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作为曹魏五将军之一(列传第一),还是唯一进入武庙的曹魏前期将领,实际表现多为“从攻”,基本没有独当一面(制约诸将)的事例,受到的宠信远远比不上夏侯惇曹仁等诸夏侯曹,那么张辽为何没有成为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

先来看看曹操时期曹魏军事集团的核心:
1.程昱:曹操迎奉天子时就已经都督兖州,当时曹操不过只有兖州、豫州二州之地。相当于掌管了曹操一半的地盘。
官渡之战战前为振威将军,而同时期为将军职的只有建武将军夏侯惇、扬武将军张绣(率众投曹的加封)、宣义将军贾诩(李傕在长安时封的)、厉锋将军曹洪、偏将军关羽、裨将军于禁、徐晃。至于其他人,不过中郎将(张辽)、校尉(乐进、夏侯渊),甚至是杂职(议郎督骑曹仁)。
可以看出,程昱在官渡前是曹操方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督管整个兖州事务,不过程昱的食邑始终只有可怜的五百户,在官渡之战后就开始退居二线,后期主要的活动就是出谋划策当当顾问,期间还一度遭到罢官,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虽然一时间取得了重要地位,但始终不是曹操的真正亲信,所以程昱选择了让位,做一个空有名声而无实权的养老大臣。

2.夏侯惇:曹操最信赖的亲戚,最初就跟从曹操起兵担任军中司马。
官渡战前为建武将军是曹操军事集团的骨干,同时夏侯惇长期担任河南尹,是曹操集团西部地区的主要军政长官,三分鼎力时期,夏侯惇督领二十六军抵抗东吴,是曹魏的前线淮南的总领(曹魏的前线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淮南、荆北和汉中),应该是三国时期能带兵最多的记录了,魏建后为前将军,文帝时升大将军,已经是最高将职了。
3.曹洪:曹操的得力亲戚,而且有钱,大饥荒时,曹洪慷慨解囊为曹操筹备军粮;征讨董卓时又救过曹操性命;汉献帝逃出关中,也是曹洪带人去西迎天子的;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奇袭乌巢,留下的守大营的主将就是曹洪。充分说明了曹操对曹洪的信任。
从看守官渡大本营,兵迎天子,就能看出曹洪在这个军事集团的政治资本很高。作为官渡之战时期的少数将军之一,曹洪最大的问题就是跟魏文帝有矛盾,所以曹丕继位后就被削职罢官做老百姓了,从而退出领导班子的核心。

4.于禁:曹操的御用最强战斗力。曹操每次亲征,要前进时,于禁是先锋;要后退时,于禁来殿后。这充分说明了于禁的能力是很受曹操认可的。
宛城之战,曹操诸军全败,只有于禁未败,扭转局势;官渡之战前夜,曹操东征刘备,是于禁在黄河北岸挡住了袁绍,袁绍无法攻破于禁南下。
曹操称魏王后,为左将军,与夏侯惇职务前将军不分高下,而且假节钺,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权力。三国时期拥有假节钺权限的,如入京后的董卓、迎奉天子后的曹操、董督荆州的关羽、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曹真、领二十余军征讨东吴的曹休、朝廷中枢的满宠、攻荆州的夏侯尚、击破曹休的陆逊、抵抗诸葛的司马懿、托孤执政的曹爽都是权势滔天的人物(曹丕搞了一批节钺给亲朋好友,结果把这个节钺搞水了)。
所以于禁作为曹操军事领导班子中唯一假节钺的人,可以说是核心无疑,不过即使是这样,在后来督领七军征讨关羽时也要受到曹仁的节制(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5.夏侯渊:夏侯渊早期主要是搞行政工作,担任太守。官渡之战时,也只是个临时代理的校尉。战后又负责督管军粮,基本属于后勤人员。
直到后期才被曹操发现军事才能大放异彩,被曹操提拔,常督领一票武将剿匪、平叛、破胡、驱敌,在三分天下时期为征西将军总领汉中,抵抗刘备,张郃徐晃都是他的部下。
6.曹仁:在曹军前期,主要是骑兵的指挥官。曹仁功升太守了,也被曹操强召回来,以议郎的职务督领骑兵,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后期为征南将军总领荆北,抵抗关羽,文帝继位后厌恶曹洪,是以曹仁顶替了曹洪,并升任了大将军、大司马。

7.荀彧、荀攸:荀彧是曹营的二号领导,荀攸算是曹军的参谋长。荀彧主要看顾大后方,并为曹操提供战略筹划;荀攸随军出征,负责出谋划策,不过因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被迫服毒自尽,而荀攸也在214年就去世了。
曹丕时期曹魏军事集团的新加核心:
满宠(假节钺,南征前锋)、曹真(假节、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夏侯尚(假节钺,都督南方诸军事)、曹休(假节、假节钺、都督诸军事,南征主帅)、陈群(假节,都督水军)、司马懿(假节守许昌)、吴质(假节督河北诸军事)。

张辽作为五子良将,可以说肯定是被重用的,只不过没有能进入到最核心的决策层、统帅层而已。而决策、统帅层,要进入这一级别,最重要的不是战功,而是是否属于领导心腹。
像于禁,一直是曹操御用爱将,自曹操入主兖州时就跟随曹操,且忠心耿耿,能力非凡。所以能在后期获得假节钺的最高殊荣,地位比曹仁、夏侯渊、曹洪等还高。
而张辽,归降曹操的时候就已经晚了,于禁占了,张辽自然上不了最核心的统帅层了,要不是于禁半途被关羽击败投降被俘虏了,张辽也做不上五子良将的第一位。
到了曹丕时期后,张辽就更没机会了。曹丕是太子,太子就有太子党。曹丕一上台,他的亲信属官以及亲朋好友就上台了。
除了假节钺的满宠算是先朝老臣外,其他在曹丕时期新增假节与假节钺的将领,均是曹丕的亲朋好友(如夏侯尚),或者是曹丕的太子府属官(如司马懿陈群)。这种情况下,张辽远在扬州,长期带兵在外,根本没机会结交太子,自然无法更进一步了。

而且,对比于禁,张辽守合肥时期,但还是要派同级的乐进,和张辽有仇的李典一起,充分说明了曹操始终还是没有信任张辽,只是给足了待遇和地位,曹丕时期张辽在伐吴作战中还是受曹休的统属,也说明曹丕在实际上权力上仍然不敢放的太多。
总的来说,在统辖军队的角度来讲,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官爵虽然尊荣,但是究其本质仍然只是听调的将军,仍属执行层面的武官,真正算得上军事核心班底的,仍然还是曹操本人极个别霸府成员与各地的都督。
曹操在世的时候常以诸曹诸夏侯担任都督,外姓臣子中只有程昱都督过兖州,钟繇以军师持节督过关中。即便是曹丕曹叡时期,诸曹诸夏侯逐渐式微,使用的也是有监军经历的士族继任,没有使用张辽这样武人继任的记录。
也就是对张辽来说,要钱有钱,要名有名,但既然不是曹家的亲信,那始终不能进入实权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