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问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陆游的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学过,是《示儿》这首诗。”
我继续问:那你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吗?
他们想了一会儿,只有一个学生说:“老师,《示儿》是陆游准备死去写下的诗,可以说是绝笔。”
我点头说道:是的,这个学生说得没错。接着,我跟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它们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文本差异
1.意象选择不同。

2.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你知道吗?陆游在《秋夜》这首诗里,那真的是玩味十足啊!
他先是用“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些夸张的数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山河图景,就像是咱们现在看的那种震撼人心的航拍大片。但你要是细细咀嚼,就能感受到这壮丽背后的亡国之痛,简直就像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原本美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领,这不是在往咱们民族的伤口上撒盐吗?
然后,陆游突然笔锋一转,“泪尽胡尘”四个字,瞬间把气氛给扭转了。你想想,眼泪都流干了,这得是多少年的痛苦和煎熬啊!就像是咱们追剧,一集一集地等,结果编剧突然不更新了,那种绝望感瞬间涌上心头。前两句的宏大场景和后两句的深沉痛苦,一对比,就像是坐上了过山车,刺激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到了《示儿》这首诗,陆游又换了一种玩法。
他开头就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听起来好像很豁达,像是已经看淡了生死。但紧接着,他又说“王师北定中原日”,直接给时间按下了快进键。虽然人已经死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等着看到复国的那一天。这就像咱们玩游戏,虽然暂时退出了,但账号还在,随时准备接着玩。这种矛盾而又感人的画面,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你说,为啥陆游的诗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其实啊,这就像咱们现代人发朋友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慨。《秋夜》就像是中年失意时的吐槽,而《示儿》则是临终前的遗言。如果把这两首诗放回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你就会发现,陆游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纠结,更是整个宋朝文人的集体情感写照!
时空不同
陆游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文明的传承,紧紧绑在一起,用诗作为工具,刻画出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话说《秋夜》的背后故事
那是在绍熙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陆游已经辞官回老家四年了。
那时候,中原被金人占领已经超过六十年,南宋朝廷只顾着偏安一隅,北伐的事儿压根儿没指望。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陆游借着秋夜的凉风,一股脑儿地把心中的热血和不满都倾泻了出来。
邓广铭在《陆游传》里头说,这时候的陆游,写诗的风格从豪放变成了深沉,这既是他自己遭遇的写照,也是南宋文人共同的心声。

再来说说《示儿》的临终遗言。
到了嘉定三年,也就是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个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头了。他虽然知道收复失地无望,但还是以遗嘱的方式,把希望寄托给了后代。
钱钟书评价他“悲愤中带着倔强”,这种“超越生死”的写法,既展现了陆游个人的坚强和执着,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这两首诗之间隔了十八年,这十八年,陆游从年轻时的热血激昂变成了老年时的沉稳内敛,同时反映了南宋政治局势的恶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化。
《秋夜》里的“南望”,是对朝廷的失望和无奈;而《示儿》里的“北定”,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信念坚守。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升华,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结语
朋友们,你看啊,陆游从写《秋夜》到临终前的《示儿》,就像在玩时间和空间的拼图游戏。年轻时他爱在广阔山河里找灵感,老了反而在自家小院琢磨生死大事。虽然玩法不一样,但每一块拼图上都刻着 "爱国" 两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