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察觉到,当下不少汽车的中控屏越做越大,设计愈发花俏,可实用性却大打折扣。
车机系统频繁死机、重启,刚提车一周,中控屏就黑屏罢工,半数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沦为摆设,这类状况屡见不鲜。
自某款国外热门车型开了先河,厂商们纷纷跟风,大规模裁撤实体按键,把倒车影像、地图导航、空调调节、车灯开关,甚至座椅调节等功能一股脑塞进触摸屏,更有造车新势力激进到全车不见一个实体按键,车窗升降都改成触控操作,仿佛按键越少,科技感就越足。
为何大屏设计饱受吐槽,被指反人类?这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确有深意?实操中又藏着哪些弊病?车企为何执意为之?下面让我们深挖汽车变革浪潮下的商业真相。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取消实体按键,问题多多。
先谈操作体验,实体按键有明确物理反馈,触控虚拟按键则逊色不少,即便增添声音、震动模拟,也很难实现实体键那般流畅盲操,还极易误触,甚至出现触摸失灵状况。再看安全隐患,把各类功能集成于大屏,看似炫酷,实则要命。
以往靠肌肉记忆就能操作的按键,如今得低头看清才能点击,极易让驾驶员分心。
像空调、座椅通风这类需频繁调节的功能,被藏进二级、三级菜单,更是反人类设计。等驾驶员划拉完菜单调好温度,车恐怕都开出老远。
而且,中控屏集成功能越多,界面越花哨,学习成本直线飙升,找个功能都费劲。
至于全车无实体按键的车型,问题更严重,部分车企还将其包装成前瞻性卖点,声称稍加适应就能轻松上手。
但在需要高度专注的驾驶场景里,这简直是巨大的安全雷区。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语音控制吗?能解决上述问题吧。但目前车机语音系统仍有很大优化空间,在嘈杂驾驶环境下,响应速度与准确度都不尽人意。
多数时候,直接操作实体按键依旧更精准、便捷。在我看来,车企这种激进取消实体键的做法,更像是为创新而创新的 “表演式革新”,做表面功夫容易,真正优化升级却很难。
既然问题不少,车企为何还执着取消实体按键?关键在于成本。别小瞧几个塑料按键,算成本不能只看物料。
设计实体按键,得布局、选料、开模具,还要斟酌阻尼手感等,工业设计成本极高,一套模具几十万起步,整车开发下来成本相当可观。
老牌车企年产几十上百万辆车,有成熟供应链,成本能靠量产分摊;新能源车企刚起步,年销量不过几千几万,走实体按键这条路成本反而更高。
再者,硬件设计极为考验车企底蕴,没多年积累沉淀,很难做出精品。
传统车企经典车型历经无数设计师打磨、用户反馈优化,看着朴实,却十分耐看。
许多新能源车企本质是互联网公司,硬件与工业设计底子薄,搞软件车机还行,做工业设计就容易拉胯。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装块大屏:
一来扬长避短,中控屏设计比做好实体按键容易得多,无需复杂设计,省了按键成本,后续迭代也更轻松。
二来,参照手机、电脑经验,有了屏幕,厂商就能花样百出,植入广告盈利都有可能。还能借机吹嘘科技感,迎合市场喜好。
说白了,这就是冲着消费者钱包去的销售策略,大屏带来的视觉冲击,可比普通机械按键强太多。
虽说集成多功能的中控屏没比实体按键好用,但看起来确实更高级、有科技感。
不少人买性能车就吃这套,至于买回去好不好用,那是后话,先把卡刷了才是关键。好设计本应服务功能,再兼顾视觉,如今不少厂商盲目追潮流,照搬手机大厂或先进车企经验,不考虑车机与手机使用场景的本质差异。
车在行驶,驾驶员没办法一直盯着屏幕操作。新能源车功能增多,有新驾驶场景,就该有适配的操作逻辑与 UI 设计。
其实,部分实体按键取消也并非毫无道理,新能源车存在 “功能溢出” 现象。相比燃油车,电动车功能更丰富,兼具家庭娱乐属性,车上可操作、使用的元素增多。
这种情况下,实体按钮、屏幕、语音控制相结合是更好的设计思路,像低频、与驾驶无关但关乎娱乐舒适的功能,集成在大屏上,从交互逻辑来讲更合理,就如同飞机驾驶舱,因系统复杂,为保可靠安全,设有大量实体按钮,学习成本虽高,但一切以安全为优先。
车,首先是出行工具,设计应以安全、驾驶员为核心,智能化不在按键、屏幕的堆砌,而在于车辆与驾驶员交互顺畅,保障行车安全。
车企应明白,屏幕、按键各司其职,让设计回归功能,才是科技浪潮下不变的方向。
文本内容源自@牛顿顿顿的视频内容
我的车中控屏是不能操控车辆的任何功能的,只能用来调节娱乐功能,比如音效,音量这些,也能看视频,导航,调节收音机。中控屏下方有三个旋钮,从左到右,第一个旋钮控制出风方向,旋钮中间有个按钮,是控制内外循环的,第二个旋钮是控制出风档位的,中间按钮控制后挡风玻璃加热除雾功能,第三个旋钮控制空调冷暖风的,中间按钮控制空调开关的,就这么简单,
问题是,虚拟按键也有被取消的可能,现在都可以做到语音控制了
别慌,下一步就是你刹车前,先看五秒广告[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