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根,Thüringen,德国中部的一个联邦州,因为植被良好,被誉为德国的“绿色心脏”。
在绿色心脏的埃森纳赫(Eisenach),诞生了“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
对于学习钢琴的人来说,无论是刚起步的琴娃,还是习琴多年的老手,巴赫作品都是重中之重的必修课。
巴赫,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出生于1685年3月21日。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跳动,节奏活泼,用到大量装饰音。
古典主义音乐严谨优雅,浪漫主义音乐当然是浪漫了,而20世纪音乐趋向多元化。
事实上,巴赫的“江湖地位”,早已超出了持续一百五十多年的巴洛克音乐时期的时间局限,就像肖邦不仅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言人一样。
亨德尔,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德彪西…… 历史从未有过停留。仰望天空,群星璀璨,大师云集,照亮世界浑浊和愚钝。
巴赫是个音乐上的全才,创作的音乐体裁涵盖了声乐和器乐。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涉及领域宽广,包括了独奏曲协奏曲合奏曲等在内的各类体裁。
背负音乐之父的盛名,巴赫在世期间却并不受到重视,那些被后人尊称为“伟大”的作品在巴赫身处的时代里并未被人留意。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缘于浪漫乐派代表性人物门德尔松等人的借鉴和推崇,巴赫的名字才真正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开始了解巴赫音乐的伟大。
更有莫扎特在音乐沙龙中与巴赫作品的偶遇,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寻找巴赫遗失的大作。
轰轰烈烈的“复兴巴赫”的运动展开了……
于是想起了画家梵高,想起了莫奈,想起了诗人狄金森,作家卡夫卡。生前卑微,死后伟大。
对于巴赫的生平,早在学琴之初就已熟记在心,如今身临故居,再次聆听大师教诲,好像巴赫就站在了展示厅的讲台上,我小心翼翼翻开入门课本第一页,满怀敬畏,还有惶恐和不安。
此时此刻,我仿佛变成了三百多年前的巴赫。那个冬天,年轻的我眉头紧锁,在逼仄的屋子里来回踱步,思索着古钢琴的狭窄音域,如何以拮据生活的重锤,击出旋律的最强音。苦闷,虔诚,高亢,空阔,流动,跳跃,婉转,都是时空里的生命情绪。
不知道在那个寒冬,小木屋的壁炉里有没有哔哔啵啵燃烧着花楸干木,但是想必屋外一定有着中欧小镇特有的寒冷和潮湿吧。
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德国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逝世被看作是巴洛克音乐时代的终结。
几十公里外,魏玛,大雪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