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圆寂火化产生“舍利”,这位南宋僧人被民间神化,他就是济公!

中华神秘文化 2020-05-24 18:36:40

济公,是我国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他的经典形象:破衣破帽,拖拉着破鞋,手摇一把破扇子,貌似疯癫,嗜酒好肉;却是一位行善积德、法力高强的得道高僧,常常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被人们称为“济公活佛”。

我们都知道,济公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南宋时期杭州地区的一名僧人,法号道济。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济公是怎样一个人呢?

目前所见有关济公最早的文献记载,为南宋释居简禅师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

铭文中称济公为“叟”,“叟”在古代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而禅宗对高僧一般尊称为“禅师”或“大师”,可见济公在当时的佛教僧团中并不被认为是一位高僧。

根据铭文,济公出身官宦世家,他的远祖为北宋著名的佛教护法李遵勖,李遵勖因为娶了宋真宗赵恒的妹妹万寿公主而被授予“驸马都尉”,封邑在浙东天台;同时他出家的师父又是当时灵隐寺的高僧佛海禅师。可见其出身不低。

铭文中说,济公的性格狂傲没有亲和力,耿直而清高,“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士的风度。他“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在各大名山都留有隽永的题诗。可见济公是很有才华的。

一年四季,济公都是体无完衣,别人布施的衣物,他就拿去换酒喝;居无定所,食无定餐。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治疗;而豪门大户如果来强邀,他坚决不去。可见济公精于医道,慈悲为怀,又嫉恶如仇。

通过这篇铭文我们知道,济公的真实身份是杭州的一名僧人,他在僧团中的地位并不高,却有着不同于众僧、任性高洁的个性。也许是由于他异于他人的行为,而被叫做“济颠”。

济公被神化,是从他在净慈寺圆寂火化后,出现了晶莹的舍利开始的。

根据铭文,在济公圆寂后,就出现了对其舍利的崇拜,但崇拜者并不是济公所处的僧团,而是杭州地区的百姓,他们收集了济公火化后遗存的舍利,安放在杭州西湖虎跑的“双岩”下。

随后,被民间崇拜的济公,很快与南宋杭州地区浓厚的罗汉信仰相联系,被传说为罗汉下凡。

如南宋《如净和尚语录》中就有一首赞济颠的诗:“天台山里五百牛,跳出癫狂者一头。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暗指济公是五百罗汉之一。

此后,民间对济公故事及其形象的加工和塑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南宋以来至明代中后期形成的“杭州地区的济公”,这是在道济禅师形象的基础上,塑造出了一位离经叛道、行为古怪,又神通广大、济世度人的异僧形象。

比如在话本《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中,济公不仅喝酒吃肉,还与妓女有染,一副酒肉花和尚的模样;同时他也神通广大,常常扶危济困,救度世人。

话本中的济公还喜欢舞文弄墨,以李白自比,不过很多诗写得都非常俚俗,与真正道济禅师的诗作相去甚远。这大概便是济公形象被民间文化改造的结果。

到了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济公故事的中心从杭州转移到了北京,其代表作就是清光绪年间,由潞河(今北京市通州区)人郭小亭集大成于前人小说,而编撰成的《评演济公传》。

这部杂糅了侠义、公案、神怪的小说,成为我们今天济公形象的主要来源。

与之前相比,济公的神通更加广大,捉妖伏魔,法力无边;侠义形象更加突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保护弱者、协助官府;同时市井俗气也更加浓厚,有着一种市井无赖的油滑与幽默。

这同样是民间文化塑造的结果。《评演济公传》产生于北京天桥,代表了下层民众的趣味和愿望。济公的市井神侠形象从此深入民心。

作为中国民间塑造的神祗,济公的影响非常深广。清末的义和拳就曾把济公作为他们的一位主神,称济公可以降神护体,令拳民刀枪不入。

直到今天,在全世界华人社会,济公仍是最重要的民间神祗之一!

-完-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