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意外创七个月新低,关税担忧导致短期通胀预期大涨,一年期通胀预期飙升至4.3%,创15个月新高,5年通胀预期与2022年通胀峰值期间持平,凸显人们对美国物价感到惶恐不安。
市场备受关注的通胀预期方面,美国2月密歇根大学1年通胀预期初值4.3%,创2023年11月以来新高,远超预期的3.3%,1月前值为3.3%。5年通胀预期初值3.3%,与2022年6月通胀峰值期间持平,处于2008年来的最高水平,高于预期的3.2%,1月前值为3.2%。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b75b592c6048c5f402ec124771b143.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b3befaaddafa3743f0a5fd382c4841c.jpg)
当前美元所面临的危机,并非偶然事件,实则是历史的重演。回溯2022年,美国正被通胀问题搅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采取大幅加息的措施。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病急乱投医,在尚未找准病根的情况下盲目用药,极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如今,每当提及美国的通胀问题,总会听到“通胀率再创40年新高”这样的表述,而40年前正是美国七八十年代大通胀的时期,当时的通胀形势比现在更为严峻,所以如今的“40年新高”都是与那个时期作对比。因此,若要有效控制当下的通胀,借鉴40年前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表面上看,40年前那场大通胀是通过美联储将利率大幅提升至20%以上才得以遏制。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了问题的根源,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而如今欧美地区出现的大通胀,追根溯源,与40年前的情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114ace0774d1f871a6d5cbe41a23792.png)
所以,要探讨如何解决当下欧美地区的大通胀问题,就必须先深入剖析这背后的三大根源。
人们往往容易健忘,总是将当下所面临的挑战视为全新的难题。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常常能发现类似的源头。如果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当下西方世界的大通胀与七八十年代的大通胀,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中的一致性逻辑。通俗来讲,这就好比美国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是三个老毛病同时发作,才导致了如今的严峻局面。
坦率地说,美联储单纯依靠加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就必须追根溯源,先梳理清楚上次大通胀的三大根源,再与当下的情况进行对比,这样历史自然会给出答案。美国上次的大通胀虽然发生在七八十年代,但其起因可以追溯到更早的60年代的越战。
从那时起,问题的种子便已埋下,随后依次出现了印钱放水、石油危机和美元体系解体这三个关键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7478a30764ec818efea1a6d39c1f1d.jpg)
接下来,我们先详细分析这三个问题,再与当下进行对比。
首先是印钱放水问题,这一问题颇具美国特色,且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其迫不得已之处。问题的起源正是上文提到的越战。自60年代初开始,美国逐渐加大对越南的军事介入力度,然而战争却陷入了泥潭,久久无法脱身。
战争对资金的消耗是个无底洞,在当时冷战两强争霸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和苏联都不想也输不起这场战争。美国在战场上既无法取得明显优势,又难以轻易撤军,最终越陷越深。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导致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恶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028d3b557ca2aadbef728bb94ad2da.png)
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美国只能选择偷偷印钞。之所以说是“偷偷”,是因为当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对美元仍有一定的约束。那时,美元实行的是金本位制,该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其运作模式是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再与黄金挂钩,以此来维持货币的稳定。然而,美国偷偷印钞放水的行为,直接引发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美元体系解体。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偷偷印钞放水,实际上是在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由于汇率相对固定,美国通过印钞就能购买其他国家的物资。但随着美元发行量的大幅增加,原本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比例根本无法维持。毕竟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美元却在快速增长,美国根本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满足兑换需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0c3c47468923f56ee9eeed63ca491a.png)
美国的这一行为并非无迹可寻,国际社会很快就察觉到美国的通胀率不断攀升,这明显是在偷偷印钞放水。毕竟这种手段各国都有所了解,只是美国这次做得有些过火,过度地掠夺他国财富,自然难以隐瞒。于是,便出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用手中的美元兑换黄金,并派军舰将黄金运回国内的事件。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元体系的信任正在逐渐丧失。美元体系的不稳定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通胀,最终在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失去了锚定物,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解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元失去锚定物后,其价格和购买力变得飘忽不定,实物价格自然会上涨,从而引发通胀。货币,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一旦失去锚定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由此产生的通胀问题绝非加息就能解决的。至于当下的情况是否如此,我们后面还会详细探讨。
第三个问题是能源危机。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当时的国际背景。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是双方争霸的重要区域之一。在美元与黄金挂钩到与石油挂钩的这段时间里,通胀的隐患就已经埋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14d88e1b96b11299e4a6619924dca3.png)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一场阿拉伯国家联合对抗以色列的战争,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以色列的支持者。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主要由阿拉伯国家组成,为了对抗西方国家,他们发起了针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这便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原油价格在一年内从不到3美元一桶飙升至13美元,涨幅超过4倍。能源价格的暴涨,进一步推高了美国的通胀水平。
印钱放水、美元体系解体和能源危机这三个问题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美国七八十年代的大通胀。可以看出,这种多因素引发的通胀问题,绝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53d8db7f3320ead7b6863af2bcff3e.jpg)
回顾了40年前的大通胀后,再来看看当下的现实情况。我们会发现,在这三个方面,历史正在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美国如今的大通胀并非突然发生,而是诸多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与40年前相比,至少在上述三个方面,美国的“老毛病”又复发了。
首先是印钱放水问题。美国并非在疫情之后才开始这一操作,实际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开始频繁使用这一手段,而且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印钞的规模越来越大。到了疫情爆发后,更是直接采取了无限量放水的极端措施,这几乎是美国的“最后一招”。
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历史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其资产负债表长期维持在1万亿美元以下。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正所谓“一时印钱一时爽,一直印钱一直爽”,直到通胀彻底失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a645205118d04d6ebc935c6af8665bf.jpg)
其次是美元体系动摇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在今年以来愈发明显,但实际上早在2015年就已经初露端倪。2015年,美国曾进行过一次加息,但这次加息周期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切还得从2015年8月我国的汇改说起。在汇改之前,我国的货币发行方式是基于强制结汇的外汇占款模式,即每有一美元流入,我国就会按照汇率发行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这实际上使得美元间接影响了我国的货币发行。
而汇改之后,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本质上讲,这对美元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出现了裂痕。美国对此自然极为不满,但随后实施的美元紧缩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收割”效果,这也为2018年的贸易冲突埋下了伏笔。
如今,美国面对不断攀升的通胀,试图取消此前加征的关税,但这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为这背后不仅仅是供应链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美元体系的问题。这一问题我已多次强调,它再次动摇了美元体系的根基,使得美元的价值和购买力变得不稳定,这也是美国通胀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大多数人却未能看清这一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441943ad7123ca6bd235a910abed52.png)
最后是能源危机问题。此次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对美国的影响相较于上一次石油危机要小得多。因为主要的供应链问题集中在欧洲,而美国自身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这次的能源危机更多地体现为一次能源供应链的重组震荡,俄罗斯和中东的能源出口关系可能会发生调整。
俄罗斯减少对欧洲的能源出口,这部分缺口可能会由美国、中东等国来填补,而俄罗斯则可能会替代中东,增加对亚洲的能源出口,最终实现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重组。当前能源价格的上涨,只是这种供应关系调整的一种外在表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c5e4d59cc2a68ec02557de421da530.jpg)
综上所述,历史的故事正在以新的形式在美国重演,并没有太多新鲜之处。如果美国真的想要有效控制通胀,就必须重新考虑40年前的成功应对经验。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为美元重新建立锚定关系,重建新的美元体系。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即便美联储将利率提高到20%,也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将美国经济拖入大萧条的深渊。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大通胀最终能够得到控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美元找到了石油这一锚定物。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随之而来。战争结束后,阿拉伯国家再次战败。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作为中东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在美苏之间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在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但苏联的表现却让阿拉伯国家大失所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33abec0fc31732a8eefa18cdecb9eb.png)
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均以失败告终,这让他们对苏联彻底失去了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以提供安全保障为条件,与沙特为首的中东石油输出国签署了石油美元协议。此后,经过长时间的运作,美国借助工业化浪潮将美元输出到其他国家,最终成功解决了通胀问题。
如今的历史条件与当年已大不相同。当年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在石油商品美元循环中,商品生产环节能够由自身掌控。但如今,这一环节掌握在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手中,只不过这个国家不再是美国,而是中国。
如果美国想要在石油商品美元体系之外建立新的美元体系,就必须找到新的锚定物。或许美国可以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国家,利用在粮食生产方面的优势,打造一个“粮食美元”体系。但时间不等人,通胀问题也不会等待,美国能否顺利度过这一难关,实在难以预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082cb42da1b8511efb9b36b6a5a4a4.png)
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究竟谁能拯救美国呢?
我们有这个能力,但绝无这个意愿;而地球上其他国家,如果有这个意愿,却又没有这个能力。在我看来,与其期待他人拯救,或许让旧美国走向终结,重建一个新美国更为合适。
实际上,美国的问题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找到根源,但要开出有效的“药方”,恐怕即使是沃尔克在世也会摇头叹息。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乎是一个“绝症”,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当年沃尔克疯狂加息,美国能够平稳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赶上了瓜分苏联解体红利这一最大的时代机遇。
如今,美国的发展趋势如何,美联储的决策者们心里应该十分清楚。他们并非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
时代的悲剧往往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事情成功了,功劳归总统;事情失败了,责任就推给美联储。正所谓“百因必有果”,美国过去的崛起离不开美元,而未来的衰败也极有可能因美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