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打响,由于刘峙的错误指挥,黄百韬兵团在开战不久就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地区。为了给黄百韬解围,杜聿明派出了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但这两个兵团都在徐东被宋时轮挡住,根本冲不过去。蒋介石无奈之下,又把第12兵团投入了战场。
该兵团成立之初,胡琏出任司令官的呼声最高,但由于白崇禧的强烈反对,胡琏最终落选,只担任了一个副司令,兵团司令官的职务落在了黄维的头上。胡琏一气之下,借口牙疼,跑到上海去了,12兵团便由黄维率领,赶往淮海战场。黄维打仗远不如胡琏机敏,刚赶到淮海战场就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
当时中野参战的总兵力为12万人,和黄维率领的第12兵团相当,但武器装备却远不如对手。中野之所以能取得双堆集战役的最后胜利,除了要感谢廖运周之外,还要感谢华野这支实力垫底的纵队。黄维被中野包围后,第一时间就准备突围,他计划从兵团下辖的四个军当中,每个军拿出一个主力师,然后这四个师以齐头并进的方式选择中野包围圈的薄弱方向突围。
当时中野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拢,有的纵队连阻击阵地都没有构筑好。如果黄维在此时以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奋勇突围的话,还真有可能被他给冲出去。一旦黄维兵团冲破了中野的包围圈,将会给整个战役增加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时在吴绍周手下当师长的廖运周站了出来,他找到黄维,主动要求打头阵,并建议将齐头并进的方式改为叠次攻击。
黄维久在国军中任职,见惯了各级将领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了保存实力,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被解放军包围的情况下打头阵。何况廖运周并不属于陈诚的土木系,他能在兵团处境艰难的时候主动要求打头阵,黄维十分感动,握着廖运周的手不断称赞他的忠勇,并表示榴弹炮和装甲车随便他挑,自己将全力配合他突围。
黄维不知道的是,廖运周是潜伏在国军中的地下党。就在他把突围的希望都寄托在廖运周身上的时候,廖运周却率领师部和两个团阵前起义,此举彻底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虽然廖运周这次起义带走的兵力不算多,但却对黄维兵团的士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之后黄维看谁都像廖运周,再也不敢突围了。
中野趁机合拢了包围圈,并开展了土工作业,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和交通沟,将黄维兵团紧紧包围在了双堆集狭小的区域内。为了给12兵团解围,蒋介石双管齐下,一面命令胡琏坐小飞机从南京空降双堆集代替黄维指挥,一面命令刘汝明兵团和孙元良兵团从徐州出动,向双堆集攻击前进。
此时中野正全力围攻黄维兵团,兵力已经用到了极致。这样一来,阻击刘汝明和孙元良的任务就只能由华野来完成了。但华野的情况也不是很好,虽然在碾庄全歼了黄百韬兵团,但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参战部队急需要休整,而且还要监视徐州的杜聿明,因此兵力也不充裕。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将阻击刘汝明和孙元良的任务交给了韦国清的苏北兵团,并将两广纵队划归他指挥。在华野各纵当中,两广纵队的实力垫底,全纵只有三个团4000余人的兵力。1948年11月26日,孙元良兵团进至卢村砦一带,在这里防守的正是两广纵队。孙元良兵团虽然是由杂牌部队组建的,但总兵力却有5万多人,是两广纵队的十多倍。
当时两广纵队的防御部署是一团坚守瓦房阵地,二团坚守大方山,三团坚守卢村砦。战斗打响后,孙元良依仗兵力优势不断发起集团冲锋,两广纵队在司令员曾生的率领下展开了顽强阻击。战至28日上午,一团和二团的阵地先后被敌人突破,后面就是三团坚守的卢村砦了。
如果这道防线再失守的话,孙元良兵团将会直接出现在围攻黄维的中野身后,届时中野将面临着被敌人内外夹攻的险境。曾生深知这场阻击战的重要性,因此给各团下了死命令: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把阵地给拿回来。为了夺回丢失的阵地,一团和二团全都拼了命,曾生把自己的警卫排和机关后勤人员都派了上去,支援一团和二团作战。
最终经过激烈搏杀,一团和二团把敌人给反击了下去,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兵力损失过半,十多名营、连干部伤亡。29日上午,苏北兵团主力赶到,两广纵队这才撤下来休整。在兵力严重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曾山率领两广纵队和孙元良兵团血战了整整三天,为中野消灭黄维兵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山在纺织工业部、交通部、商业部和内务部都担任过部长,他的儿子成就更大,官至正国级。
小编,刘汝明兵团那时候从徐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