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可爱天际云 2024-08-10 00:29:34

“推恩令”是汉武帝朝的一项重大政策,让诸侯王将土地分与子弟,在王国内建立侯国,从而将诸侯国分裂,因此很多人把推恩令理解为一种削弱诸侯国的方法,其实是中央政府通过种种手段、已经对诸侯国有了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推恩令才有可能实施。

因此,刘邦没法推恩,吕后没法推恩,文帝也没法推恩,只有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彻底打垮地方诸侯之后,汉武帝才具有了推恩的实力基础。

那么汉武帝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刘邦、吕后、文帝、景帝四代执政者又分别作了什么从而不断将中央政府优势扩大?

一、高帝刘邦剪除异姓王

由于在对垒项羽的过程中,刘邦极大的借用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的力量,因此,在建立大汉后,刘邦一口气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

齐王韩信(后改楚王)、韩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

这也导致汉朝初年的诸侯王以异姓王为主。

那么,刘邦有没有可能,对这些异姓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呢?

不可能,因为没有实力。

刘邦封异姓王,本就是实力不济情况下的一种妥协。因此,汉初的异姓王大都不是一种“恩赐”,而是对实力的“承认”。

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散也。

所以,汉初的异姓王幅员广阔,实力雄厚,强行推恩是推不起来的。

而刘邦所做的事,就是在剪除一个一个诸侯王的势力,从汉朝刚建立的燕王臧荼,到刘邦将死时的燕王卢绾,刘邦的整个皇帝生涯都在做这件事。

刘邦剧照

第一,燕王臧荼

刘邦亲征平定燕王臧荼叛乱。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

第二,楚王韩信

在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刘邦“伪游云梦”直接执获,随后韩信的王位被剥夺,降为淮阴侯,之后,韩信牵连进陈豨谋反,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被吕后骗进宫杀害。

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

第三,韩王信

刘邦将韩王信迁徙到晋阳,其后韩王信投降匈奴,也反了。

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第四,赵王张敖

张敖的国相贯高谋逆事发,赵王张敖也受牵连被废宣平侯。

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敖下狱。诏敢有随王,罪三族。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髡钳为王家奴,从王就狱。王实不知其谋。春正月,废赵王敖为宣平侯。

韩信剧照

第五,梁王彭越

韩信死后不久,梁王彭越同样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被废黜王位,随后在吕后的运作下,彭越被冤杀。

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

第六,淮南王英布

韩信、彭越被杀后,淮南王英布孤注一掷被迫起兵造反,被刘邦亲征平定。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

第七,燕王卢绾

在刘邦派使臣召时恐惧反叛,带着家属、宫人、亲信等数千人马在长城下等候,亲自入长安谢罪,刘邦驾崩后,只能带领部众逃亡到匈奴。

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食其言绾反有端。春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

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

除了一个位置最偏、实力最弱的长沙王以外,其余异姓王全部除国,而长沙王维持数代后,最终也因绝嗣除国。

英布剧照

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刘邦还分封了楚王刘交、荆王刘贾、齐王刘肥等一系列同姓王,并以白马盟誓将“非刘不王”固定下来。

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至此,刘邦完成了第一步——剪除异姓王,但要做的事情还远远没有做完。

二、吕后剪除刘姓王

刘邦虽然剪除了异姓王,但他所确立的同姓王依然实力强大,中央对地方诸侯国也还是形不成压倒性的优势。

就像刘邦庶长子齐王刘肥,统治七十余城,人口众多,刘邦还将能说齐国方言的百姓都送去了刘肥的齐国。

高祖六年立,食七十余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

而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对刘姓王出手了。

吕后剧照

第一,赵王刘如意

吕后第一个杀的是刘邦非常喜爱的刘如意,显然是因为他由于母亲戚夫人得宠的缘故,曾是太子之位的有力争夺者,在毒杀赵王刘如意后,改立淮阳王刘友为赵王。

四年,高祖崩,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无子,绝。

第二,赵王刘友

软禁赵王刘友,并断绝粮食将他饿死,改立梁王刘恢为赵王。

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国守之,不得食......遂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

第三,赵王刘恢

赵王刘恢自杀后,废黜刘恢后代的继承权。

王悲思,六月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

第四,代王刘恒

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代赵王死于非命,吕后又要立刘恒为赵王,这很明显准备对刘恒下手,刘恒说,愿意镇守边境,于是刘恒就此逃过一劫。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原守代边。

刘如意剧照

第五,燕王刘建

杀死燕王刘建的儿子,废除燕国。

九月,燕灵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无後,国除。

可以看到,刘邦八子中,除了汉惠帝刘盈、刘恒以及吕后亲自抚养的刘长以外,三任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均死于非命,燕王刘建死后儿子被害。

此外还有一位,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

第六,削弱齐国

齐王刘肥拥地七十余城,实力雄厚,也理所应当被吕后给盯上了,后来,吕后想要诛杀刘肥,刘肥恐惧,于是献上城阳郡为吕后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又割济南郡给吕后所封的吕王吕台,割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吕太后怒,且诛齐王。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二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

哀王八年,高后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吕后以各种借口削去了齐国的城阳郡、济南郡、琅邪郡三郡之地,使得齐国实力大减,因此吕后当政时期通过对刘姓诸侯王的一系列打击,大大削弱了刘邦诸子分封的诸侯国的实力。

特别是“割齐琅邪郡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可以看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影子,这与推恩令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但为什么吕后没将此类举措广泛推行呢?

当然还是实力对比,吕后虽然剪除了许多刘姓诸侯王,但他所针对的基本都是刘邦的儿子。她的打击面没有波及到刘邦儿子以外的其他刘姓诸侯王,比如,刘邦弟弟楚王刘交,刘邦侄子吴王刘濞。此外,吕后还将吕家人纷纷封王,尽管在她死后吕姓王均被剪除。

因此,刘邦之后,吕后虽然进一步打击了地方诸侯国,却还是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

三、文帝削弱诸侯国

吕后死后,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联手清除诸吕,吕后新分封的吕氏诸侯王也随之被斩草除根。这是继刘邦和吕后之后,汉朝诸侯王遭遇的第三波重大打击。

辛酉,斩吕禄,笞杀吕嬃。分部悉捕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之后,功臣集团迎立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而汉文帝时期,同样也在进行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权力。

汉文帝剧照

第一,拆分齐国

汉文帝继位,首先自然是要拨乱反正,因此,他将吕后夺走的齐国三郡再还给齐国。

孝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邪、济南郡复与齐。

不过,汉文帝很快发现,吕后所做的事情,他还是得再做一遍。为什么?中央集权的逻辑所致。齐国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能容许一国独大。

于是,汉文帝也同样从齐国划出了城阳郡和济北郡,分别封齐王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为城阳王和济北王,这和吕后当年做的事如出一辙,之后,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旋即被平定。

齐文王元年,汉以齐之城阳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以齐济北郡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八月,虏济北王兴居,自杀。

而且在拆分齐国这件事上,汉文帝做得比吕后还要更绝。

在齐文王绝嗣之后,偌大的齐国被汉文帝一分为七,分成了齐国、城阳国、济北国、济南国、菑川国、胶西国、胶东国,曾经是最强诸侯国的齐国,由此彻底被肢解。

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子贤为菑川王,子卬为胶西王,子雄渠为胶东王,与城阳、齐凡七王。

第二,拆分淮南国

汉文帝登基时,在世的兄弟只有淮南王刘长,后者因为吕后抚养,因而没有遇害。

到了汉文帝六年,淮南王谋反,被流放蜀地,途中,从者都不敢打开车封,刘长绝食而死。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刘长谋反之后被饿死,这事很多人都怀疑是汉文帝故意为之,不管怎么说,又一诸侯王为汉文帝所削平。

刘长剧照

之后,在齐国一分为七的同一年,汉文帝也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为淮南国、衡山国和庐江国,淮南国和齐国一样,由此被肢解。

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

总而言之,在汉文帝这一阶段,齐国、淮南王两个大国被肢解为一众小国,济北王、淮南王叛乱被平定。然而,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仍在确立当中,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四、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景帝用晁错削藩,引发吴、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七国之乱。

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

汉景帝剧照

其实七国之乱的爆发,虽然和汉景帝削藩过快有关,却也有着偶然中的必然。七国之乱象征着,从高帝、吕后再到文帝、景帝,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国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最高点,汉景帝和晁错只是点燃了火药桶而已。

不过,七国之乱平定后,曾经强大的吴国彻底除国,楚国尽管没有除国,却也大不如前。

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很多人指责汉景帝的政治手腕不如其父,以至于逼反七国,这固然没错。但另一方面,这次七国之乱也大大加速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国之间天平的倾斜。

而且七国之乱中,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坚定站在中央一边对抗六国。七国之乱平定后,梁国又为景帝所忌惮。于是梁王死后,景帝将梁国一分为五,封梁孝王的五个儿子为王。

夏四月,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

由此可见,汉景帝的手腕也成熟起来了。

总而言之,在汉景帝之后,特别是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唯一有实力的梁国也被拆分,地方诸侯国实力大减,再也无法与中央相抗衡。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国的压倒性优势由此出现,而汉武帝也可以从容不迫的实行推恩令。

所以,没有刘邦扫平异姓王,没有吕后诛杀刘姓王,没有文帝拆分齐国淮南国,没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那就不会有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的压倒性优势,也就不会有推恩令的成功推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