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汉字,真有趣》,这个单元对这些 00 后的孩子学习,是有难度的。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用手机、平板,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打字,对汉字的认知可能真的就停留在笔画组合的层面。

可汉字背后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该怎么让他们感受到呢?
这个问题像颗小石子,在溪老师的心里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琢磨了好一段时间,溪老师有了主意。下面,溪老师将分享自己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溪老师把单元内容设计成三个冒险关卡,每个关卡都藏着汉字的“秘密”,孩子们手握“冒险地图”,即任务单,在游戏中一步步揭开汉字的面纱。
第一关:书法盲盒挑战——用笔墨感受汉字的“情感”
我准备了一个书法盲盒,里面有软笔、荧光笔、棉签、吸管等工具,让孩子们闭眼抽取,然后用所选工具写“福”字。
用软笔写的孩子发现:“提按变化让‘福’字像是在跳舞。”
而用吸管吹墨的孩子则说:“我的‘福’字像烟花一样绚烂,原来汉字的笔画还能表达心情呢!”
在古今书法对比秀中,我展示了王羲之的行书《福》和印刷体的“福”,让孩子们对比:“哪个更有温度?为什么?”
孩子们纷纷表示:“行书的‘福’字歪歪扭扭的,像是在笑,而印刷体太整齐了,没有感情。”原来,汉字的笔画里藏着书写者的喜怒哀乐。

第二关:字谜迷宫——汉字的“思维密码”
课本上的字谜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胃口了,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教室里的物品来创作字谜。比如,“讲台上的木块”打“桌”,“老师的耳朵”打“师”的偏旁。
为了让解谜过程更加有趣,我把字谜写在彩色气球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戳破气球,寻找字谜答案,将这些线索拼凑成一句句话。
有一个孩子拼完最后一个字时,她惊讶地说:“原来每个字都是古人精心设计的‘谜语’,太神奇了!”

第三关:汉字进化秀——从“涂鸦”到“文字”的奇妙旅程
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超轻粘土。
课堂上,孩子们用彩色的黏土捏出了“日”的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边捏一边猜测:“古人为什么要把太阳画成这样呢?”
一些男生捏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甲骨文“月”,笑着说:“它看起来像一根弯弯的香蕉,原来古人是在月亮缺角时创造了‘月’字!”
接下来是“汉字妈妈找宝宝”游戏,我发给孩子们甲骨文卡片和现代汉字贴纸,让他们进行“配对”。
当看到“火”的甲骨文像跳动的火苗时,孩子们纷纷惊呼:“原来‘灭’字是‘火’上面盖了一个‘一’,表示盖子,古人造字真是太聪明了!”


这里,溪老师给家长们提供3个“家庭汉字游戏”,这游戏低成本玩出高格调哦。
1. 春联DIY计划:传承与创新
过年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用甲骨文写“春”,用楷书写“福”,再画上门神配图。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边写边讲:“我们写的不仅是春联,更是汉字的千年传承。”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厨房字谜大赛:寓教于乐
在做饭时,我们可以利用食材出题,比如:“一根玉米切两半(打‘非’)”“西红柿炒鸡蛋(打‘红黄相间’?不,是‘拌’)”。
这样,孩子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轻松学到汉字。
不光是在厨房,在其他地方,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跟孩子进行字谜猜猜比赛。

3. 车牌汉字考古:通勤变课堂
开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车牌上的汉字,比如:“‘京’的甲骨文像不像一座大房子?因为它是都城的意思。”“‘粤’上面的‘米’表示这里盛产稻米。”这样,通勤路上的时间就变成了生动的文化课。


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
当孩子们捏着甲骨文“人”字,兴奋地向我展示他们的发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汉字不仅仅是横竖撇捺的组合,更是藏在笔画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