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中西文化大论战!

中华神秘文化 2020-05-20 10:19:42

1961年11月6日,台北。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一个科学教育会议上,年届古稀的胡适受邀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这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的胡适,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

演讲一经发表,就在台湾思想界造成了极其强烈的轰动效应。一场有关中西文化的大论战由此而起。这也是胡适生前围绕着他展开的最后一次文化论战。

这篇演讲胡适都讲了什么呢?怎么会掀起如此的轩然大波?限于篇幅,我们把演讲内容抄录一部分:

“我们应当丢掉一个深深的生了根的偏见,那就是以为西方的物质的、唯物的文明虽然无疑的占了先,我们东方人还可以凭我们的优越的精神文明自傲。我们也许必须丢掉这种没有理由的自傲,必须学习承认东方文明中所含的精神成分实在很少。”

“我认为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容忍像妇女缠足那样惨无人道的习惯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没有一声抗议,还有什么精神文明可说?一个文明容忍“种姓制度”到好几千年之久,还有多大精神成分可说?一个文明把人生看作苦痛而不值得过的,把贫穷和行乞看作美德,把疾病看作天祸,又有些什么精神价值可说?

试想像一个老叫花婆子死在极度贫困里,但临死还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临死还相信她的灵魂可以到阿弥陀佛所主宰的极乐世界去,——试想像这个老叫花婆子有多大精神价值可说。”

“现在,正是我们东方人应当开始承认那些老文明中很少精神价值或完全没有精神价值的时候了;那些老文明本来只属于人类衰老的时代,——年老身衰了,心智也颓唐了,就觉得没法子对付大自然的力量了。的确,充分认识那些老文明中并没有多大精神成分,甚或已没有一点生活气力,似乎正是对科学和技术的近代文明要有充分了解所必需的一种知识上的准备;因为这个近代文明正是歌颂人生的文明,正是要利用人类智慧改善种种生活条件的文明。”

……

胡适在这里不仅否定了古老的中国文明,也否定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在他看来,这些东方的老文明已经落后了、过时了,科学技术在其中是不会生根的;尽管他没有说出“全盘西化”这个词,但在很大程度上,他显然是否定传统、主张西化的。

在随后爆发的论战中,支持胡适的人认为,他的这篇演讲切中时弊,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自五四以来,便高喊赛先生、德先生,何以迄今仍不能富国强兵?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太无条件地接受传统文化,太自愿地为传统所牵绊住。我们谈革命,谈了近半个世纪,尚了解不到,革命便是革去没有用的东西,这才是可叹息扼腕的事。”

当然,反对胡适者也大有人在。

例如,著名学者、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就撰文抨击胡适:“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不懂文学,不懂史学,不懂哲学,不懂中国的,更不懂西方的,不懂过去的,更不懂现代的;而是因为他过了70之年,感到对人类任何学问都沾不到边,于是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摔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

也有的人虽然不同意胡适的观点,但认为他的用心还是好的。

比如,台湾学者刘述先在稍后回顾这场论争时就指出,胡适在讲话里仅仅用“缠足”和“种姓制度”两个例子就全盘否定了古老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精神价值,似有过于草率之嫌。刘述先反问说:“我们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列举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度,中世纪的贞操带,乃至美国现代的黑奴问题来证明西方文明的缺乏精神成分吗?同样,用老叫化婆的例子来比喻东方文化中的高度成就,像儒家、道家、奥义书的哲学,也是极端地不伦不类的,如果说东方有这种迷信的老叫化婆子,难道今天西方就能够完全拒绝了洋迷信吗?”

正当这场论争愈演愈烈之际,1962年2月14日,胡适在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一个酒会时,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

胡适去世后,这场西化之争仍未收场,不过这时的主角换成了胡秋原和追随胡适的李敖。后来双方由于相互攻讦,还引起了一场笔墨宫司,就不细说了。

-完-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