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生不怕失败的将军!
如宋之名将韩世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32d5143ff20102b422532ff376e98d.jpg)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以八千对十万,与金兵相持四十八天,打得金人“不复有渡江之志”。
不可谓不豪迈!
但殊不知,在建炎三年八九月间(金兵是十一月渡江的),韩世忠也曾“已扫镇江所储,尽装海舶,焚城郭为逃遁计”了。(《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四》之汪藻之《奏论诸将无功状》)
也就是说韩世忠也曾是怯战的“逃将”,而且其畏敌之甚亦可见一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e8e033f84ee6b4160131080767c576.png)
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
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中记载:
“金人犯中国,所过名都大邑,率以虚声喝降,如探囊得之。积胜之威,直至兀术渡江,南兵皆望风披靡。”
当时的另一员大将张俊守明州(今宁波)时,也仅只是稍能抵抗,“敌未退数里,遽狼狈引去,使明州无噍类(没有活着的生物)”。(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1809f99a56da64ed7bb66ce6fa1429.jpg)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那么,韩世忠“前怯后勇”的转变之因是什么呢?
钱穆先生认为他代表了南宋将领心理气势的转变——
⒈韩世忠、岳飞等人都是从战火中淬炼出来的,不同于“靖康之难”前的童贯之徒。所以他们骨子里积存有军人真正的血性,只不过这种血性在“靖康之难”后整个朝廷的颓败中休克了。
⒉建炎南渡之后的抗金战役虽败多胜少,但依然积累了像宗泽、赵立、张浚、吴玠、吴璘、刘光世、刘子羽、牛皋等人创造的局部胜利。
信心来源于胜利,哪怕是小胜、惨胜。
⒊军人会被打急、打醒。
标志就是他们在战略、战术上的主动判断和设计。
黄天荡之战前,韩世忠已经分析出:
⑴金兵在江南已饱掠数月,骄傲但已属师老兵疲(“其势已穷蹙”)。
⑵无根据地,金兵不会在江南久待。
⑶金兵不擅水战,且不熟悉江南河网,自己可主动选择战场。
因此,他才会在镇江以逸待劳,设伏阻击并最终将金兵逼入建康东北的黄天荡,扎扎实实地给金人上了一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6e6fe229d0290e2aac27cec5b7dc2c.jpg)
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像。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没有天生的战神,尤其是在整个国家都一败涂地的时候。
《宋史·韩世忠传》并未记载韩世忠的怯和逃,其他史料中的记载也无损我们对名将的敬仰。因为由怯而勇的战神更真实,甚至更有学习的价值。譬如,两宋的抗战史对于我们理解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成长或蜕变就有极好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