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看一下滕王阁身上的标签(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西江第一楼),就会觉得我这样的伪文人更应该到此一游,打卡之余,还能登楼望江,凭吊古人,顺带温习一下诗文功课,也是一件快活事。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旧址在今南昌赣江之滨。如今所见的高楼,早已不是当年的滕王阁了,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
现有滕王阁主体建筑高近六十米,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下部为十多米的高台座,台座以上主阁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七层。
滕王和滕王阁原本并不出名,真正让滕王阁名声大振的,是公元675年王勃那篇气势恢宏文采飞扬的《滕王阁序》。
没有印象的同学们,赶紧找出箱底的高中语文课本来读一读,熟念背诵,期末必考。
王勃,文学家,诗人,“神童”,“初唐四杰”之一,十六岁进士及第。
名寺名塔,多与宗教信仰发生着关联,而东方的园林楼阁,却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纵观历史,诸多名楼名园,之所以“名”,除了砖瓦梁柱空间色彩本身的精巧,文学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建筑成全了文学,还是文学成全了建筑,只是很容易在赏文品诗的时候,往往忘掉了建筑本身的美。
不如说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吧。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事件都在亭台阁榭琼楼玉宇中完成,比如李白的凤凰台,王之涣的鹳雀楼,曹雪芹的大观园,当然,一定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崔颢的黄鹤楼。
在踏上滕王阁的第一秒,自然就想起了岳阳楼,想起了黄鹤楼。赣江之滨,洞庭湖畔,长江岸,千里之外遥遥呼应着旧时善感文人的共情。
三篇巨作,说是楼记,字里行间竟都是吊古怀今人生感叹的情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伫立滕王阁顶层的游廊,尽管岁月长河又淌过了一千三百多年,也尽管脚下早已不是当年诗人的同一处坐标,但此时此景,遥望赣江水缓缓东流去,心中依然还是会徒增在秋天江水和辽阔苍穹浑然一片的天相面前顿感人的渺小无助的千古愁绪。
先秦高台楼榭的辉煌,汉唐宫阙殿宇的壮阔,如今只能在文献里找到残存的碎片,或是在某处荒野郊外,顺着遗迹指示牌,想象着千年前流荡漂游的微弱气息。
作完滕王阁序次年,王勃去世,终年26岁。去世原因据说是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简列一下滕王阁前世今生几个节点,作为游记备忘录。
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建滕王阁。
唐大中二年(84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宋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
元初,滕王阁几经战乱破败不堪。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修滕王阁。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滕王阁。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
清顺治五年(1648年),滕王阁毁于兵火。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西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安世鼎重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滕王阁毁于大火,安世鼎重建。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毁于大火,中丞宋荦重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巡抚郎廷极重建。
清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大火。
清乾隆元年(1736年),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滕王阁。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毁于大火,后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清咸丰三年(1853年),滕王阁毁于兵火,后重建。
清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毁于大火。
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滕王阁。
1985年,滕王阁重建工程正式开工。
1989年10月8日,重建的滕王阁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
建,毁,重建,毁,重建,毁,重建……
“滕王阁”三个字,似乎早就超越了阁楼建筑本身所能承担的空间使命的极限,已然转化为无数轮改朝换代的流变中执着相传的文化符号了。
2024只剩下最后半个月,一个节气的时段,生命奔突一如既往,天寒地冻,冬至大如年。
本命年即将过去,小小难过,些许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