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1日,毕生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张闻天同志在无锡因病逝世,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妻子刘英说:“这辈子我做事都是问心无愧的,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些年没能为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等我走后,你帮我把工资和存款,都交给党吧。”
刘英在一旁泣不成声,但她仍旧点点头答应了张闻天的请求,与丈夫相伴多年,她知道,丈夫这是把上交钱款当做最后一次交党费,最后一次为党作贡献。

刘英哭到说不出话,张闻天便让她去拿张纸来,写下保证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刘英这才哭着问他两人认识这么多年,还不了解她吗?
张闻天自然知道刘英是可靠可信的同志,可他毕竟要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总觉得有太多的事情放不下。
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追悼会直到1979年才召开,刘英得知后便建议由陈云来致悼词,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生前与陈云的关系非常好。
让人意外的是,陈云拒绝了这一提议,而是摆摆手说道:“有个人更合适。”
当时,邓小平的地位和威望都比他高,陈云希望老友的追悼会能有最高的规格,他认为张闻天也应当拥有这样规格的追悼会。

陈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基于他和张闻天并肩作战多年的所见所闻,他最清楚张闻天为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所付出的努力。
张闻天在1925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是个懂外语的人才,很受重视。
长征开始后,张闻天跟着中央和主力红军一起撤离,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途中,张闻天与毛主席谈论着红军和中国的未来,思考了许多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方式方法,深入的交流让他对毛主席的思想高度认可。
也正因如此,在至关重要的遵义会议召开前,张闻天特地联系了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向他们诉说毛主席的主张,成功团结了中央领导人,使得遵义会议顺利召开。

在会议上,张闻天还根据毛主席的思想,做出了批评李德、博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又在选拔中取代博古成为中央的总负责,他帮助毛主席重新取得红军的指挥权,挽救党中央和红军于水火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闻天前往东北,与陈云一起,根据中央的路线方针,结合当地实际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土地改革等政策措施,他与陈云都认为,群众工作应当从农村去做,在铁路两边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成为了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其实,比起做外交官,张闻天更喜欢和陈云一起做经济工作,但毕竟是党中央给他的任务,他依然完成得很出色。
1951年,张闻天就任驻苏大使,前往苏联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推进建设了中国驻外使馆第一个研究室,又在交流斡旋中请苏联帮助中国印制了人民币。

可惜的是,在六七十年代,张闻天受到了林彪、江青等人的迫害打压,当时他的处境不妙,身体也非常不好。
即便如此,张闻天始终坚持斗争,他的信仰也一直坚定,从未改变。他与毛主席一样很爱读书,在困难的生活里,最大的乐趣便是读书写文章,谈及对张闻天的印象,邻居都说他十分慈祥和蔼,平易近人,如果不说都看不出来还是中央首长。
晚年的张闻天虽然恢复了自由,然而,因为林彪、江青等人的阻挠,一直没有得到平反,不能重新为党工作。
张闻天多次向中央写信,希望能继续工作,终于,他的心愿在1974年得到实现。
当时的他早已腿脚不便,可是,对工作仍旧抱有极大的热情,思维也很是敏锐,甚至亲自去农村考察,前往工厂参观,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经济建设工作的方向。

张闻天的生活很是简朴,明明组织上允许他享受团级政治待遇,然而,每次出行时,他都不愿意麻烦组织,宁愿自己步行去,除非实在太远的地方才会坐车。
妻子刘英与他是志趣相投的革命伴侣,两个人时常结伴下基层考察,光是1974年一年期间,他们就去了20多个基层单位,不仅自己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还给当地的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只是张闻天毕竟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再也支撑不住他这样的工作强度,没办法,他只能主动申请去无锡休养,中央自然不会拒绝他的合理要求。
当时,他在无锡的家中可谓是一贫如洗,市委见状给他配发了一套沙发,而张闻天坚决不想麻烦组织,一直拒绝,工作人员只好说这是借用给他的,才让张闻天收下。
在张闻天离世后,刘英也是将沙发还了回去,她与丈夫心意相通,都有着同样的坚守。

于无锡休养的最后几年,张闻天化名张普,常常在菜市场与人聊天,目的还是为了了解百姓们最真实的生活情况,直到他病得下不了床,才不舍地停止了考察。
张闻天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之火,为党为国家留下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报告,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了一生。
所以,身为他的挚友,陈云认为应当由邓小平为张闻天的追悼会致辞,这才配得上他的付出,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他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