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研究iCaReMeChina揭示中国T2DM管理现状

星弘康康 2025-04-23 20:26:58

编者按: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肾脏和代谢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随着2型糖尿病(T2DM)管理理念的持续变迁,国内外指南也在不断更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强调以心肾保护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策略。最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打破二甲双胍作为所有患者一线治疗的模式,推荐根据患者心肾并发症情况选择一线药物[1]。然而,目前在中国,T2DM管理尤其是临床实践中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现状尚不清晰。

为填补这一数据空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开展了iCaReMe China登记研究,共纳入全国60家医院的9000例T2DM患者,系统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管理现状。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上,iCaReMe China研究共有6项成果被接收并参与学术交流。本刊整理核心精要,以飨读者。

一、立足中国:iCaReMe China登记研究核心发现

研究设计和目的

iCaReMe研究是一项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前瞻性、观察性登记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全球范围内真实世界数据,分析T2DM、慢性肾脏病(CKD)、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管理模式、长期预后等。

iCaReMe China是iCaReMe研究的一员,于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共纳入9000例中国T2DM患者。研究在基线和每6个月的随访期间,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诊断结果、T2DM相关结局、治疗模式、合并症、并发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研究结果

01

患者基线特征:HbA1c达标率仅为36.5%,超过40%的T2DM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肾风险因素[2]

入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8岁,60.8%为男性。糖尿病平均病程为6.0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8.5%,中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为15.0 mg/g。分别有43.9%、42.8%和10.7%的患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或CKD。约14.9%和16.7%的患者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病史。血糖(HbA1c<7%)达标率为36.5%,血糖、血压和血脂综合达标率仅为9.6%(图1)。

图1. iCaReMe China研究患者的基线特征

02

71.5%的T2DM患者接受了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二甲双胍是最常用的降糖药物, SGLT2i等具有心肾获益的药物使用仍不足[3]

在降糖治疗方面,28.5%的患者接受了单药治疗,71.5%的患者接受了联合治疗。二甲双胍是最常见的降糖药物(59.5%),其次依次为SGLT2i(38.9%)、胰岛素(36.8%)、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29.2%)、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4i)(16.8%)、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14.9%)、磺脲类药物(9.4%)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5.2%)(图2)。使用SGLT2i与更好的血糖控制达标(HbA1c<6.5%)相关。

图2. T2DM药物治疗模式

与无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相比,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中,SGLT2i(46.9% vs. 37.3%,P<0.001;42.7% vs. 38.4%,P=0.002)、GLP-1RA(20% vs. 14%,P<0.001;17.4% vs. 14.4%,P=0.003)等药物的使用率更高。

03

合并临床CKM的患者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异常的比例更高[4]

将900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临床心肾代谢综合征(CKM)组,即已确诊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心房颤动或CKD(38.9%),以及尚未发展为临床CKM的CKM风险组(61.1%)。

与CKM风险组相比,临床CKM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HbA1c、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水平较低,但收缩压较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UACR更高(均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显著更高;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高(图3)。

可见,与CKM风险组相比,合并临床CKM的T2DM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异常负担。这些共病和并发症的高患病率强调了早期诊断和综合CKM管理的重要性,以改善长期预后。

图3. CKM组与CKM风险组共病和并发症患病率的比较

04

与晚发性糖尿病相比,早发患者不良结局风险更高[5]

在8793例T2DM患者中,28.0%被诊断为早发性糖尿病(确诊时<40岁)。与晚发性糖尿病相比,早发性糖尿病患者较年轻、T2DM病程较长、体重指数(BMI)较高、HbA1c水平较高。然而,早发和晚发性糖尿病患者之间HbA1c达标率(<7.0%)无显著差异。可见,早发性糖尿病患者往往更肥胖、HbA1c水平更高、血压和血脂达标率更低,这些可能会增加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

05

合并肥胖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和代谢风险更高[6]

将9000例T2DM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轻(BMI<18.5 kg/m2)、正常体重(BMI 18.5~23.9 kg/m2)、超重(BMI 24.0~27.9 kg/m2)和肥胖(BMI≥28 kg/m2)。四个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其中,肥胖组糖尿病病程最短(5.80 ± 6.8年),患者最年轻(49.28 ± 13.0岁)(均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最高(133.9 mmHg和84.3 mmHg,均P<0.001);甘油三酯水平最高(2.99 mmol/L)和HDL-C水平最低(1.07 mmol/L)(均P<0.001);eGFR最高(99.36 ml/min/1.73 m2,P=0.020),但BMI组间UACR差异不显著(P=0.785);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更常见(P<0.001)。

该研究结果表明,肥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风险更高,而体重过轻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比例更高。这些发现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

06

合并症治疗:钙通道阻滞剂和他汀类是最常用的降压和降脂药物[7]

39.8%、38.3%的患者分别接受了降压、降脂药物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68.3%接受了单药治疗,31.7%接受了联合治疗。钙通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降压药物(20.1%),其次是ACEI或ARB(18.8%),随后是β受体阻滞剂(7.0%)和利尿剂(2.2%)。与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他汀类是最常用的降脂治疗药物(94.0%)。与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的LDL-C和HDL-C水平较低,甘油三酯水平较高。

二、放眼全球:iCaReMe全球研究结果揭晓

在此次IDF大会期间,也设置了iCaReMe全球登记研究专题会环节,并展示了部分最新结果。大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iCaReMe研究已从全球33个国家的373个医疗中心纳入了57 760例患者。对12 360例T2DM、3069例心力衰竭、2977例CKD患者基线数据分析的结果:

T2DM队列:患者平均年龄54.6岁,糖尿病病程10.1年,平均HbA1c为8.4%,达标率(HbA1c<7%)为32.7%。降糖药物包括SGLT2i(39.8%)、双胍类(39.2%)、胰岛素(31.2%)、磺脲类(19.1%)、DPP-4i(16.7%)和GLP1-RA(2.3%)。此外,T2DM患者合并心肾危险因素的比例高,即33.5%的患者伴白蛋白尿A2或A3期,36%的患者伴高/极高心血管风险。

心衰队列:60.4%合并T2DM、30.5%合并CKD;接受SGLT2i治疗的患者比例<55%。

CKD队列:75.5%处于UACR A2或A3期,分别有80.2%、72.1%、44.1%和35.2%的CKD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衰。糖尿病肾病(44.6%)和高血压肾病(34.4%)是最常见的病因。37.8%的患者接受了ACEi或ARB治疗,20.6%的患者接受了SGLT2i治疗。

上述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T2DM血糖达标率低,合并心肾高危因素比例高,SGLT2i等指南推荐的具有心肾保护药物使用率普遍不足。同样,在心力衰竭和CKD队列也发现疾病负担重,管理现状不乐观。

三、总结与展望

时隔8年,在此次世界糖尿病大会上,IDF重磅发布了《IDF 2025全球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强调了血糖控制与心肾并发症管理并重的重要性,并指出,与逐步加用降糖治疗相比,初始联合治疗有利于增加血糖控制的持久性,从而实现更高血糖达标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然而,iCaReMe China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中国T2DM患者的管理现状仍存在显著挑战。研究发现,血糖达标率仅为36.5%,综合达标率(血糖、血压、血脂)不足10%,合并CKM的患者比例高达38.9%,且这些患者以及肥胖人群的代谢风险和心肾并发症负担更为严重,而心肾保护药物(如SGLT2i和GLP-1RA)的使用率仍显著不足。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指南不断更新,强调以心肾保护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策略,但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呼吁临床实践中需进一步优化T2DM的治疗策略,推动心肾保护药物的普及应用,并加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未来,iCaReMe系列研究将继续为全球心-肾-代谢疾病的管理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助力改善全球患者预后,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