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项颠覆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实验发现:摄入低剂量的尼古丁可以逆转衰老、延寿40%。

于是,网上到处有人鼓吹“吸烟有益”,甚至可以“越吸越长寿”。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
1
点
—The First—
尼古丁或可延寿40%

是10-50纳克每毫升,不少老烟枪甚至能超过500纳克每毫升,和实验使用的剂量相差千倍不止。
所以实验发现极低剂量、缓慢摄入尼古丁,确实对身体有积极的抗衰老效果;但是尼古丁的剂量一高,它就存在消极的神经毒性作用。
跟实验剂量比较,烟民生活中吸入的无疑是高剂量尼古丁,相比好处,毒性会更大。
此后就算证实了尼古丁诸多的积极作用,也是优先被做成合适量的药品,而不是鼓励别人去抽烟。
第
2
点
—The Second—
尼古丁不致癌却是“杀死”健康的帮凶
尼古丁是无色油状物质,是上瘾最快的毒品,因为一支烟就可以让人上瘾。它代谢极快,一小时就能代谢75%,吸完一支后,很快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这种戒断症状不体现在身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空虚,有一种缺少了什么东西的感觉。抽烟之后的满足都是空虚感消失的结果。很多人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那你有没有观察不吸烟的人,吃完饭本身就是一件轻松满足愉悦的事情。不抽烟的人可以直接放松,而抽烟的人却需要通过烟才能放松。

这时香烟的危害才真正显露。
因为尼古丁本身并不致癌,但烟草混合物含有超过7000个不同的化学物质。
一旦燃烧,它们会以小颗粒和气体的形式释放出来。
焦油、砷、苯并芘等致癌物会覆盖在气道内壁,进入肺部,从而显著增加肺癌风险。
当你上瘾后,天天抽烟,还会让这些有害物质被吸收进血液,这时香烟对身体的损害也不再局限在肺部——
氧化性化学品与血管内壁反应,导致炎症和脂肪斑块,诱发血管梗塞;
砷类等金属物质进入血液,会增加皮肤癌、肝癌、肾癌等患病风险。
夸大其词的宣传比比皆是,但吸烟的危害远远没有被夸大。
第
3
点
—The Third—
别用电子烟替代香烟

客观地说,电子烟的健康危害是低于卷烟的。
因为电子烟其实是甘油雾化,不是燃烧。
所以吐出的烟雾其实是甘油、丙二醇、香精之类的物质,少了焦油这个致癌物。
但是电子烟却存在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吸烟的入门门槛。
普通人第一次抽烟,一定会感觉又臭又呛,就跟上刑一样,绝对不会有享受的感觉。
除非此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好奇,抽上几次,中了尼古丁的毒,不然很难主动地持续抽烟。
但如果你的第一次体验是一个水果味的电子烟,那么你会简单接受。
甚至觉得这些口味很有意思,像小零食一样。

于是,吸烟的门槛一下子从需要跳过去,变成了步子一迈就能跨过去的简单行为。
而且为了让电子烟变得更加无害,不少商家把它包装得就像一个零食。
但再怎么像,它也不是真的食物,而是切实地含有尼古丁的烟。
一旦吸上瘾,总有一天会觉得电子烟不够刺激。
好吧,这时卷烟就来了,并带给你焦油和一氧化碳的冲击,刺激着内脏和大脑的快感,对阈值的需求越来越高。
从每天一两根,再到后来每天一包,然后成为新时代的“烟烟果实能力者”。
要克服尼古丁成瘾是很困难的,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拿起第一根烟,不要递给别人一根。
不抽、少抽,是我们对烟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