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确立“度量衡”的方法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其背后是先民们把握宇宙脉搏并与之建立联系的玄妙而宏大的实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b6563a7b446f1274a93a0b2f525323.jpg)
一.用乐器和粮食确立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是相关记录中最完善的一种,我们摘录并阐述之——
●《虞书》云“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
根据《尚书·虞书》的说法,舜才是“统一度量衡”的第一人。
而且他在统一“度量衡”之前,首先统一的是“音律”。
其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的目的是为了使远近的国民都保持一致,建立交往中可以共同信任的依据和标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7635b217e6fa38651b314f3bb3edfe7.jpg)
湖南博物院中收藏的律管
●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音律有十二种,阳位的六种称为“律”(六律),阴位的六种称为“吕”(六吕)。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蔟,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
阳律是用来标注阳气的位置,并模拟事物的生命状态的。它们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和“无射”。
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
阴吕是用来辅助阳律,帮助阳气生发和传播的。它们分别是“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和“中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4f676b68df2ba6a44b5121b3e0a03a.jpg)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度”是衡量长度的单位,包括分、寸、尺、丈、引,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
本起黄钟之管长。
以子榖(gǔ)秬(jù)黍(shǔ)中者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它的起始标准是黄钟律管的长度。
黄钟律管本长九寸,但它并非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就采取了一种“累黍定尺”的转换方法。
即选用北方黑色谷子中中等大小的,以一粒黍的宽度为“一分”,九十粒黍横向排列正好是九寸。再以“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种长度的单位就确定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1e10faf646aa9f7199963d3764ec92.png)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黑黍
●量者,龠(yuè)、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量”是衡量容积的单位,包括龠、合、升、斗、斛,用来测量物体的多少。
本起黄钟之龠。
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为一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它的起始标准是黄钟律管的容积。
用中等大小的黑黍子来填充黄钟律管,正好能填充一千二百颗。这一千两百颗黍子的体积就是“一龠”,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样五种容积的单位也就确定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04a49539e4edda162357da91b83f382.jpg)
●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轻重也。
“衡权”是衡量重量的单位,包括铢、两、斤、钧、石,用来称量物体的轻重。
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
它的起始标准是黄钟律管的重量。
一千二百颗黍子的重量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样五种重量单位也就确定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20b145de905cc0190f4422023626c9.png)
神奇吧?
确定量器的基准竟然来自乐器,这界跨的!
二.黄帝时代的竹管
那么律从何而来呢?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的记载最生动——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
以生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曰含少。
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79701c32676fa735d2fb6dd6f2d133.png)
大意是说:
从前黄帝命令伶伦来确定音律(首指确定音高的标准和规律)。
伶伦就从大夏的西边出发,来到了昆仑山的北面,在嶰溪的山谷中选取竹子。
他挑选了管壁厚薄均匀的竹子,截取两节之间的部分,长度为三寸九分,然后吹响它,将其确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并称之为“舍少”。
接着,伶伦又制作了十二根竹管,在昆仑山下聆听凤凰的鸣叫,以此区分十二律。
雄凤的鸣叫有六种声音(“六律”),雌凰的鸣叫也有六种声音(“六吕”),这些声音与黄钟律的宫音相比对,都非常和谐,而且都可以用“三分损益法”从黄钟律的宫音派生出来。
所以,黄钟律的宫音就被称为音律的根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71324191fc4373530c5afac783e5af.jpg)
蔡邕在《月令章句》中亦说“截竹为管谓之律”,所以,最原始的“律器”就是特制的竹管,它们首先是用来确定和校准音高的。
而“黄钟律管”则是这种基准器中的基准——“黄钟至尊,亡(无)与并也”(《汉书·律历志》)——它长九寸(约20.78厘米),孔径三分(约0.77厘米),围九分。
三.宇宙的脉搏
《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可见律的使用不止于音乐和度量衡,还有历法、政治、军事、教化、哲学、探索宇宙奥秘等等。
它是古人奠定整个社会制度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7a74b3f23fcb7801ee5e2f08903b3b.jpg)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古人认为宇宙是有精神的,它通过调配阴阳之气的比例来化育万物。这个调配的过程可以通过音律、历法、星象、气象等表现出来,而圣人可以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算,并顺应它们行事。
《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音律和历法,是上天勾通“五行”和“八正之气”的表现,是上天用来化育万物的记录)。
所以,律历反映的是宇宙的脉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74eabd9a68feec363881e25efa63d0.jpg)
《史记·律书》中记载的八种风(“八正之气”),就是对上述理论的完美展示——
1.不周风
居于西北;主杀生,代表阳气的消退和阴气的渐长;对应的律历是“应钟”、十月(亥月)。
2.广莫风
居于北方;代表阳气在下,阴气广大,象征万物处于潜藏状态;对应的律历是“黄钟”、十一月(子月)和“大吕”、十二月(丑月)。
3.条风
居于东北;主出万物,象征万物开始萌发,条治万物而出;对应的律历是“泰簇”、正月(寅月)。
4.明庶风
居于东方;明众物尽出,象征万物蓬勃生长;对应的律历是“夹钟”、二月(卯月)和“姑洗”、三月(辰月)。
5.清明风
居于东南;主风吹万物而西,象征万物生长旺盛,阳气上升;对应的律历是“中吕”、四月(巳月)和“蕤宾”、五月(午月)。
6.景风
居于南方;阳气道竟,象征阳气达到顶点,万物繁盛;对应的律历是“林钟”、六月(未月)。
7.凉风
居于西南;主地,代表阴气渐长,万物开始凋零;对应的律历是“夷则”、七月(申月)和“南吕”、八月(酉月)。
8.阊阖风
居于西方;主收藏,象征万物成熟,阳气入藏;对应的律历是“无射”、九月(戌月)。
除此之外,它们对应的还有不同的天干、星宿、节气等,我们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08dd1295924a254ecae055ed48a528.jpg)
那么,“黄钟律”为什么最重要呢?
因为“黄钟者,阳气踵黄泉而出也”,它象征着阳气踵随黄泉而出,万物在地下开始了从无到有的滋生。所以,它在律中的地位才会无与伦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0978937a227afe5fb44cff49e098f8.jpg)
古人对于律的重视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说武王伐纣时就通过吹律管听声音而占卜吉凶,自孟春至季冬的音律,都有杀气并出。“望敌气而知吉凶,闻声音而判胜负”,就成了古代战争不变的法则。
“律”法之美难以尽述,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它听到古人的声音,感知宇宙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