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人成为高手的技术
二:对观点和理念的分析观点1:联机学习比单机学习效率更高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李小龙,学5渣)
与其相符的知识和经验:现金流游戏,先富带后有
行业分工(总体效益最大化)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与其不符的知识和经验:无
知识来源是什么读书
理念的应用工作:与同行的竞争对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多交流
学习:知识的融通,知乎
生活:再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前,闭上自己的嘴
其他:听了三个以上专业人士的意见,才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问题与反馈1.内心羞涩,无法与人交流怎么办
2.怎么找到可行度强的专业人士(知乎)
观点2: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论证方法:说理,举例
与其相符的知识和经验为什么学会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数学与物理的基本原理在多个方面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知识的迁移
查理芒格多元思考模型
思考致富,大脑会议
与其不符的知识和经验情感领域,虚假的答案也很重要
理念的应用工作:成文某个问题领域的专家
学习:学会提问,学会解答
生活:学会调用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解决情感问题
其他
问题与反馈知识的储备,底层规律的理解,决定了对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三:对工具的分析工具1: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原理:认知心理学
使用方法:知识关联,知识树状图,知识序列,知识数据结构
适用范围:大部分知识与事实
优点:可以记忆的更加深刻,分析问题更加全面
改进意见:增加更多知识结构
工具2:联机学习
原理:认知心理学
使用方法: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适用范围:外向,能打磨好自己第一个知识模块的人
优点提高准确度,拓展人脉,接触前沿知识
改进意见:在已知领域,看专业书籍就行了
工具3:联机写作
原理:联机学习,经济学优势合作分工
使用方法:多元、高频、提问、结构、汇聚
适用范围:外向,善于总结,善于提问,人脉广的人
优点更全面的分析,更高频的创新,多人搜集信息,更多的点子,更丰富的资源
改进意见:无
工具4:思想夜宴
原理:多元思考模型(查理芒格),六顶思考帽,大脑会议
使用方法:1. 准备:
找到4个不同领域、对思考有兴趣的朋友,然后请他们每个人再邀请一个朋友来,要求只有一个:愿意主动贡献想法,尽量多元化,彼此不要太熟!
群体跃迁,只会在去中心化的系统里出现。我们有一次聚会的时候来了一位金融界的顶级大咖,一开始介绍完,大家都发出“哇”的惊叹,纷纷鼓掌。我心里想,坏了。果然,整个晚上只要是他说的观点,大家都没有或不好意思反驳。整场下来,粉丝们很兴奋,他自己倒是没劲了。他并不缺粉丝和发言机会,他的思维也没有什么突破。
我告诉他问题就出在中心化上,下次介绍自己,尽量要低调,就说自己是一个做研究的。这样,愉快的打脸就来了,他很热爱思想夜宴。
2. 提前拉群,在群里丢出几个话题,大家选择最想聊的那一个。话题越具体越好,比如,不要问“如何从小到大做好一个知识品牌?”而应该问“我现在就想在中国推广正念冥想这个理念,如何快速施展影响力?”越清晰的话题,越容易提前准备。
3.激发:
(1)8点吃完晚饭以后开始。不要约饭局——集体吃饭和集体思考不兼容;
(2)主持人控制时间和节奏,可以打断。记录员简要记录所有内容;
(3)第一轮每个人用5分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
(4)休息,足够长的聊天时间方便私下交流意见;
(5)第二轮,自由发言开喷。70分钟左右;
(6)收获最大的人买单。
4.成果:
(1)不要着急当晚出结果,当晚出的结果往往都不靠谱;
(2)第二天把记录发给所有人,约定有新的成果,一定再丢进群里继续讨论;
(3)不要期待每个人都靠谱,每次大概有一半的人靠谱就好。
每次换一半人,大概3~4次以后,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你们的思考质量相当、领域互异,但是彼此都信任对方的智商,互为对方的大脑。这个小群体开始熟悉对方的主题,随时在线沟通,也自动在为对方寻找资源——这种大脑联机的小团体有一两个,在专业领域会有巨大的成就。
适用范围:外向,有时间,有意愿去做事的人
优点不提了
改进意见:无
工具5:联机写作
原理:联机学习,经济学优势合作分工
使用方法:多元、高频、提问、结构、汇聚
适用范围:外向,善于总结,善于提问,人脉广的人
优点更全面的分析,更高频的创新,多人搜集信息,更多的点子,更丰富的资源
改进意见:无
工具6:问题清单(问题树)
原理:提问比答案更有效
使用方法:列出当前所面临的现实,然后列出所面临的问题,去解决问题
适用范围:广,善于提问的人
优点从认知心理学来讲,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记忆能力
改进意见:每个领域都应该有个问题树,不应该忘了对背景知识规律的记忆
备注从问题的相关性和好奇心进行分类;假装写本书
工具7:提问术(如何提问)
原理:提问比答案更有效
使用方法: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
举个例子,看看这两个问题:
“我真的想得到更好的个人成长,我该读什么书?”
“古典老师,我看完了你的《超级个体》的豆瓣书单,研究了当当和京东的排行榜,还综合了知乎的一些帖子,列了一个20本个人成长书籍的阅读方向,附在下面。我现在的情况是……按照我这个情况,请你给我推荐一本最适合我的入门书,以便我快速入门。”
你会回答哪个?后面那个努力、具体、指向清晰,很难拒绝这样的问题少年。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好问题都是组合拳。
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请一定把问题问得再深入些。
“你觉得一个人真正入门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就知道一个人差不多入门了?”
“除了读书,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还有吗?”
“如果我已经读完了这些书,我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认知再跳跃一步呢?”
“像你这样的高手,对于这个领域未来5年的发展有什么洞见?”
“还有谁你可以推荐我见见的吗?”
会不会很烦?但真正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对方很爽,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整合的机会。你也许没法到达别人的高度,但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3.输出答案。
朋友杜佳,是非常优秀的教学产品经理。她有一个大优点,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你和她说的想法、意见或者建议,她都会记录下来,发给你,并且附上“根据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些行动计划,你帮我再看看”。
我非常感激她的行为。
一方面她帮我记录了我的知识灵感——前面说过,知识的源头就在大脑和大脑的交界、知识和问题的碰撞之中;另一方面她告诉了我她的收获,这让我的助人之心得到满足。最后她还机智地提出问题:“这个计划你觉得怎样?”
电影《教父》里,马龙·白兰度扮演的教父说:“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问题少年就是这样一个无法拒绝的姿态和技术。
适用范围:提问
优点节省别人与自己的时间
改进意见:暂无
工具7:五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原理:教育学,认知心理学
使用方法:1.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适用范围:提问
优点节省别人与自己的时间
改进意见:暂无
工具7: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原理: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使用方法: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
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不要恋战,你无法看完这些浮上来的资料,往往点击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但是事情一点儿进展都没有。
正如你不可能走完一座大山的所有角落,聪明的探险者懂得做个标记,下次再来,继续向终点进发。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
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适用范围:知识变现,职业规划,迷茫时思考
优点简单易用
改进意见:暂无
四:其他注意事项无
五:学习本身评价1.专注
2.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间,不超过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