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李白,千年顶流。一部《长安三万里》,更让他甚嚣尘上。
潇洒、飘逸、豪放、浪漫,文武双全,卓尔不群,淡泊名利,睥睨权贵,仗剑四海,逍遥自在,仙袂飘飘,超然出尘……这些都是后人贴在李白身上的标签,或者说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李白。其实,除了才华是真实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假象。
一、 李白的功名利禄之心很强
为了求取功名,李白穷尽了一切手段,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采取了哪些方法呢?
(一)攀附。李白自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摘自《赠张相镐二首》),之所以强调“本家陇西人”,是因为唐高祖李渊来自陇西。但李白“皇族宗亲”的身份没有得到李唐的承认,唐玄宗诏令编写的李氏皇族宗谱中没有李白家族。按照所谓“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后”的说法,李白的辈分是很高的。但为了得到李氏的庇荫,在李姓权贵面前,李白不是叫“爷”就是称“叔”,自己总是“孙子”或“侄子”。对此,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有详细的考述,此处不赘。
(二)入赘。李白一生,四段婚姻,但正式的妻子只有两任,均为前宰相的孙女,而且都是入赘的。封建礼教之下,“倒插门”是很丢人的事儿,这一点在《长安三万里》中也有生动的呈现。李白一再选择入赘,无非是为了接近权力。乃翁虽然已经不在相位甚至已经作古,但人脉还在,至少可得通天之门径。事实上,在入赘安陆许氏(许圉師的孫女)的十年间,李白多次进京,得以结识贺知章、玉真公主等权贵,这为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或问:既然把婚姻作为进阶,为何入赘不选择当朝的宰相或其他权贵?非不想也,实不能也。作为商人之后,可能还是胡人,李白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乘龙”的快婿?
(三)颂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两句,被认为是李白蔑视权贵的豪迈宣言。是的,他不愿意在高力士、杨国忠等权贵的面前摧眉折腰,那是因为当时他也已经成为皇帝身边的人,他认为自己不必再仰权贵们的鼻息,但在皇帝面前还是要“摧眉折腰”的。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为唐玄宗献上《明堂赋》,“臣白美颂”,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又献上《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迎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圣意。有一次玄宗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武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玄宗听后大笑不止。在杨贵妃面前,李白也是如此。“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两相欢,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的《清平调》,可谓极尽溢美之能事。实际上,所谓“待诏翰林”,无品无级,就是一个“摧眉折腰”博皇帝欢心的活儿。
(四)附逆。亦即投奔永王李璘。虽然他辩称是被胁迫的,但连他的“迷弟”杜甫都不相信。“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摘自《不见》),杜甫不希望李白被杀,不是认为他受到了永王的胁迫,而是怜惜他是个天才。短短两个月时间,李白就写了《永王东巡歌》等11首颂圣之诗,这哪里像是受迫的样子?简直是急不可耐地表忠心!王维被安禄山控制一年多,他服药取痢,装聋作哑,拒不合作,这才是被胁迫该有的表现。李白也未必相信永王能成大事儿,但年近花甲的他可能觉得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于是豪赌了一把。我并不完全赞同所谓“失了大节”之说,因为这种评价都是以“成王败寇”为逻辑起点。我只是觉得,李白的冒险源于强烈的功名欲——他太想得到天子的眷顾了,于是饥不择食。
二、浮游四方但一直心系长安
有人统计,李白一生大约玩遍了18个省,到过206个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和20多个湖潭……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似乎一直在求仙问道、游山玩水,而且每到一处,都有粉丝款待,都是把酒言欢。但,不管走到哪里,李白都一直心系长安。这在他的诗中不时地表现出来——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摘自《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摘自《望木瓜山》)
晋家南渡日,此地即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摘自《金陵三首》)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摘自《观胡人吹笛》)
……………………
长安!长安!“长安”是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也!当“长安”向他招手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摘自《南陵别儿童入京》)
只是接到了入京的诏令,还没有当上官儿,李白已经不能自持、飘飘然似已平步青云了,他以朱买臣自比,甚至把妻子比喻成“会稽愚妇”,而他的这段婚姻大约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到了宫中,又是怎样呢?天子调羹,贵妃研墨,李白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竟然膨胀到让“力士脱靴”的程度。“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宫中岂能容放浪形骸,最终落了个赐金放还。所谓“赐金放还”,只是一种体面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被逐出了皇宫。《旧唐书》就称李白是被“斥去”的。“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李白以“青云士”自喻,“弃”字说的也是他自己。
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诗词也颇有太白之风,但他却批评李白“尽想做官”。2022年第4期《党史文苑》载: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毛对白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都享受到了“天子调羹,贵妃研墨”的至高尊荣,李白为什么没有当上官儿?《新唐书》载:“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唐才子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意思是受辱的高力士在杨贵妃面前挑拨,说李白拿赵飞燕比喻贵妃是黑她,贵妃很生气。玄宗多次想封李白做官,贵妃一再从中作梗,终致李白被赐金放还。即使果有此事,杨贵妃也不会拿“可怜飞燕倚新妆”说事儿,而是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说李白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事实上,李白嗜酒无度,天天醉生梦死,其诗所写也大都是“妇人与酒”(王安石语),很少关心国家社稷和民生疾苦,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官呢?毛泽东批评李白“尽想做官”,接着又批评他在《梁甫吟》中以高阳酒徒郦食其自喻,但郦食其下场可悲,何况“李白没有他那般本领”。唐玄宗也是个聪明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李白如果做官,多半是个庸官、昏官。如果一直待在皇宫,一定会成为宋之问式的御用诗人。而所谓怀才不遇、大起大落、流落江湖,反而成就了他的伟大。
三、假装快乐却掩不住愁苦
离开了戒律森严的皇宫,回到了无拘无束的江湖,李白高兴了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宜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总是装出一副超凡脱俗、欢乐畅快的样子,却又掩饰不住心中的愁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首通篇营造欢乐氛围的《惜樽空》(今题《将进酒》)最终落在了“愁”字上。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摘自《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摘自《登金陵凤凰台》)
愁!愁!愁什么?匡君失机,报国无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摘自《行路难》)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摘自杜甫《酒中八仙歌》)李白好饮,是为了写诗吗?至少不完全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他是想麻醉自己。好友元丹丘当然是懂李白的,他不希望李白总是烂醉如泥,所以他家的那场酒席,他以“少钱”为由阻止了李白的“求醉”。
李白的一生,除在宫中的两年外,一直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侍御”期间,他写了大量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奢靡生活的诗歌。除《清平调》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宫中行乐词(八首)》,文笔绮丽,声色飞舞,尽态极妍,从这些秾艳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李白也是非常受用的,他对这一段“与君为伴”、享尽荣华的生活也一直念念不忘。《唐才子传》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看看,耍弄特权的感觉多好!
四、结语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俗中人,莫不以求取功名为目的。杜甫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亦为此意。要想实现政治抱负,建功立业,当官是前提。所以,李白想当官并不丢人,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这都是人间的道理,世俗的逻辑。我想说的是,李白也是一个俗世的凡人,并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他的“浪漫主义”,是伪浪漫主义。