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要警惕,像孩子提的“船会不会被射穿”笨问题,并不笨

迎曼溪学 2025-03-08 11:06:44

午后大课间,难得几个语文老师没有课,聚在一起备一下这周的课。窗外的树沙沙作响,刚开始大家还是很严肃认真的,不知是谁提起了“课堂上的奇葩问题”,气氛一下轻松愉快起来。

隔壁教语文的黄老师,第一个放下课本和教参,眉飞色舞描述那节让她哭笑不得的《草船借箭》

她说:你们知道吗?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我刚讲到诸葛亮的过程,下令船队擂鼓呐喊,曹操中计下令放箭,突然‘唰’地举起一只手,站起来说:‘老师,曹操的箭不会把船射穿吗?万一船漏了,诸葛亮不是全军覆没了?’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没多加思考就顺口我回答他说,你去上厕所要拉屎,不准备纸巾吗?人家诸葛亮既然带着船去借箭,肯定自己有准备了。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孩子脸都红了……

听到这里同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却忍不住追问:你们班的孩子挺会思考的。后来,这个孩子还继续提问吗?”

同事摆摆手说:“他哪敢再问啊?不过,我现在想想,这问题倒挺有意思的。”

听完这个事,我在心里默默想,我们的学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但可惜的是我们老师家长错过的宝贵契机,倾听孩子提出的问题,肯定他思考,引导他更深入研究探讨。

为何这么说呢?大家听我分析:

“箭不会把船射穿吗?”是被严重低估的“笨问题”。

在我看来,那位提“船是否会被箭射穿”的学生,不是笨蛋。

相反,他能以自己的洞察力,穿透文本的表象,触及逻辑的深层。

《草船借箭》的故事里,诸葛亮算无遗策,利用“大雾垂江”的天时,让曹军不敢轻举妄动,听到敌军擂鼓进攻声,只是一万个弓弩手齐发弓箭抵抗。

可以说,书中并未详细描写诸葛舰队的防箭措施。

这学生的疑问,恰好揭开了文学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箭雨足以穿透木船,但小说为了塑造诸葛亮“智近乎妖”的形象,艺术感染力取代其逻辑合理性。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电视剧或者影片一样,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用科学准则去度量。

反过来,我们老师能借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区分合理逻辑和文学虚构,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这无疑是最好的时刻。

黄老师用“上厕所拉屎不带纸巾吗?”侧面提醒学生,已经做了诸葛亮万全准备,引大家哄堂一笑,但溪老师认为这样断了孩子死了,浇灭他的学习积极性。

为啥这么说呢?

黄老师的这个比喻无形中降低提问的价值,将问题简单归为人人熟知的常识,暗示“这类问题不值得深入探讨。”

大家换个角度想想,假若我们老师能耐心反问学生:“为了成功借到箭,诸葛亮采取什么防御方法才使得船不被射破呢?”

这也许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说出更有创意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一句不经意间的回答,真的会熄灭一束束思考的火花。

⏰ 终极拷问:

如果学生问你一个你不会的问题,你将如何做?

❌ 沉默党:置之不理,永恒经典!

❌ 积极响应组:你说得好,顶流担当!

(评论区见真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