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拥有关中之地是最有法理依据的?
秦人骨子里的骁勇从何而来?
看一下它对关中的征服史就明白了——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参考地图1.秦人的出发地
要知道,秦人进取关中的出发地是在现在六盘山以西的甘肃礼县附近,即犬丘。是化外之地的化外。所以,他们随便往东都是东进。
参考地图2.对关中的地理要点有个了解
参考地图。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一、受封岐之地的法理依据(西周灭亡阶段)1.法理授权与政治象征⑴法理授权: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后,秦襄公率兵勤王并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前770年)。平王为酬谢秦襄公,以正式册命形式授予其征伐权: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记·秦本纪》)
⑵政治象征:
“赐地”性质:周平王所赐实为“空白授权”(即对已失领土的名义分封),但符合西周“天子命诸侯征伐不庭”的传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合法性构建:秦人通过铸造青铜器铭文(如秦公簋“丕显朕皇祖受天命”),将周王授权与“天命”结合,强化统治合法性(李学勤《秦公簋年代的再考》)。2.周平王的双重动机平王将岐山之地“赐予”秦襄公,本质是政治遗产的象征性转移:
宗法延续:委任秦人为周室代理人,维系分封制框架(杨宽《西周史》);边疆策略:延续西周“以夷制夷”传统,利用秦人抵御戎狄(《清华简·系年》“秦人戍周”)。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二、秦人吞并关中的全过程1.初期战略铺垫(前770-前677年)⑴ 陇山屏障突破(前770-前750年)
秦襄公在汧陇(今陕西陇县)建立军事据点,控制陇山通道。考古证据:陇县边家庄春秋墓群出土的青铜礼器(鼎、簋)与兵器(戈、矛),证实其为早期秦人军事中心(张天恩《陇县边家庄秦墓地发掘报告》)。⑵ 汧渭之会的枢纽控制(前750年)
秦文公迁都汧渭之会(今宝鸡陈仓),控制渭河航运与陆路交汇点。文献互证:《清华简·系年》载“秦仲之孙庄公,始伐西戎,地至岐”,与《史记》文公十六年“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对应(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与秦史考》)。⑶ 泾渭平原农业开发(前677-前650年)
秦德公迁雍(今陕西凤翔)后,推广铁制农具与牛耕。实物证据:陇县店子秦墓出土的战国铁犁铧,印证《史记·货殖列传》“膏壤沃野千里”记载(陈文豪《秦国农业技术研究》)。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2.关键战役春秋时期扩张:
⑴ 襄公奠基(前770-前766年)
战果:虽战死于岐山,但“始国”标志着秦正式立国(《史记·秦本纪》襄公十二年“乃用骝驹…祠上帝西畤”),完成从附庸到诸侯的转型。⑵ 文公收复岐地(前750年)
战略意义:控制岐山以西后,秦获得周室遗留的青铜铸造技术与农业人口,奠定经济基础(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⑶ 宪公灭荡社(前714年)
地理考订:“荡社”非西安东南,而是今陕西三原、泾阳一带(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打开了东进通道。⑷ 武公东扩至华山(前697年)
战役背景:伐彭戏氏(活动于华县一带的戎族),控制渭河下游(马非百《秦集史》)。⑸ 穆公称霸西戎(前623年)
战略局限:穆公“益国十二”主要在陇西,关中东部仍属晋国(《左传·文公三年》晋“取汪及彭衙”),东西分治格局持续至战国。战国时期突破:
⑹ 孝公完全控制关中(前361-前338年)
关键战役:前354年元里之战:夺少梁(今陕西韩城),突破黄河防线;前340年岸门之战:俘魏将魏错,但安邑(今山西夏县)属魏国核心区,秦实际控制关中东部在前330年雕阴之战后(杨宽《战国史》)。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三、军政体制创新军事组织:吸收了戎狄骑射战术,但核心战力仍为重装战车(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四轮马车与青铜弩机)。军事转型节点: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方全面推行“锐士”步兵(《商君书·境内》)。行政制度:“县虢、县冀”(前687年)是中国最早的县级行政实证,但县制普及是在战国(睡虎地秦简《语书》载“县、道”分级管理)。人口重组:雍城陶文中的“周人姓氏工匠”集中于官营作坊,民间仍以秦式粗陶为主(田亚岐《秦雍城陶文研究》),说明了人口和技术的融合(虽然有局限性)。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四、地缘格局影响聚落结构:关中秦人聚落呈现“军事堡垒(如雍城)→农耕聚落(如周原)→矿冶中心(如陇县)”的三层网络,是郡县制的雏形(滕铭予《秦文化考古研究》),适应了军事拓殖的需求。对晋国影响:晋国西进受阻,转而开发河东盐池(《管子·轻重甲》),推动春秋晋楚争霸转向战国三晋变法。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结语秦人对关中的法理主张,本质是周室授权与武力征服的结合体:
合法性层面:秦人通过“受命于周”构建了政治正统,并利用周遗民与礼器强化了华夏认同。现实层面:以军事梯次推进(陇山—汧渭—泾渭)完成了实际控制,再通过县制改革将“打下来的土地”转化为“法理领土”。这种“名义授权→军事实控→制度整合”的三段模式,成为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崛起的经典范式,还锻炼了人民,为秦汉的“大一统”提供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