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打算讲讲中国古代一段不怎么被人提起的历史:南明。
很多人对明朝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甲申之变,崇祯皇帝吊死景山。然后就是李自成吴三桂山海关大战,摄政王多尔衮从野区背刺偷袭,入主关内,开启了清朝的统治。
事实上,清兵入关之初,仅仅占据了北京附近很小的一片地区,北方的其他疆域和整个南方依旧掌握在明朝的官绅和李自成手中。崇祯皇帝自缢后,从1644年到1662年,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将这些政权合并,统称为南明。
南明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时代。整部历史充斥着血腥的杀戮和数不清的谜之操作。我当年泡在市图书馆里看顾城老先生撰写的《南明史》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下面这张梗图形容:
有人说南明历史之所以不怎么被人提起,是因为满清征服汉民族的过程中伴随着惨无人道的杀戮。如果有人用这段历史煽动民族仇恨,借机制造满汉民族对立,共产党先辈们费尽心力缔造的民族团结,将会受到致命打击。
讲真,我觉得大凡喜欢历史的人,应该都忌讳用今人的观点评价古事,乱翻陈年的老黄历。当下很多人计较满清政府的暴行,也都是“仇一姓不仇一族”。我上初高中的时候身边有不少满族同学,也没见哪个抖机灵跑去煽动民族情绪。至于为什么不大被提起,主要是没什么研究价值,就像十年浩劫似的,没啥值得研究的。
当然,南明的历史虽说没怎么有研究价值,却很有写公众号的价值,毕竟我在这儿大谈特谈经济文化,哪有讲历史故事吸引人?
近几年清宫剧对清朝的美化实在是太过分,编剧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民间也兴起一股洗白风,大汉奸洪承畴、范文程不仅有自己的庙,还被说成是民族英雄,说是保护百姓有功,降清是迫不得已。再这么下去,我估计岳飞都得被骂成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恶人。
咱就是说,势穷降清,可以,能理解,但就不能学徐庶一言不发?非得给满清入关充当先锋?洪承畴还好说,范文程可是主动投降的,屁颠屁颠的就跑抚顺去了。这都能洗,也是醉了。要是文正公在天有灵,看见有这么个不肖子孙,估计得活活劈了他。
01
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又一次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月19日清晨,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偷偷打开正阳门,迎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入城。北京城破。中午,李自成在千军万马的簇拥下,由司礼太监王德化经承天门引入内殿。土包子李自成四下环顾,在心里默默赞叹北京的宫殿真宏伟,京城真繁华,西安直接没得比。说起来今天算的上是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了,他李自成经过15年不懈的抗争,终于穷屌丝逆袭成高富帅,从反贼一跃晋为真命天子。可是李自成虽然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毕竟自己也是大顺政权的皇帝,要是表现得跟土包子进城似的没见过世面,岂不是让人家笑话!午门外,跪了一群穿囚服的人。李自成以为那些是宫内关押的囚犯,直到近了,才发现都是朱明王朝的高官,文武大臣。为首的一个老臣,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双手奉上奏笺。李自成轻蔑地看了这个老头一眼,根本不想搭理他。用屁股想也知道这些贪官呈上的奏笺里会是什么内容,无非就是劝李自成在北京即位,自己好博一个劝进之功。想想就在几个月之前,自己在这些人口中还是“闯贼”,现在倒成了鞍前马后伺候的对象。真是讽刺啊,看来趋炎附势还真是人的本性,也不怪后来会诞生“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这类名梗。到是引路的太监王德化来劲了,冲上去对着那几个高官就是大逼兜子,一面扇一面骂:“误国贼!跑这儿抢功劳来了?我问你,崇祯哪去了?”
崇祯皇帝哪去了?李自成不自觉得皱了皱眉,不禁担心起来。这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目前,整个北方几乎都落入李自成手中,他也已经在西安建立政权了,称帝反而成了一件不那么紧要的事情。崇祯找不到了,那才是件大麻烦。要是南逃了还好办,大不了将来打到南方再抓一次就是了,就怕他玩失踪,或者干脆坐在宫殿里,等着和李自成见面!
失踪了?那又是一个建文帝。李自成可不想像朱棣那样为了一个建文帝担惊受怕十几年。没跑?就在皇宫里等他?那也是件麻烦事。虽说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了北京城,但还真拿这个前明的皇帝没办法。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派人把他请来,不符合礼制;自己跑去见他,又显得自己比人家低一头。杀了他?不行,皇帝是真龙天子,岂能随便砍杀。就是不讲礼数的女真鞑子,也不敢随随便便杀徽钦二帝不是。软禁起来?就怕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崇祯帝的旗号反对自己。唉,左思右想,怎么着都是件麻烦事。
李自成是幸运的,因为上天眷顾他。崇祯皇帝虽然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但却是个合格的皇帝,至少保留了皇帝的尊严,就是死也不可能承认失败,更不可能卑躬屈膝。两天后,心急火燎的李自成终于得知崇祯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吊死在景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了。事情一下子好办多了,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当然自己也没忘跑到崇祯灵位前痛哭一场,做做样子,也收买收买人心。
02
崇祯埋了,解决了一件麻烦事,但李自成仍然感到肩上压力山大,还有一堆麻烦事等着新皇帝去解决。
麻烦事一,便是对付残存的朱明势力。当时,残存的朱明势力主要盘踞在南方和北方的山海关一带。南方是明室的宗亲,山海关一带主要是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和山海关总兵高第所率领的关辽兵5万人。他们自3月5日接到勤王的命令,磨磨蹭蹭一直到3月22日才走到玉田(今河北省唐山市)。现在崇祯已死,吴三桂失去了效忠的对象。虽然他手里的关辽兵不多,但都是常年作战的劲旅,并不是很好对付。李自成不想和他开战,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招降吴三桂,化干戈为玉帛。
麻烦事二,就是没钱,穷,快要当裤衩了。
没钱的原因,其实是李自成他们自己造成的。当年李自成从商洛山里带领数千骑兵冲出,为了笼络人心,大搞“均田免赋”政策,还喊出了“三年不征税”的口号。
诚然,对于被“三饷”折磨的不堪重负的老百姓来说,这个口号极具吸引力,失去土地的流民纷纷前来归附李自成。但对于大顺军来说,这也直接导致大顺军根本收不上来粮饷。大顺军还弱小的时候,尚能通过没收明朝藩王的家产来充饷。但是,随着大顺军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原有的征饷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庞大的需要。
没钱和招降吴三桂,这是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至于关外的威胁,在李自成看来,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李自成根本没有把关外的满清放在眼里。事后证明,他自始至终都把满清当做一个看客,没有意识到当主人家里闹内讧的时候,客人很可能会趁机反客为主,攫取利益的。
为了解决粮饷问题,李自成加紧部署对北京的攻击。李自成天真的以为,京城里有国库,国库里应该有很多钱。等攻下北京,把国库收入囊中,那些钱就都变成自己的了。再去皇宫搜刮搜刮,变卖些宫里的奇珍异宝,加上从藩王那里没收的,自己勒勒裤腰带,粮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当李自成站在心驰神往的国库大门前,看着空空如也的承重墙时,心里落差之大,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愤怒地把管理国库的库吏叫来,指着满屋子的空气问他:“钱哪?钱呢?怎么只有一千两?”
谁想库吏也很委屈:“大王,一直就只有这一千两,没了!”
李自成一屁股坐在地上,懵了。
就这一千两,够干啥的?请客吃饭都不一定够!
皇宫呢?宫里应该还有钱!这可是最后的希望啊!
可是,当李自成看见崇祯的尸体时,他彻底绝望了。
崇祯白发苍苍的尸体上套着的,竟是一件衬满补丁的龙袍!还没李自成的衣服完整。
皇帝都穿的如此破烂了,宫里还可能有钱吗?即使有,肯定也不够呀。
我想,此时的李自成,大概很想抱着崇祯的尸体大哭一场,然后由衷的感叹一句:“兄弟,你是真的不容易啊!”
03
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哭干了眼泪,缺钱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李自成同志,擦干你的眼泪,继续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吧。
其实办法吗,倒是有,而且挺有效的,就是有点缺德。
3月23日,李自成登上皇极殿,开始为新生的大顺政权选拔人才。
殿外,站满了等候任命的明朝降官,从首辅到翰林,三教九流都有。
很多人可能以为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李自成应该会和明朝的官绅势不两立,官绅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定和李自成水火不容。但事实上,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北京的数千文武官员,死节的只有二十多人,其他人则争先恐后地依附了李自成。这些官绅把顺灭明视为历史上常有的“改朝换代”之事,为明朝尽忠,是那些皇亲国戚的事,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他们看来,此时的李自成,早已不是农民利益的捍卫者。他是皇帝,和官绅们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李自成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仅仅依靠农民起义那会儿的老兄弟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招纳更多的人进入管理层。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聘用原来的明朝公务员。毕竟这些人原先就在体制内干过,虽说本职工作没怎么干除了贪污腐败就是混日子,但至少熟悉流程,比现招人可强太多了。
因此,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很早就来到了皇极殿等候差遣。李自成经过精心挑选,最终挑了96人去吏部听候任命。
剩下没选中的人怎么办?走?那怎么行,来都来了,别急着走呀!李自成挥挥手,一伙士兵冲出,两人一个,夹着降官们就走。
这是要干嘛?砍头?审讯?降官们被这阵势吓得魂不附体。等到了目的地,抬眼一看,眼前一栋宏伟的建筑,一块明晃晃的大匾挂在正中央,上书五个大字:比饷镇抚司!
走?想得美!先把钱给老子交出来!
04
土包子李自成解决粮饷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老套路,追赃助饷!
国库里没钱,钱哪去了?曾在军队任过职的李自成稍稍一动脑子就想明白了,这钱,准是让当官的贪污走了。因此,李自成打算对这些贪的脑满肠肥的肥猪下手,从他们手里得到需要的粮饷。
为此,李自成特意设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比饷镇抚司,专门负责向贪官们追赃。首任司长为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副司长亳侯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自成还贴心的为不同职位的官员明码标价,规定:内阁大学士十万两,京卿、锦衣七万两,科道、员外郎5万两,给事、御史、吏部、翰林1到5万两,其余小官几千两不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则没有定数!交够了钱,才能走人。没钱?那就打!夹棍烙铁小皮鞭轮番伺候,直到打的你有钱为止,颇有几分黑社会讨债的意思。
起初,追赃助饷搞得还算顺利。都不用动手,这些书呆子们一看那阵势就吓尿了,麻溜的往外吐钱。首辅魏藻德,输万金;前首辅陈演,日献银四万;国丈周奎,金数万计。想想崇祯皇帝曾苦着脸向群臣借钱以充军资,周奎抠抠索索只给了5000两。他女儿周皇后看不下去,偷偷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得到了5000两白银给自己父亲,让他以个人名义交给崇祯帝。结果周奎截胡2000两,只拿出3000两给了自己女婿。这次李自成一动手,周奎直接拿出金万计。前后对比一下,也只能感叹一句,崇祯,你好TM惨啊!
对于追赃助饷,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明史》对此的记载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一句话带过,《明季北略》到是很详细。《明季北略·卷二十二·诛戮诸臣》中绘声绘色的记载了陈演曾责骂他的一个奴仆,奴仆恨之,就向刘宗敏告发说陈演给你的钱只是九牛一毛,他大批的财宝都埋在什么地方。刘宗敏带人跑去一查,还真是这么回事,一次就挖出白银4万8000两,珠盈斗。刘宗敏感觉自己被糊弄了,很生气,就对陈演用了大刑,史书上记载受刑最惨。具体就是用生铁棍刺穿陈演的左右手,棍的两端绑有绳子,绳子的那一头牵在牛金星手里。牛金星不论去哪,都要牵着陈演,只要陈演走的慢了,就用皮鞭子抽。陈演最后竟被活活折磨死了。不过我看《明史》里边说陈演乖乖交了4万两银子,李自成一高兴,就把陈演放了。后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担心明朝的这些降官会在背后捣乱,就把他们都杀了,陈演因此遇害。算了,也搞不清谁对谁错,就这样吧。
李自成到底有没有用大刑拷问陈演,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李自成大搞追赃助饷,弄得明朝官绅人人自危。大顺军刚入城的时候,李自成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因此秩序倒还算良好。可自从追赃助饷一开始,大顺军官兵以此为名大肆搜刮钱财,劫掠妇女,秩序一下就乱了套了。据说当时北京城大街上的行人都穿的破破烂烂的,生怕穿的光鲜亮丽被大顺军请去吃滚刀肉。李自成进京后,本应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安定秩序,恢复生产,等站稳脚跟了想干啥都行。但李自成大肆拷略明朝官绅,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不仅失去了官绅的支持,还失去了稳定的后方,可以说是战略上的大错误了。
05
与追赃助饷同时进行的,是对吴三桂的劝降。
劝降一开始进行的也挺顺利。吴三桂局促在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一带,一没钱二没兵,自己扯张虎皮做大旗是不可能的。摆在他面前的就两条出路,要么降顺,要么降清。相比于李自成,清朝对吴三桂的劝降更早。但吴三桂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降顺。原因很简单,自己的老爹老妈还都在北京,要是降清,自己爹妈可就完了。而且相比于满清,大顺再怎么滴也是汉人为主体的政权,风俗语言没有什么差异,降顺还能说是顺应天时,降清可就成汉奸了。别说吴三桂不愿当汉奸,他手下的关辽兵,跟清兵来来回回打了好几年,早打出仇恨来了,跟大顺军反倒没什么瓜葛,你让他们降清,他们愿意吗?再加上李自成许诺“父子封侯”,吴三桂末了也就答应降顺了。吴三桂答应归降,李自成也很高兴,决定亲自接见吴三桂,就下令吴三桂撤防,来京城领赏。山海关的防务,交给了明朝降将唐通。其实从李自成的部署也能看出来,李自成是真没把满清放在眼里,不仅没在山海关安排嫡系大将防御,唐通带去的兵马也只有8000人。即使后来吴三桂不翻脸,唐通也很难凭借8000人去对抗满清数万大军。
3月22日,吴三桂在永平府张贴告示,表示自己要去北京朝见新主,沿途的老百姓不要害怕,我们不是去打仗滴。3月26日,吴三桂抵达玉田,却突然变卦,转而打算降清。
吴三桂变卦的原因,和追赃助饷密不可分。李自成追赃助饷追到了吴三桂老爹吴襄头上,吴襄家被抄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走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反叛直扑山海关。唐通不是对手,被打的狼狈逃跑。山海关重新被吴三桂占领。
吴三桂叛顺降清,与其说是为了爱妾陈圆圆,还不如说吴三桂从这一事件中看出,自己和李自成到底不是一路人,即使归降了李自成,也免不了遭受排挤,降顺的利益绝不比降清多。
得知吴三桂反叛后,李自成虽然感到很紧张,却没有考虑到吴三桂降清的可能性。他一面要求吴襄继续给他儿子写信劝降,一面做好了武力征讨的准备。4月13日晨,李自成、刘宗敏率大顺军主力北征吴三桂,山海关大战一触即发。
06
清廷方面,早在这年3月,就已经意识到明亡在即,进取中原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把握不住,将会遗恨千年。于是,清廷实际掌权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当机立断,决定大举伐明。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由于当时吴三桂尚未降清,进军路线遂采纳了降将洪承畴的意见,由蓟州、密云破边而入,尽量不去触山海关那个霉头。
4月15日,清军行至翁后(今辽宁阜新),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携带吴三桂的书信求见。原来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率大军前来,担心自己这点兵力不是人家的对手,因此手书求救信一封,派杨郭二人携带来找清廷求援。此时吴三桂还装作大义凛然的样子,以“亡国孤臣忠义”自居,表示自己“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要“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瞧瞧,多么冠冕堂皇!
而多尔衮也是相当的老辣,他一眼就看明白,吴三桂说这么多废话,说穿了就是拉不下老脸向他乞援。什么“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那都是放屁!吴三桂就是想降清,但又担心降清以后图不到什么利益,白忙活一场,想要多尔衮承诺保障他的利益。因此,在回信里,多尔衮直截了当的告诉吴三桂,你要是向我投降,必将“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吴三桂一看,人家都明明白白开出价码了,还管什么自行车?一激动,就把民族大义丢到辫子后了。
在得到吴三桂开山海关接应的保证后,多尔衮立刻命令改变行军方向,从连山、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21日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
4月13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对于大顺军人数,不同的史书又有不同的记载。《明史》和《清实录》口径一致,称有二十万人,其他有说六万的,也有说8万的。我估算了一下,李自成把他的主力部署在陕西和河南、山东的明顺对峙前线,身边的老营只有6万人。算上投降的明军和流民,人数大概在10万人左右。
行至三河县时,李自成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这实际上是吴三桂的缓兵之计,为自己争取更多准备的时间。关键时刻,李自成又一次脑子犯迷糊,竟然信了!他派密云巡抚王则尧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还刻意放慢了行军速度。本来五天就能到的事,大顺军却硬是走了八天,4月20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才得知王则尧早被吴三桂扔到大牢里去了,5万关辽军队也已经在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
山海关,北依北山,南临渤海,城高墙坚, 易守难攻。又配置了七大城堡,即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互为犄角之势,易守难攻。为了防止吴三桂战败后北窜降清,李自成先派唐通、白广恩率两万兵进攻一片石地区,切断吴三桂的退路。唐白二人的兵马主要由投降的明军和流民组成,流民完全就是炮灰,刚上阵就被歼灭了。到是这批投降的明军,估计是为了向新主表忠心,打的挺顽强,最终占领了一片石。紧接着,李自成亲率老营的6万士兵,从正面向西罗、北翼和东罗城发起猛攻。战况异常激烈,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在西罗城,守卫的吴军几乎全部溃退。守军灵机一动,假意投降,大开城门。待大顺军来到城墙附近,集中大批火炮猛轰,给大顺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不得不暂时撤退。在北翼城,大顺军依靠地形不断发起猛攻,一度迫使部分吴军投降,但却未能攻进城中。
21日晚,一直在一旁观战的多尔衮突然发难,清军直扑一片石,唐通不敌,被清军打败,逃回本阵向李自成报告清军的动向。
李自成听闻清军参战,很是吃惊。但如今顺吴两军已经缠斗在一起,根本抽不出力量防御清军。李自成只能寄希望于趁清军主力尚未集结,与吴军主力决战。只要歼灭了吴三桂,占领山海关,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大炮,对付清军还是绰绰有余的。
22日,大顺军昼夜不停,发动攻城战。吴三桂知道守军的抵抗已经到了极限,又见清军跟没事人似的待在威远城看戏,心急如焚,遂亲自率轻骑突出重围,赶赴威远求多尔衮帮忙。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依满洲风俗剃发留辫,并把建宁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许以出兵。
23日,大顺军在攻城一昼夜不克后,终于丧失了全部的耐心。大顺军在角山至渤海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打算在野战中消灭吴军。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列阵于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吴三桂也依多尔衮之言,率部出城,迎战大顺军。吴顺二军从早晨激战至中午,皆已疲惫。
此时,战场上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说实话,我发现每逢大战,动不动就飞沙走石,吹断帅旗。当年李景隆对朱棣的白沟河之战,不也是大风吹断帅旗,导致李景隆军心动摇,最终败给了朱棣的吗?看样子老天爷也真是个不安分的主,这么喜欢掺和人间的事情。
多尔衮捕捉到战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突如其来的大风极其适合发动偷袭。大顺军已经筋疲力尽,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多尔衮立刻命两位亲弟弟,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和多罗郡王多铎各率2万精骑突入阵中。大顺军没有防备,腹背受敌,阵脚渐乱,伤亡惨重。吴军则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在胳膊上扎了白色带子,避免清军伤及友军。大顺军勉强支撑到下午,终于溃败,刘宗敏中箭伤,李自成率残部逃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