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诗究竟是什么?文化界还未有统一的诗的定义?

许子的房产论 2025-04-09 02:38:18

大概人文启蒙开始,诗就产生了。不过,“诗”这个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尚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但迄今为止,文化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诗的定义。什么是诗?这是一个既有标准,又无标准的问题;这既是一个老的问题,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难道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还能真的能成为问题?本人试图剖解一二,供有兴趣者参考。

诗是什么?

不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都好像都知道诗是什么,并不会有什么含糊感,在我們心中诗的概念基本是定指的。

但如果我们仔細琢磨“诗是什么”,我们反而不能准确且完整的把握“什么是诗”了。

为此,我查了好些有关诗的定义,发现都是片面性的定义。如:

《尚书·舜曲》说:“诗言志,歌咏言。”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好诗。”

高尔基《论文学》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下面选‬取古今几种最典型的“诗的定义”来剖析一下。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个定义阐明了诗的本质,但若按这个定义,言志的“文”,也应该归属于“诗”了。

《辞海》说∶“诗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按此定义,那很多现代白话诗,尤其是用白话翻译过来的外国诗,语言既不凝炼、有的还根本没有韵律,那这些就肯定不是诗了。但为何大多数人还目之为诗呢?

诗究竟是什么?

诗,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便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灵。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再到如今的现代诗歌,诗的形式与内容经历了多次演变。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回答“诗究竟是什么?”及其关联问题“现代诗是否算诗?”,必须牢牢锚定诗的本源与本质,本文将基于此给诗下个定义。

“诗究竟是什么?”我在研习美学的过程中有所悟,并由此给诗下了一个独创性定义。许子枋认为:“诗是用谐和音声、简练文字、多元意象编制的情感浓郁的一个情绪空间。”

许子枋这个原创定义尝试从五个维度来全面界定诗是什么:

维度一:“音”。强调是音声谐和即可,不一定有韵、节奏也不一定固定。这样就可将古典诗词、现代白话诗乃至散文诗都纳入进来了。

维度二:“形”。强调是简练文字,这是诗给人的最本原印象。即使是泰戈尔的诗,文字也是简练的。冗长的史诗分段看,也是简练的。

维度三:“意”。诗最独特的,应该是用意象就能传达情绪、感悟乃至哲理。

维度四:“情”。诗言志也,其实是此意。为何我们都会有直觉到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词,如果情不动人就不觉得是诗。

维度五:“空间”。这个是我的独特感悟,诗区别于其他文体,最重要的是它的情绪空间,它既确指,又不确指,属于一个可以让读者延展的空间。如果法律文书也具备这个特性,那就麻烦了。

许子枋对诗的这个定义尝试从音、形、意、情、空间五个维度来定义,可以使诗的定义不再偏颇。

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亦同此理。

因此,诗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形式,它通过独特的句式、音韵、意象以及情感表达来传递思想和美感。从广义上讲,诗是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个人情感和社会文化的结晶。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以有限的文字承载无限的意义。

诗的评判标准

我们都能直观感到诗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节奏、韵律、意象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超越日常语言的独特美感。同时,诗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能够深刻地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之所以会有“以文为诗”的历史之讥,以及“现代诗算不算诗”的时代之问,牵涉到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趣味的时代变化。

请阅读下篇《诗的最新评判标准:现代诗算不算诗?》

千年时光里,艺术形式不断更迭,但人类对美的渴求始终如一。诗歌的演变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当平仄格律的古典诗学遭遇现代性的解构,诗歌正在经历一场浴火重生的涅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