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和田玉的开采与使用状况——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3-29 22:33:02

中华民国,自1912-1949年止,共计37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清朝统治结束后,随着祭祀、宫廷活动的没落,玉制品生产量逐渐减少,官府对玉料的需求大减,但民间用玉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玉料的需求大增。

民国 白玉雕太狮少狮

01、民国时期的主要开采玉矿

民国时期主要开采的玉矿有大同玉矿、马尔洋皮勒玉矿、密尔岱玉矿、和田玉矿、且末玉矿和若羌玉矿。

01-1、大同玉矿

20世纪初,大同玉矿在停采多年后复采。一位姓马的回族人,曾经在现在的大同乡二村组织了七八十人开采和田玉。当时他们采用的是矿洞开采的方式,主要出产青白玉,油性比较好。因开采方法比较古老,只有錾子、铁锤等简单工具,一个星期只能采出几公斤玉石。前后开采了7年,由于开采成本过大,产量逐渐减少,于1924年停采。

大同玉矿

01-2、皮勒玉矿

位于马尔洋乡皮勒村,这里是历史上古玉产地之一,据说历史上曾经出产过白玉。20世纪90年代曾经开采过,因交通不便所以玉料出产较少。

皮勒玉矿的黑青玉矿

01-3、密尔岱玉矿

民国时期,密尔岱玉矿仍然是新疆山料的主要出产地,密尔岱玉产量大、块度大、品种多、品质好,青白玉较多。许多体量较大的玉器作品都取材自密尔岱。

密尔岱玉矿

01-4、和田玉矿

和田地区一直是新疆玉料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和田的产玉地点仍然是大小胡麻地。这时已有了羊脂玉的认知,“玉上品者,曰如羊脂”,同时也有了皮色概念,“其有皮者为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皆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值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

和田玉矿

民国时期的和田玉料市场,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民国时期政府要员谢彬考察调研新疆,在其《新疆游记》中写道:“入民国,商贩不来,采者绝迹,市场遂无玉矣。”特别是1933年以后,由于南疆叛乱,导致内地进疆人数剧减,玉料开采基本停顿。

01-5、于田玉矿

民国时期,于田是重要的产玉地点。于田县出玉的矿区是阿拉玛斯玉矿,玉矿位于新疆于田县南部的昆仑山上。矿床处于克里雅河支流阿拉玛斯溪谷的源头,海拔高4000-4500米,地势险峻,气候寒冷。山脚有一村称流水村,阿拉玛斯玉料在此转运,亦称流水玉。从流水村到阿拉玛斯玉石矿是一条崎岖的山路,牲畜驮运也要走两天,交通十分不便。

阿拉玛斯玉矿开采的起始年代在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应是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开采,清代又重新进行了开采,乾隆、道光年间都有开采记载,道光以后停采,玉矿位置渐渐消失,采玉人已经不知道玉矿的具体位置了。新玉矿的发现是当地维吾尔族牧民陆续来到这里采集地表上的玉石,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兜售,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采玉人循着这条线索,最后找到了玉矿,由此,阿拉玛斯玉矿又被重新发现,玉料重新进入市场。

阿拉玛斯玉矿

当时各地采玉人听闻这个消息纷纷赶来进行开采,但多是个人的小规模开采。天津商人戚文藻听闻后便组织人员在此进行规模较大的开采,后来戚文藻的后辈戚春甫、戚光涛兄弟也在阿拉玛斯继续开矿。他们矿区的采坑深约40米,出产白玉、青白玉,其中白玉占三分至一,矿口被称为“戚家坑”,玉料品质上佳,备受赞誉,深得当时各著名玉器厂家的青睐。

民国玉人玉佩

1925年,戚文藻将此矿转让给天津人杨明轩,1926年杨明轩开始在“戚家坑”矿继续采玉,人们将“戚家坑”改称为“杨家坑”。此处开采的玉石主要卖给天津杨柳青玉石商人孙汇川,由他转卖到北京、天津等地。“杨家坑”玉石的出现,又一次引起了轰动,玉料质地好,加工后与子料无异,非常畅销。

民国玉佩

1933年南疆发生暴乱,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于田采玉业陷入冷寂,采玉者远遁他方,阿拉玛斯玉矿遂废。20世纪40年代,阿拉玛斯玉矿又恢复开采,一位国民党官太太曾率人在此地开过玉矿,但具体情况不详。后由几户汉人经营玉矿,进行过小规模的开采。

01-6、且末塔特勒克苏玉矿

位于且末县的特勒克苏玉矿。海拨3500-4500米。是新疆古老的玉矿之一,在当地又被称为皇家玉矿,清代时期开采过。20世纪80年代起,该玉矿重新开发,出产了大量优质玉料,矿区的开采仍然以洞采为主。其料质地细腻,颜色以白玉,青白玉及青玉为主。

塔特勒克苏玉矿

01-7、若羌玉矿

若羌玉矿清代时期一直出产黄玉,民国时期对该玉矿的开采并无记载。我们前往调查后得知,在现在富国岭玉矿附近发现有民国开矿的遗址,有采玉人的生活区,说明民国期间若羌玉矿的开采一直没有间断。

若羌玉矿

02、民国时期的玉器种类与贸易

民国前期,玉料贸易兴旺,无论是籽料还是山料贸易都比较正常,玉料价格也较高,有些玉料被用来制作仿古玉,玉料甚至有些供不应求。此时玉器制作也是多元化,1932年,南京政府广泛征集新疆玉料制造国玺,时任新疆主席的金树仁令和田县长陈继善选送过印材。1933年后,新疆当局曾主张改良玉产品花色品种,多从生活实用品入手,和阗、莎车曾做过茶杯、盘碗、高脚酒杯、烟嘴、笔架、墨水壶、吸墨器、衣扣、笔筒、镇纸、玉尺、台球等。然而,他们忽略了玉石只有制成工艺美术品才能体现玉的价值这一常识,多制作生活实用器,结果费工多、成本高、产品粗、无创意,既糟蹋了玉料,又没有经济效益。当时的工艺效率极低,因此成本很高,市场需求很少,销路较差。

民国春水玉佩

随着1933年南疆叛乱的爆发,内地和新疆贸易往来的减少,玉料的开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开采量急剧减少,贸易基本停顿,只有极少部分的玉料仍然在进行贸易。

03、民国时期玉雕工艺

民国玉雕工艺是从清代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风格上几乎是相同的,有些手工匠人在做一件玉器时,突然从清晚就到了民国,只是由以前在朝廷带动下的民间玉器,一下子转入了民间,并且有着繁荣的市场,当时在北京前门外廊房头条一带,出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玉器作坊,如文珍斋、宝珍斋、魁盛斋、济兴成、华珍号、天和斋等。

民国玉佩

民国初期,北京西单、玉府井、琉璃厂、东四开设了专门销售玉器的商铺,崇文门外还建有专营玉器的青山居货场。大小玉器店铺达200多家,有近200多人从事雕刻专业工作。并且加上北京和上海等所创办的玉器行会及会馆,从业人员有近万人。

民国玉雕开料

这时期主要生产佛像、仕女、炉瓶等摆件雕刻作品。文房作品因需求依然有着一定数量的制作,尤其是印章留传于世的很多,名家的印章大量增加,材质以田黄与和田玉为佳。玉首饰、佩饰也是异军突起,成为百姓争相购买的商品,所做玉器与百姓的生活更加贴近,更加的世俗化。各玉器作坊之间业务各有分工,前门的作坊多做精品活计,崇文门的作坊以制作粗品和小件玉饰为主。不论京工还是苏扬工,玉雕技艺各自沿袭了当地的传统特色。

民国玉雕工厂

如当时在上海的玉雕业中,加工制作的玉器主要的购买者是进入中国的洋人。由于洋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圆明园抢走了大批的珍宝,掀起了洋人对中国艺术品追求的热潮。而扬州艺人生产的摆设玉器受到了洋人的青睐,我们称之为“洋装派”。其实玉器在明清之间,就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被当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重视的加以研究和珍藏。有些国家和个人为了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和好奇心,先后在北京开设洋行,如日本的山中洋行、德国的普林洋行、美国的隆聚作行、意大利的公私洋行以及犹太人的先宇洋行,收购和经营玉器。此时日本、英国、美国的学者也纷纷开展对中国玉器的研究。

05、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的开采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0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