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率领8个团挺进东北。军区改为冀东军区,因部队和干部被抽调,造成冀东很多部队没有军政主官。军区领导只有詹才芳、李中权、李楚离。

李中权觉得干部不够用,需要找上级调一批干部过来。找到新成立的冀热辽军区中央分局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兼政委程子华。
对于下面部队缺干部,也是程子华急需解决的问题,冀热辽军区干部不多,即便是抽调也是有限的。在此时,陈伯钧率领延安干部以及385旅教导大队大约五六百人路过承德,希望这批干部留下,加强冀热辽军区领导力量。

陈伯钧的任务是挺进东北,可到承德后改变目的地,而且任命陈伯钧担任冀东军区司令,詹才芳担任政委,并将几百干部带到冀东,加强各级领导,冀东缺干部问题就解决了。
可新问题也出现了!
各根据地抽调部队和干部去东北,本来兵力也不多,而且还把一些干部中途给留下,这样也会导致东北干部紧缺问题。
因改变行程,陈伯钧是要向东北局以及东北军区上报的,毕竟接到中央命令是去东北,不是留在冀东。当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得知后,向中央报告,并对冀热辽军区提出意见:干部是去东北的,怎么到冀东就跟截停使用了呢?
东北没有我军根据地,一切都从新开始,遇到的困难是不可预见的,需要的干部也是紧缺的。几百人的干部已经分到各级使用了,如果再将其召集起来,也不容易。东北局没有再要回分配的干部,就把陈伯钧等几位高职务的干部调走。
陈伯钧还没有实际上任,就去了东北,而詹才芳也改为军区司令。

后来,冀察热辽军区所属部队,规划东北部队序列,詹才芳领导的冀东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9纵。参加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留下的干部最终还是到东北工作。
实际上,新冀热辽军区自成立后,就一直希望留下一些过路部队加强军事力量。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组建的独立旅挺进热河后,被肖克留下编入野战军。旅长王兆相把情况汇报给杨国夫后,杨国夫找东北局干预,才将部队调去东北。
丁盛率领原晋察冀军区机动部队,从延安途经时,也曾经被要求留下,可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去东北。聂老总表示,既然留不了,希望把这支部队带好,不要拆分,失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