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成绩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分段的考生永远是瞩目的焦点。
迈巴赫少爷考了七百分的热搜,火爆程度居高不下。
各地学霸们现场查分、见证喜悦的短视频,遍布全网。
还有清华北大现场“抢人”的消息,也被网友们津津乐道。
“状元”、“名校”、“牛娃”……这些标签总是轻而易举就吸引了人们所有的关注。
就在网上被高分考生刷屏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新闻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
一位山西妈妈在高考放榜的当天凌晨,晒出了女儿的成绩:文科,438分。
分数不算高,却让她特别开心。原来,这是女儿所有高三成绩里最好的一次。之前的模考,孩子都在380到400分之间徘徊,最多一次考了403分,从来没有达到过二本线。因此这一次,女儿是超常发挥。
透过文字,这位妈妈的激动溢于言表。她的反应令人动容。都知道金榜题名是成功,但谁说超越自我就不是呢?
高考决战场,能考高分当然引人注目,但顶尖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事实上,考四五百分才是大部分学生的写照。
别忽略了那个平凡而又努力的孩子!他们同样值得被看到、被认可。
我们的孩子
正势不可挡成为一个普通人
每一个家长,相信都有学霸情结。
是啊,谁不想拥有出类拔萃的孩子呢,可以不用为辅导作业烦恼,不用为买学区房奔波,不用替孩子的未来操碎心,到头来却还是白费劲。
然而,学霸的养成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的孩子,手握的只是最平凡的剧本。
读书时,成绩不好不坏,需要时刻推着才能往前走;
高考时,分数不上不下,去不了985和211之类的重点大学,只能去一所非常一般的院校;
他们的人生,终将归于芸芸众生,成为人群中不起眼的那一个。
此前,北京大学副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视频曾在网上走红。
他和妻子都是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可他俩的女儿却没有遗传到一点父母的学霸基因,在学业上天赋不足。小学入学后的一次测验,女儿只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为此,丁教授曾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曾为辅导作业气得大吼大叫,也曾为鸡娃而愁白了头发。但最后,他还是决定接受女儿的平庸。
他说:“我想让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却让我认命,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尽管不愿承认,但一个扎心的真相是——我们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对于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这或许很难接受。
中国青年报之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约七成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约六成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上海市某教育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则表明,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
然而,第一名只有一个,大多数孩子都注定只能做绿叶。期望值太高,不仅只会换来一次次失望,对孩子也是种巨大的伤害。
电影《四等》里,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却每一次都止步第四,与奖牌无缘。
他的妈妈不甘心,不惜动用暴力逼迫儿子训练,只为能拿到第一名。
就这样,俊浩的游泳成绩确实得到了提升,可他对游泳的兴趣也消失殆尽。
哪怕最后他拿到了冠军,可眼里也没有了光。
包括俊浩妈妈在内,很多父母接受不了孩子平庸的样子。
但期待越高,越适得其反。由此带来的压力,注定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桎梏。
教育的真正目的
是望子成人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妈妈,尽心尽力把儿子培养成了学霸。
从小到大,男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如愿考上重点大学,读了当时最热门的金融专业。
然而毕业后,男孩在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每一次,他都是在面试关被刷了下来。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男孩彻底摆烂。他拒绝再找工作,而是宅在家里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这样一待就是两年。
这位妈妈心急如焚,整天催着儿子就业。终于有一天,情绪失控的男孩狠狠踹向母亲,还朝她大吼到:“我现在所有的结果都是你造成的!”
原来,为了让儿子更好的学习,这位妈妈特意把家搬到大城市,还包揽了男孩的生活起居。
同时,她还不允许儿子和同学一起玩,生怕由此影响了学业。
平日里,母子俩交流的话题也仅限于作业和分数。在她看来,只要有了出色的成绩,儿子自然就有出息了。
但没想到,在这样的做法下,男孩尽管善于考试,却性格孤僻自我、独立能力匮乏、和谁都难以相处。因此一旦离开象牙塔,他立马就受到了社会的暴击。
本以为培养了优秀的人中龙凤,到头来却无法立足社会。这样的落差,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无法接受。
想起易中天教授在某次采访时说过的话: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培优、反对励志、反对成功学、反对望子成龙。”
他解释到,望子成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因为龙是虚构出来的,本身并不存在,一味追求只会徒增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和烦恼。
在他看来,教育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望子“成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标准就是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越发内卷和同质化的时代,孩子能成长为正常的“人”,其实就已经赢了。
相比执着于考高分、拿好名次,帮孩子发展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幸福而有后劲的人生,才是更重要的事。
助力孩子“成人”
智慧的家长这样做
在今年高考前夕,董宇辉曾寄语广大考生:“高考不会决定人生,它只是有意义的瞬间之一。”
的确,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不会使命运一锤定音。
孩子的未来有很多可能,而明智的家长总是懂得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为“望子成人”而铺路。
1、接受孩子的不一样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心路历程。
她家孩子读四年级,其实成绩还不错,每门课能拿99分以上的高分。
原来,她很满足也很欣慰,可自从得知身边两个朋友的孩子是学霸以后,心态顿时崩了。
看着别人家的牛娃如此突出,这位妈妈感到压力特别大。她开始嫌儿子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实在是太一般了。
于是,这位妈妈开始陷入长期的内耗中,整天难受又焦虑。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每个小孩一出生,智慧就各不相同。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
如果把孩子比作花朵,那么不同的孩子花期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无须和别人比较。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不断超越过去的“我”,就是对努力最好的诠释。
2、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曾指出,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并非智商,而是个体的非认知能力,比如坚毅、自律、热忱、社交能力、感恩、乐观、好奇心等。
这一切无法用分数来衡量,却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决定了孩子到底能走多远。
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平日里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去获得这些可贵的特质。要知道,这些才是孩子“成人”的关键法宝。
3、行胜于言,做好榜样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到: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她自己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
而她和钱钟书对女儿钱瑗也同样从不训示。酷爱读书的氛围,让女儿在耳濡目染下渐渐入道,饱览诗书。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想让孩子自觉学习,大人首先要放下手机;想让孩子温和明理,大人首先要控制情绪;
想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大人首先要有正确的三观和品行。
以身作则,才是养育真正的捷径。
很欣赏教育专家王人平的一番话:
“当家长有勇气和能力关注孩子的‘成人’胜于关注孩子的‘成才’,关注孩子的‘幸福’胜于关注孩子的‘成功’,关注孩子的‘自我’胜于关注我们的‘期待’时,不仅意味着我们会给孩子一个更快乐、更完整的童年,也意味着我们将给予孩子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