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肥胖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与多项代谢异常及恶性肿瘤、生殖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对相应人群进行个体化精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降低相关终末事件风险。近期本刊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小燕教授阐述精彩观点,分享宝贵经验。

陈小燕 教授/三级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科主任
南山学院内分泌模块教研室负责人
第三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
广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保健协会糖尿病分会主委
广东省保健协会甲状腺保健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更年期健康分会 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糖尿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药理学会内分泌代谢药理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妇产科学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病工作委员会常委
《国际糖尿病》
近期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全球肥胖增长趋势正在持续快速上升,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需要采取积极行动。请您谈谈目前中国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呈现什么趋势,肥胖是如何引发全身多系统损害的?
陈小燕教授:《2025世界肥胖地图》指出,2025年高达41%中国成年人伴有超重(BMI≥25kg/m2),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BMI≥30 kg/m2)。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5.15亿。并且如果按照我国现行基于体质指数(BMI,kg/m2)的超重/肥胖诊断切点(24 kg/m2和30 kg/m2),相应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防控压力相当巨大。
肥胖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根据目前学术界对肥胖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不仅与我们熟知的心肾代谢疾病(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相关,还与多种恶性肿瘤、生殖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
追根溯源,肥胖本质是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其致病机制包括:1.脂肪内分泌失调:白色脂肪组织分泌过量瘦素、抵抗素,同时脂联素水平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2];2.异位脂质沉积:内脏脂肪释放游离脂肪酸在肝脏、胰腺沉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β细胞功能障碍[3];3.炎症因子风暴:TNF-α、IL-6等促炎因子经血液循环引发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4];4.微生物组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内毒素入血,激活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加重代谢异常[5]。
我们从“一胖生百病”的现象及肥胖形成的病理机制,对全身器官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肥胖可以成为百病之源。
《国际糖尿病》
积极防控肥胖,遏制肥胖流行率,减少肥胖相关疾病发生是肥胖管理的重要目标,您觉得从政府、医院及患者层面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陈小燕教授:近年来,政府在构建“预防-干预-管理”三级肥胖防控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完善了食品营养标签制度,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强制性减盐、减糖行业标准;其二,将肥胖防控纳入“健康中国2030”考核指标,例如要求中小学每日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并禁止校园周边200米内销售高糖饮料。其三,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 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遵循肥胖症相关指南共识,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服务[6]。
在医院层面,通过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肥胖多学科门诊(MDT),整合内科、外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等资源。如有些地区三甲医院开展了“3+1”管理模式: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加1年随访,患者体脂率得到显著下降。同时需加强基层医生培训,规范肥胖疾病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防控力量。
在患者层面,首先需加强患者教育,目前有相当比例肥胖患者认为他们的体重是健康的,而对肥胖的干预不够积极。其次需建立科学可持续的生活模式,建议从以下方面系统推进:
1制定切实可行的体重管理目标如"3个月内减重5%"。使用体脂秤建立数据档案,每周固定时间记录体围变化。
2饮食重构如实施分餐盒定量法:使用500ml标准餐盒,按211比例(2格蔬菜、1格蛋白质、1格主食)配餐。建立饮食日记,通过拍照或APP记录,分析饮食模式与体重的关联性。
3运动处方,采用阶梯式运动方案:初期每天30分钟低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适应后加入抗阻训练(每周3次,每次8-12组)。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每日消耗,确保运动热量>500kcal/天。
4行为干预和心理调适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乐观的态度配合体重管理治疗,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终身管理的过程,通过医患配合将体重维持在健康的范围内。
《国际糖尿病》
在肥胖干预中营养、运动、心理指导是贯穿全程的基础,同时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您谈谈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
陈小燕教授:近年来,药物治疗在体重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型药物通过靶向食欲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吸收等机制,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近年来突破力度最大,最受关注的减重药物种类,其主要通过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并调节下丘脑食欲中枢等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4种主要基于GLP-1通路的药物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成年原发性肥胖症的减重治疗。
其中司美格鲁肽2.4mg注射周制剂在体重管理中的效果突出,全球Ⅲ期STEP系列研究显示,超重/肥胖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后,其减重幅度可达15%~17%,平均体重减轻可达17.6 kg,且显著、持续地减轻体重达104周(2年)[7]。在以中国人群为主的STEP7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44周减重幅度达12.1%,单纯肥胖人群平均减重幅度达13.5%[8]。从大量人群积累数据看,司美格鲁肽2.4mg的安全性特征与GLP-1RA类药物一致[9]。
综上,对于适合的肥胖人群而言,规范的、递进的、长程的药物应用及定期规律随访,动态地调整治疗目标是保持理想体重,减少肥胖相关疾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结语
一胖生百病,肥胖症引起的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不容忽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适当的药物干预使每位患者保持理想体重,是实现国家制定的“体重管理年”目标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Lancet,2020,396(10258): 1223-1249.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cat=23
2.Kahn SE, et al. Nature. 2006;444(7121):840-846.
3.Fabbrini E,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3(15):1389-1397.
4.Hotamisligil GS. Nature. 2006;444(7121):860-867.
5.Cani PD, et al. Diabetes. 2007;56(7):1761-1772.
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9543.htm
7.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8.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Mar;12(3):184-195.
9.Wharton S,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Jan;24(1):9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