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划重点喽!
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有这样一道题: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很多孩子并不能完全做得出来。今天,溪老师带着大家来分析。
只要,大家紧跟老师的步伐,能轻松征服所有考点!笑傲于期末考试。

第一句
“黄沙百战字全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我们今天所说的这首诗是《从军行(其四)》。
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从军行(其四)》一句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啥意思呢?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指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汉朝时,国家的西北边境,常常受到楼兰军队的攻击。此处泛指西域地区各部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指战士们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你读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是啥意思呢?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你读了这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诗中的一个“又”,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诗人即有对“遗民泪尽”时的“怜”,也有对“王师遗忘”时的“恨”,诗歌寄托了深切的同情。
可以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第三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是啥意思呢?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一句诗。
“放歌”是指放声高歌。
“须”是应当。
“纵酒”是开怀痛饮的意思。
这里的“青春”指春天。
整句话的意思是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读了这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结语
家长们,听完了溪老师的分析,大家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希望大家收藏起来,孩子不懂的时候,打开老师的解析,为孩子们解读。这样,孩子肯定能在考试中笑傲江湖。
家长们,溪老师手头上有一套《中心思想题红宝书》,这套红宝书是几个班主任联合整理,内含:› 小学必考24类情感词库› 50篇古诗背景知识卡片› 2020-2023期末真题解析⏰ 领取方式:点击【关注】评论「公式」私信发送「古诗」(6月30日后涨价至49.9元,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