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37756e8efb9f45fabbbbe994f894018.png)
在城市地下,地铁宛如涌动人潮的 “动脉” ,是通勤希望与挣扎的承载,也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国最拥挤的地铁线路,早高峰一小时内,最多有6.27万人在站台排队等车,常要等好几趟才能挤上车。
这种大规模人口迁徙,每天在很多条地铁线上同时上演,且都位于超大城市。对于大城市打工人而言,挤地铁满是生活的酸甜苦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463300df456b8fed0aa38dee02ce9a.jpg)
探讨大城市交通问题,地铁为何被单独拎出?如今中国,地铁承载大型城市一半以上客运量,还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年前,地铁稀罕,仅有北京等5个经济标杆城市拥有。
而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52个城市开通了城轨交通 ,总长度达到了9500公里左右,其中地铁线路占比近八成。如今,就连宜宾、天水这样的四五线小城市,也加入了地铁城市的行列,地铁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125f0c2e44991da396bfca882d8df7.png)
一座城市新修地铁难度极高,需满足城市财力、人口规模及交通压力等条件才有资格审批。提交申请只是第一步,流程复杂,仅设计线路和铺设车站,就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商业布局等紧密相关。
深圳地铁堪称中国最赚钱的地铁。2004年,深圳借鉴香港地铁一体化开发模式(TOD),与深港公司合作开发4号线,掌握精髓后,通过收购万科股权、成立下属企业等方式,亲自下场开发房地产项目。
2020 年,深圳地铁总营收208亿元,其中站城一体化开发收入达150亿,远超30多亿的票务运营收入。尽管武汉等地也有相关成绩,但深圳因入局早、规模大独占鳌头。不过2024年上半年深圳地铁首次亏损,净利润亏损37.85亿元,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然而在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古城,情况则大不相同。看过纪录片《超级工程》的朋友大概都了解北京地铁修建的艰难程度。
北京在修建地铁前,已经是一座成熟的现代城市,地下布满了大型建筑的地基和密密麻麻的管线,地上还有大量珍贵且脆弱的古代建筑,这些都是地铁规划设计阶段必须慎重考虑的因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5f43c0bf3e359b3aa7ab7964c02bf65.png)
以北京最拥挤的地铁6号线为例,这条横贯东西城的线路是北京交通的重要大动脉之一。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主线路并非笔直,在南锣鼓巷的位置向北平移了1.5公里,这是地铁设计师为了避开中心城区密集的古建筑而特意做出的调整。
同样的情况在另一个历史古城西安也屡见不鲜。25公里长的西安地铁机场线,沿途分布着9座西汉帝王的陵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都长眠于此,谁敢轻易在这片土地上动土呢?
大城市修建地铁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需要修建的线路众多,且线路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北京地铁3号线早在 1957 年就被规划,东四十条站下还保留着当年为其预留的站台。但70年代末,北京地铁规划从3条增至8条,后来又增加到十几条,3号线线路图从60年代起共修改9次,被新增线路反复调整,开通时间不断延期,直到2016年才开工.
资金是修地铁的另一大难题,一公里成本约6-7亿人民币,去年全国城轨投资中位数超100亿。三四线城市缺乏高价值房地产开发与雄厚公共预算收入,修建地铁压力巨大,包头地铁就因资金问题开工百天便被叫停。
此后地铁审批收紧。即便大城市修地铁也充满挑战,像北京地铁去年净利润26.46亿,却有214.66亿政府补贴,实际亏损188.2亿,中国多数盈利地铁都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
既然修地铁如此费钱费力,为什么各大城市还要马不停蹄地新建线路呢?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地铁不是为现在修建的,而是为未来而建。当我们看到一辆地铁通车时,它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筹备。大城市不遗余力地修建地铁,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城市规模奠定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b5eb5c6512fbb5c87fad3be2f7c052.png)
以轨道覆盖通勤比最高的成都市为例,2010年成都市总人口为1405.4万人,到了2020年已达到2094.7万,十年间新增600万人口,相当于凭空搬来了一整个遵义市的人口。
在人口扩张的同时,如果城市的相关基建配套跟不上,城市运转就会出现问题。那么成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十年间开通了12条地铁,另外还有8条正在建设中。
目前,成都市每100个人中就有60个人依赖地铁出行,这个分摊水平已位居全国第四。在国内总体的公共交通客运量中,像成都这种超大城市,城轨交通分摊比基本都在一半以上。毫无疑问,大城市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张,所以各大城市的地铁建设还得继续,不能停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cee5bdc528afdad1d2a74126a644a6.png)
当然,地铁能像血管一样为城市的发展高效输送 “营养”,除了政府的宏观布局,更离不开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23点,当城市里的打工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时,地铁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地铁回到停车场,在此之前,车厢必须完成清客,然后按照信号指示进行折返回段,这就是人们口中的 “幽灵列车”,即不载人的空车运行,这其实是最后一趟回程调度。
回到车辆段后,午夜零点,地铁的检修工人会准时为列车、轨道和接触网等设备进行检修。毕竟到了早上8点,地铁将迎来一天当中最大的考验。
为了应对数以万计的高峰客运量,地铁必须加大运力,缩短行车间隔。目前,全国地铁发车间隔最小的线路是上海地铁十号线,高峰时只需等100秒,下一趟车就会进站。
这么短的间隔并非靠司机师傅提速实现,而是通过加大行车密度,将备用车投入上线运行,同时在特定路段改为小交路运行,也就是让某几趟列车只在特定人多的区域运行。如此复杂的调车流程,需要行车信息、电力防控等多个系统的调度员与地铁司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3b8bfa8f5aee1dcddd07ef0bc2530c.png)
我们普通乘客感受到的只是等车时间缩短了几秒,但实际上,哪怕只是减少一秒,背后都需要众多地铁运营人员全神贯注、精准无误地操作每一个环节。
这样的尖峰时刻,在早晚高峰,一天会出现两次。人类学家马克・奥热曾说过,地铁充满日常生活的人性,它见证着打工人挤早高峰时的挣扎,也听到过末班车上疲惫身影对着车窗的一声叹息。
无论人来人往,地铁人和一列列庞然大物永远都在那里,周而复始地默默支撑着一座城市的运转,它是人类城市文明的一种标志。不管一天工作有多累,上了地铁,打工人就可以稍稍放松一些。在这个城市生活特有的公共空间里,任何人都可以放下疲惫,享受片刻的宁静 。
文本来源@36氪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