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课堂偶遇“躺平论”,我以三步法点燃学生斗志

迎曼溪学 2025-04-11 10:56:54

上周,当溪老师站在讲台上,翻开《少年中国说》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激动与期待。

这篇课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然而,当讲到“少年强则国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时,后排的一个学生却轻声嘟囔了一句:“现在努力太累了,躺平也挺好。”

这话一出,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轻笑,但在我听来,却如同寒风中的一缕刺骨冷风,直穿心底。

五年级的孩子,怎么就开始谈论“躺平”了呢?

面对这情况,溪老师调整了教学计划,决定用第二、三课时时间,带领孩子们走出“躺平”的迷雾,找回属于他们的斗志。

经过课后的准备,在《少年中国说》第二、三课时课堂,溪老师不上常态课,而是带孩子们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志气唤醒之旅”。

第一步:双圈对比,戳破“躺平”的幻象。

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一边写上“躺平的理由”,另一边则是“少年的责任”。我转身问学生:“你们说的‘躺平’,是不是就是不想写作业,觉得考试难,想逃避一切努力?”不少学生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为了打破“躺平”的幻象,我打开课件,播放了一段事前准备的视频。

视频中凌晨四点的城市,清洁工已经开始清扫街道;五点的早餐店,阿姨们正忙着揉面准备早餐;快递员冒雨送件,脸上挂着汗水却毫无怨言。还有那些和我们孩子一样大的孩子,有的在实验室里熬夜调试机器人,有的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

看完后,我问孩子们:“这些人躺平了吗?他们为什么还在努力?”

几个学生低头想了想,小声说:“因为要生活。”

我趁机引导:是啊,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梁启超写《少年中国说》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之中,那时的少年们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现在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同样需要努力,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国家的繁荣。

接着,溪老师展示了袁隆平少年时在田间地头观察稻穗的照片,以及“00后”航天团队设计卫星的新闻。

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些前辈们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走过来的,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选择奔跑,最终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人。躺平的人只会抱怨困难,而奔跑的人正在把梦想变成现实。

这时,平时沉默寡言的铜须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躺平就是把困难放大了,其实只要我们咬咬牙,就能挺过去。”

听到这样的话,我欣慰地笑着说道:他说得没错,很多时候躺平就是在逃避困难,逃避自己应尽的义务和承担该有的责任。

第二步:沉浸式朗读,唤醒文字的力量

看到孩子们对“躺平”有了新的认识,溪老师趁热打铁,带着他们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朗读。我根据孩子们的性格和特长,引导孩子练习朗读相应的文段。

比如爱运动的广金,读起“少年如百卉之萌动”,声音中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喜欢看书的张必锦,可以深情地朗诵着“少年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为了让朗读更加生动,我还建议他们加入了动作赋能。

当读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时,全班起立,手臂向两侧张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读到“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时,大家握拳轻捶胸口,感受着心跳与文字的共鸣。原本懒洋洋的坐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挺直的身影和越来越响亮的声音。

最后,我播放了两段不同风格的朗读音频:一段是懒洋洋、拖长音的“躺平版”,另一段则是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奋进版”。

孩子们听完都笑了:“躺平版听起来像没吃饱饭,‘奋进版’则像是打了鸡血!”在笑声中,他们突然明白了:文字的力量,需要用态度去唤醒。

第三步:手账记录,将志气化为行动

为了将孩子们的志气转化为实际行动,溪老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少年志气手账”。我让他们写下两个目标:一个是长期目标——“2035年的我”;一个是短期行动——下周小挑战。

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有人写下了“成为治愈癌症的医生”,有人写下了“让农村的孩子都能读上书”,还有人写下了“环游世界”。

至于短期行动,有的孩子决定每天背一首诗,有的孩子决定帮妈妈做家务,还有的孩子决定每天跑步不偷懒。

这些目标被贴在了教室的“少年成长墙”上,每天下课后,学生们都会围在那里,互相监督、互相鼓励。

放学前,我们把课文改编成了一首“少年宣言”:“我是少年,不做温室的花;我是少年,要做破土的芽;我是少年,今日挥汗如雨,明日家国为甲!”

50个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那一刻,我知道这堂语文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本身。

《少年中国说》不仅仅是一篇古文,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

当我们把“少年责任”拆解成袁隆平的一粒种子、航天少年的一次实验、甚至身边父母的一次劳动时,孩子们就会发现:志气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每天的选择里。

当“少年强”的种子埋进他们心里时,“躺平”的雾霭自然会散去。

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躺平”的孩子或大人呢?

如果您的孩子也选择“躺平”,大家打算怎么做呢?

欢迎分享大家的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