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孔子推崇“君子”,鄙薄“小人”;而除了君子和小人,孔子还提出了“狂”、“狷”、“乡愿”等人格类型,来评估世人。
孔子曾有一句交友格言,是这么曰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什么意思呢?
孔老夫子对自己的交友对象是有严格要求的,他将中行之士(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作为自己理想的交友对象,也就是君子;但这种人在现实中太少了。
如果求之不得,则狂放者、狷介者也可以接受。前者虽言过其行,但卓然进取;后者虽落落寡合,但洁身自爱,仍不失为有道之士,所以也是孔子认为可以相交的朋友。
孔子当然不愿与小人为伍;而他尤其讨厌“乡愿”之人——子曾经曰过:“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
意思是:我本来是挺喜欢交朋友的,但有一种人,经过我家门,没有到我家里坐一坐,我也不感到遗憾。这是什么人呢?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乡愿啊!
可见孔子对这种人是嗤之以鼻,非常不屑的,宁为狂狷,也不能“乡愿”。
在《论语·阳货》中,子甚至曰过:“乡愿,德之贼也。”
那么,“乡愿”究竟是一种什么人呢?
孟子曾解释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也就是没什么原则,遮遮掩掩地来讨好世人的人。
这种人貌似忠厚,老实巴交,“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你批评他吧,举不出具体事例来;指责他吧,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
但见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却“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可见,乡愿还与小人不同,因为其具有迷惑性。他不讲原则,左右逢源;看似忠信廉洁,无可挑剔,其实最会同流合污,寡廉鲜耻,乱德害道。
乡愿的似是而非,非常能迷惑人,所以也最为儒家所厌恶。
首先,就像孟子说的,乡愿之人虽然内心向往利益,对外却表现得廉洁、忠信,并以此博得大家的喜欢;实际上这种人早就与尧舜之道渐行渐远了。
仔细分辨,其与君子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乡愿为了获得名利,可以放弃应坚守的价值原则;而君子则愿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乡愿实际上是“伪君子”、“盗版君子”,与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大相径庭。
其次,乡愿这种人的存在,似是而非,虚伪乖巧,圆滑媚世。
披着“中庸”之道的外衣,却与“中庸”之道的内核背道而驰,导致世人把乡愿之人的处事方式误解成“中庸”。
披着“君子”的外衣,却随时可以为了追逐利益而放弃原则,极尽伪巧,欺世盗名,导致世人不知“真君子”,以为尽是些“伪君子”。
儒家的“中庸”正道和“君子”正行,就是被这种人糟蹋了!
总之,乡愿是表面和气、似忠信、似廉洁,实际以利益为人生导向的人群;而君子则是表里如一、讲仁义、重原则,以道义、修养为人生目标的人群。
关键点在于,君子所看重的“道义”,只是乡愿之人锦上添花的点缀,并非其为之奋斗的目标。
你的身边有“乡愿”之人吗?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