大地震前汉江水道示意图
秦汉之“武都道”包含了今天略阳县附近的地区。
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前,在现在的略阳县西北有一个“天泽大池”,大池容纳了西汉水和其北的嘉陵江上游(当时称“故道水”)的来水(彼时的天池大泽以南是不通嘉陵江的),并与现在的汉江相通,而且其水位很高,适于行船。
所以,韩信的“暗度陈仓”实际上是借用了当时从嘉陵江上游到汉江之间并未中断的水道来运送军马辎重的。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水道把军马辎重运送到尽可能接近源头的地方,然后再翻越秦岭、入大散关,并对陈仓发起突袭。
得手之后再四面开花,全面平定三秦,不给犹豫不决的项羽以驰援的机会。

三秦战役经过示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当然这里边还有张良对项羽的欺骗的作用——
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
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项羽本纪》)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可惜后来的“武都大地震”堵塞了西汉水到汉江的通道,堰塞湖的湖水南溢,继而使西汉水与嘉陵江上游的水合流向南,形成了现在的嘉陵江水道。从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到汉江的水道也就此中断。
且因天泽大池的消失,使得原来可以通航的水道水位下降、水流变急,该部分水域便失去了河运的能力。
这也就是四百年多后诸葛亮无法借水北伐的原因。
“地震不与诸葛便,秋风瑟瑟五丈原”,诸葛亮和韩信事工命运的差距或许就是这一场地震。
结语
敌人的胜利往往都是自己送的,项羽就是这样“送胜利”的人。
刘邦和韩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儿出了隐真示假的“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森林奇袭战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