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钟,年代剧,约30场戏)**
---
### **场次1:工厂宿舍·日·内**
**【字幕】1991年·春节·湖口县**
**【镜头】** 老式收音机播放海湾战争新闻,王佐(20岁,国营厂工人)躺在床上翻看报纸。徐德冬(22岁,师兄)推门而入。
**徐德冬**:(方言)佐子,厂里十五才开工,跟我回五峰乡耍几天?我妈催我相亲呢!
**王佐**:(懒洋洋)行啊,正好看看鄱阳湖。
---
### **场次2:乡间土路·日·外**
**【镜头】** 两人骑自行车穿过田野,远处村落青砖碧瓦。徐德冬穿着借来的中山装,王佐吹口哨逗路边姑娘。
**王佐**:(笑)德冬,你这身像老干部,哪个姑娘敢嫁你?
**徐德冬**:(瞪眼)少贫!我要找高大健壮的,能下地干活!
---
### **场次3:徐前湾·夜·内**
**【镜头】** 徐德冬相亲失败,蹲在灶台边叹气。
**徐德冬**:又黑又土,连话都说不利索!
**王佐**:(调侃)你要白净洋气的,咋不去城里找?
**【旁白】** 那时的乡下,婚姻是现实的,爱情是奢侈的。
---
### **场次4:鄱阳湖畔·日·外**
**【镜头】** 王佐与徐德冬跑上土坡,湖面辽阔,水鸟掠过。
**王佐**:(激动)这就是鄱阳湖?真他娘的大!
**徐德冬**:(指远处)过了这坡就是都昌,我亲戚村在那儿。
---
### **场次5:张家湾村口·日·外**
**【镜头】** 鞭炮声中,人群涌入摆满酒席的堂屋。王佐瞥见门槛边的张子含(18岁,黑衣,气质清丽)。
**【特写】** 张子含低头微笑,脖颈雪白,发丝随风轻扬。
**王佐**:(OS)这姑娘……像从画里走出来的。
---
### **场次6:酒席桌旁·日·内**
**【镜头】** 王佐抢坐张子含身旁,徐德冬瞪眼。
**徐德冬**:(方言)说好不抢我风头的!
**王佐**:(普通话)放心,我就看看!
**【特写】** 张子含抿嘴偷笑,耳根微红。
---
### **场次7:敬酒风波·日·内**
**【镜头】** 徐德冬连敬四杯酒,张子含脸颊绯红,强撑喝下。
**张子含**:(轻声)我真不能喝了……
**徐德冬**:(醉醺醺)四季发财!再干一杯!
**王佐**:(抢酒瓶)差不多得了!人家是姑娘!
---
### **场次8:回程小路·黄昏·外**
**【镜头】** 三人同行,竹篮飘香,夕阳将柳树染成金色。
**王佐**:篮子里是啥?香得馋人!
**张子含**:(笑)发糕,自家蒸的。
**【慢镜头】** 王佐折柳枝递上,张子含低头接过,指尖轻触。
---
### **场次9:现代书房·夜·内**
**【镜头】** 中年王佐(50岁)敲键盘回忆,烟灰缸堆满烟头。
**旁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如果当年读懂了《大学》,人生会不会不同?
**【闪回】** 1991年的柳枝在书桌玻璃板下泛黄。
---
### **情歌《折柳别》**
**(旋律:90年代流行风,吉他伴奏)**
**【歌词】**
鄱阳湖的风,吹乱你的发梢,
柳枝轻轻摇,心事藏多少。
四杯酒太烈,醉了眼角的笑,
一句“后会有期”,等成天涯迢迢。
折柳别,春未老,
相思落在湖畔草。
再燃一根烟,叹岁月悄悄,
你仍是我青春,最美的注脚……
---
### **场次10:片尾·字幕**
**【镜头】** 1991年的鄱阳湖全景,渔船归岸,炊烟袅袅。
**字幕**: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的伏笔;有些离别,是岁月难解的谜。
---
**(全剧终·第一集)**
---
**注**:
1. **时代细节**:中山装、竹篮发糕、收音机新闻、方言对白强化90年代乡土气息。
2. **镜头语言**:鄱阳湖远景、柳枝特写、酒席暖色调与现代冷色调对比。
3. **情感主线**:通过“折柳”与情歌串联一见钟情与遗憾回忆,现实与过去交织。
4. **节奏把控**:30场戏压缩为关键10场示例,实际剧本可按类似模式扩展至完整30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